带提手的豆浆机机头以及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5548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带提手的豆浆机机头以及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豆浆机,尤其涉及一种带提手的豆浆机机头以及豆浆机。
【背景技术】
[0002]为了提高豆浆机的便携性,现有的豆浆机大多在机头上都设置有提手,而且为保证握取提手时的平衡,提手通常位于机头的正上方,这样就决定了豆浆机的操作界面以及屏幕面积不能超过机头上表面的一半,否则提手会挡住视线,影响用户观察。针对这种现象,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豆浆机,其机头处的提手与机头之间为可转动连接,当需要使用提手时,则可将提手转动至机头的中间位置,反之则将其转动至豆浆机一侧,其可以有效避免提手对操作界面的干扰,但是这种提手增加运动部件,不仅结构复杂,同时提高了机头的损坏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提手的豆浆机机头,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豆浆机机头的提手限制操作界面大小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提手的豆浆机机头,包括机头本体,所述机头本体包括上盖以及设置于所述上盖上的提手,所述上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功能区,所述提手具有与所述上盖连接的两个固定部,两个所述固定部的连接线均分所述上盖,所述提手倾斜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上,且所述提手正向所述上盖上表面的投影与两个所述固定部的连接线围合形成封闭区域。
[0005]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固定部的连接线穿过所述功能区。
[0006]具体地,所述提手与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之间具有倾斜角,所述倾斜角的范围为40-80 度。
[0007]进一步地,所述提手具有方便人手握拿的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具有与所述提手同向倾斜且与人手配合的配合面。
[0008]进一步地,于所述手持部上间隔设置有若干防滑线。
[0009]具体地,所述提手呈倒扣于所述上盖上的U字形,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提手的两个端部处。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所述提手的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伸入两个所述连接孔内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固定部内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螺纹孔,所述机头本体内设置有分别与每一所述固定部的各所述螺纹孔配合连接的若干连接杆。
[0012]具体地,所述提手包括朝向外侧设置的外盖以及朝向所述上盖上表面设置的内盖,所述外盖与所述内盖扣合连接,且所述外盖与所述内盖配合形成两个所述固定部。
[00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豆浆机,包括具有搅拌室的机座,还包括上述带提手的豆浆机机头,所述带提手的豆浆机机头与所述机座可拆卸连接且盖合所述搅拌室。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机头中,在上盖上设置有提手,同时提手的两个固定部之间的连接线可均分上盖,对此通过该提手可以轻松提起整个机头部分,比较方便,另外提手与上盖之间为倾斜设置,提手朝向上盖上表面上的投影与两个固定部之间的连接线围合形成密闭区域,即提手朝向上盖上表面的投影与两个固定部之间的连接线没有位于同一直线上,提手整体没有位于上盖的对称面上,其偏向两个固定部连接线的一侧,从而使得上盖上的功能区可以具有较大的有效面积,提手难以对用户的视角造成干涉。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豆浆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豆浆机的俯视图;
[0017]图3为图1的豆浆机的第一视角的侧视图;
[0018]图4为图1的豆浆机的第二视角的侧视图;
[0019]图5为图1的豆浆机的豆浆机机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参见图1以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提手13的豆浆机机头1,包括机头本体11,机头本体11包括上盖12以及设置于上盖12上的提手13,即该机头I具有提手13功能,以提高用户对机头I的便携性,比较方便,在上盖12上的上表面121还设置有专门的功能区14,对于该功能区14内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机头I各项功能的各操作按钮141以及用于显示机头I工作状态的显示屏142,当然也可以只设置有一个开关按钮141,其它功能的操作按钮141均可以在显示屏142内进行触摸操作,对于提手13其具有两个固定部131,提手13通过两个固定部131安设于上盖12上,两个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线均分上盖12,即两个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线为上盖12的对称线,当上盖12为圆形时,连接线即为上盖12的直径,提手13由两个固定部131沿上盖12向外侧延伸为一个整体形成,提手13整体倾斜设置于上盖12的上表面121上,且其正向上盖12上表面121上的投影与两个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线可以围合形成一个封闭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提手13的两个固定部131位于上盖12的对称线上,即在提手13处施力时,提手13对上盖12的两个作用力也位于上盖12的对称线上,其受力比较平衡,另外由于提手13与上盖12倾斜,且提手13正对上盖12方向的投影与两个固定部131的连接线可以围设形成封闭区域,即表明两个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线不在提手13整体正对上盖12方向的投影上,投影偏向连接线的一侧,即投影偏向上盖12对称线的一侧区域,其对功能区14具有一定的让出面积,将功能区14设置于上盖12另一侧区域,在该让出面积的补偿作用下,可以增加功能区14的有效面积,且当视角合适后,提手13不会对该功能区14的观察造成干涉。
[0022]进一步地,针对上述的提手13结构,可以将上盖12的功能区14最大化,且两个固定部131的连接线穿过该功能区1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提手13正向上盖12上表面121的投影偏离其对称线的一侧,其具有一定的让出面积,将功能区14由对称线的另一侧延伸至该让出面积内,即上盖12上的功能区14可以大于上盖12面积的一半,极大地优化了功能区14的有效面积,具体为功能区14内的显示屏142的面积,不但方便对显示屏142上各功能信息的观察,同时还可以避免提手13对视角的干扰。
[0023]参见图3,具体地,由于提手13没有垂直设置于上盖12的上表面121上,其与上盖12的上表面121之间具有一定的倾斜角A,而且该倾斜角A应具有一个合适的范围,一般在40-80度之间,且当倾斜角A小于40度时,由于倾斜角A度过小,人手对其不好取拿,操作不是很方便,而当倾斜角A大于80度时,由于角度过大,提手13接近垂直上盖12上表面121,提手13在上盖12上表面121上的正向投影偏离两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线较小,而且由于提手13具有一定的宽度,两个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线有可能位于其投影上,提手13对功能区14的观察视角还是造成干涉,提手13投影对功能区14的让出面积过小。可以继续优化上述的倾斜角A度,且当倾斜角A度在55-60度之间时,机头I的提起方便性以及提手13正向上盖12的投影让出面积均可达到较佳的效果。
[0024]参见图4,进一步地,提手13具有一个手持部132,一般该手持部132位于提手13的顶部位置,主要用于方便人手对提手13的握拿,手持部132具有一个配合面1321,该配合面1321为倾斜面,其与提手13的倾斜方向相同以方便与人手配合。由于提手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