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3064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属于厨具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蒸锅和炒锅是人类生活中必须的厨具之一,我们目前通常使用的蒸锅和炒锅在面临蒸煮食物时,并不能将一些耐煮的食物煮烂,因此使用效果较为单调,而使用高压锅的话,又会面临加热速度慢,浪费能源,安全性较低等问题,而且高压锅为保证其内部压力的问题,锅盖材料只能选择金属材料,无法做到在烹调过程中通过目测对食材的蒸煮进行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多样、烹饪速度快、节约能源、安全性高、烹饪过程可监控的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它包括锅体、玻璃锅盖、硅胶圈、笼屉、锅盖把手,所述锅体底边为平面,侧边为弧形,玻璃锅盖为中部向上凸起呈弧形的圆盘体,笼屉为圆形片状体,且侧边向上呈壁状,位于锅体上方,锅盖把手为条状体,位于玻璃锅盖上方,且顶部与玻璃锅盖上方中心处连接,硅胶圈为截面呈凹字型的环形体,位于锅体上方边缘和笼屉上方边缘。
[0005]还包括微压控制阀,所述微压控制阀为按压式通气阀,位于玻璃锅盖中部。
[0006]还包括锅柄,所述锅柄为条状体,位于锅体侧边。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8]1.本技术产生的锅内压力是通过玻璃锅盖自身重量下压使硅胶圈与锅体紧密结合而产生,不会产生过大的,可以导致危险的压力,完全避免了厨房事故的发生。
[0009]2.本技术不但可以作为传统炒锅进行使用,还可以在蒸煮时达到锅内有压力蒸煮的效果,完美达到多功能使用的目的。
[0010]3.本技术锅体为传统炒锅锅体规格,避免了高压锅为了提高安全性使用的加厚锅壁,使加热过程更快,从而节约了燃料。
[0011]3.本技术产生的锅内压力是通过玻璃锅盖自身重量下压使硅胶圈与锅体紧密结合而产生,不会产生过大的,可以导致危险的压力,完全避免了厨房事故的发生。
[0012]4.本技术因对锅内压力要求低,故而不必使用金属材质、加厚的高压锅锅盖,选用了玻璃锅盖,可以对锅内食材进行监控,完美实现可视化蒸煮。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的玻璃锅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16]请参阅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的实施例,一种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它包括锅体1、玻璃锅盖2、娃胶圈3、笼屉4、锅盖把手5,所述锅体I底边为平面,侧边为弧形,玻璃锅盖2为中部向上凸起呈弧形的圆盘体,笼屉4为圆形片状体,且侧边向上呈壁状,位于锅体I上方,锅盖把手5为条状体,位于玻璃锅盖I上方,且顶部与玻璃锅盖I上方中心处连接,硅胶圈3为截面呈凹字型的环形体,位于锅体I上方边缘和笼屉4上方边缘。
[0017]还包括微压控制阀6,所述微压控制阀6为按压式通气阀,位于玻璃锅盖2中部。
[0018]还包括锅柄7,所述锅柄7为条状体,位于锅体I侧边。
[0019]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锅体、玻璃锅盖、硅胶圈、笼屉、锅盖把手,所述锅体底边为平面,侧边为弧形,玻璃锅盖为中部向上凸起呈弧形的圆盘体,笼屉为圆形片状体,且侧边向上呈壁状,位于锅体上方,锅盖把手为条状体,位于玻璃锅盖上方,且顶部与玻璃锅盖上方中心处连接,硅胶圈为截面呈凹字型的环形体,位于锅体上方边缘和笼屉上方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压控制阀,所述微压控制阀为按压式通气阀,位于玻璃锅盖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柄,所述锅柄为条状体,位于锅体侧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属于厨具领域,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效果多样、加热速度快、节约能源、安全性高,烹饪过程可监控的节能速烹微压两用锅,它包括锅体、玻璃锅盖、硅胶圈、笼屉、锅盖把手,所述锅体底边为平面,侧边为弧形,玻璃锅盖为中部向上凸起呈弧形的圆盘体,笼屉为圆形片状体,且侧边向上呈壁状,位于锅体上方,锅盖把手为条状体,位于玻璃锅盖上方,且顶部与玻璃锅盖上方中心处连接,硅胶圈为截面呈凹字型的环形体,位于锅体上方边缘和笼屉上方边缘。
【IPC分类】A47J27/08
【公开号】CN204683316
【申请号】CN201520363053
【发明人】杨桂央
【申请人】杨桂央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