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电饭煲及其发热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84263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的电饭煲及其发热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的电饭煲及其发热盘。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电饭煲内胆底部一般设计成弧形以提高强度,为保证较好的传热效率,通常将发热盘的传热表面也设计为与内胆底部相贴合的弧形。因此,在生产制作加热盘的时候,通常会在铸造完成后在发热盘的传热面上进行车削加工,以提高发热盘传热面的平整性,同时为了提高发热盘的耐干烧性能,还需要车削加工出一些细小纹路,以增加其散热的表面积,这样的结果是降低了发热盘的传热效率,同时也加大了加工的难度与复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发热盘传热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传热效率高,安全易加工的电热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高效的电饭煲,包括发热盘、锅体、内胆、上盖,内胆设置在锅体内,发热盘安装在锅体底部,上盖与锅体扣合,发热盘的正面与内胆的底部接触,所述发热盘的反面设置有可增加表面积的散热纹路。
[0006]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内设有加热管,所述的发热盘反面的散热纹路位于加热管下方的位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正面也设有散热纹路。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正面的散热纹路位于发热管上方的位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纹路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脊与至少一个槽,脊的脊顶与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为0.01mm~l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正面相邻的两个脊之间的距离为0.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正面的脊或者槽的截面形状为锯齿形。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正面的脊和/或槽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者矩形,所述的脊的顶面与内胆底部面贴合。
[0013]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的正面光滑,其与内锅底部为面贴合。
[0014]采用上述技术实施方案后,具有如下优点:首先,通过在发热盘反面设置散热纹路以增加散热面积的方式,能够防止发热盘干烧时热量短时间内积聚而超过其最大热负荷,也减少了发热盘传热面的散热纹路,提高了发热盘与内胆之间的传热效率,与此同时,发热盘反面设置的散热纹路可在发热盘铸造时直接产生,大大减少了发热盘正面的车削加工要求。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饭煲的剖面结构图;
[0017]图2是图1中的发热盘的剖面结构图;
[0018]图3是图2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19]图4是实施方式二示意图;
[0020]图5是实施方式三示意图;
[0021]图6是实施方式三发热盘正面的脊剖面为梯形示意图;
[0022]图7是实施方式三发热盘正面的脊与槽的剖面为梯形示意图;
[0023]图8是实施方式三发热盘正面的脊与槽的剖面为矩形示意图;
[0024]图9是实施方式三发热盘正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解释与说明。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1至图3所示,电饭煲包括发热盘1、锅体2、内胆3、上盖4,内胆3设置在锅体2内,上盖4与锅体2扣合,发热盘I安装在锅体2底部,发热盘I的正面与内胆3的底部接触,发热盘I的反面设置有可增加表面积的散热纹路,使得发热盘I在干烧时热量能够通过其反面的大散热面快速的辐射出去,防止发热盘I干烧损坏。发热盘的正面表面光滑,其与内胆底面为面贴合,减少了热量的传递损失,能够显著的提高传热效率。
[0028]其中,发热盘I反面的散热纹路包括间隔设置的脊51与槽52,脊51具有脊顶511,槽52具有槽底522。为保证散热较快又不影响传热的效率,脊顶511与槽底522之间的距离Hl范围为0.脊与槽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的,即它们可以是渐开线形状,也可以是同心圆形状。
[0029]此外,散热纹路的截面形状不限,可直接通过铸造完成,加工制造方便。
[0030]实施例二:
[0031]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发热盘I反面的散热纹路仅布局在发热盘I内发热管11下方的表面上,减少了铸造模具的复杂性。
[0032]实施例三:
[0033]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发热盘I正面也设有散热纹路,优选的,所述的发热盘I正面的散热纹路仅位于发热管11上方的位置处。此纹路与发热盘反面的散热纹路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脊顶511与槽底522之间的距离H2为0.0lmm-0.10_,相邻的两个脊51之间的距离LI为0.
[0034]如图6~8所示,其发热盘I正面的散热纹路的脊与槽的截面形状为锯齿形发热盘I正面的脊51或者槽5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梯形或者矩形,所述的脊顶511可以是与内胆底部面贴合的平面或者曲面,这样就增大散热纹路区域与内胆之间的传热面积,在保证了发热管的耐干烧性能的基础上,又能够实现传热效率的最大化。如图9所示,优选的,脊与槽的个数是多个的,即他们是同心圆形状的。
[0035]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高效的电饭煲,包括发热盘、锅体、内胆、上盖,内胆设置在锅体内,发热盘安装在锅体底部,上盖与锅体扣合,发热盘的正面与内胆的底部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的反面设置有可增加表面积的散热纹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内设有加热管,所述的发热盘反面的散热纹路位于加热管下方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正面也设有散热纹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正面的散热纹路位于发热管上方的位置。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所述的散热纹路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脊与至少一个槽,脊的脊顶与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为0.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正面相邻的两个脊之间的距离为0.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正面的脊或者槽的截面形状为锯齿形。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正面的脊和/或槽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者矩形,所述的脊的顶面与内胆底部面贴合。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的正面光滑,其与内锅底部为面贴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的电饭煲,包括发热盘、锅体、内胆、上盖,内胆设置在锅体内,发热盘安装在锅体底部,上盖与锅体扣合,发热盘的正面与内胆的底部接触,发热盘的反面设置有可增加表面积的散热纹路,而发热盘的正面为光滑或者局部设置散热纹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发热盘传热效率差的问题,在保证了发热盘耐干烧性能的同时,提升了其与内胆之间的传热效率。
【IPC分类】A47J27/00, A47J36/24
【公开号】CN204635950
【申请号】CN201520118720
【发明人】朱泽春, 王胜华, 王洪坤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