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垫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143854阅读:来源:国知局
6164包括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及自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延伸而出的多个第一负极内电极6164b。第二负电极包括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及自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延伸而出的多个第二负极内电极6166b。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及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均为直线型,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及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均与正极汇流条6162a平行设置,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与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相互间隔,且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远离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的一端与正极汇流条6162a的一端大致平齐,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远离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的一端与正极汇流条6162a的另一端大致平齐。
[0115]正极内电极6162b远离正极汇流条6162a的一端靠近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或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且与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或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相间隔。第一负极内电极6164b从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靠近正极内电极6162a的一侧向正极内电极6162a延伸且与正极内电极6162a相间隔,且第一负极内电极6164b与对应于第一负极汇流条6164a的正极内电极6162b交替设置。第二负极内电极6166b从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靠近正极内电极6162a的一侧向正极内电极6162a延伸且与正极内电极6162a相间隔,且第二负极内电极6166b与对应于第二负极汇流条6166a的正极内电极6162b交替设置。
[011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负电极6164与第二负电极6166不限于为串联,也可以并联设置。正电极也可为多个,多个正电极串联或并联。负电极不限于为两个,也可以为一个或大于2个。
[0117]请参阅图8,另一实施方式的椅垫与椅垫1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电极层716的正极汇流条7162a与负极汇流条7164a均为直线形。负极汇流条7162a与正极汇流条7164a间隔设置且负极汇流条7164a沿正极汇流条7162a的延伸方向延伸。正极内电极7162b自正极汇流条7162a向负极汇流条7164a弯折延伸,正极内电极7162b的末端靠近负极汇流条7164a且与负极汇流条7164a相间隔。负极内电极7164b自负极汇流条7164a向正极汇流条7162a弯折延伸,负极内电极7164b的末端靠近正极汇流条7162a且与正极汇流条相间隔。
[0118]请参阅图9,另一实施方式的椅垫与椅垫1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正极汇流条8162a及负极汇流条8164a均为弧形且间隔设置,正极汇流条8162a及负极汇流条8164a围设成圆环形。正极内电极8162a自正极汇流条8162a的内侧向负极汇流条8162b的内侧延伸,正极内电极8162b的末端靠近负极汇流条8164a且与负极汇流条8164a相间隔。负极内电极8164b自负极汇流条8164a的内侧向正极汇流条8162a的内侧延伸,负极内电极8164b的末端靠近正极汇流条8162a且与正极汇流条相间隔。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正极内电极8162b及负极内电极8164b均为直线型。
[0119]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汇流条及负极汇流条不限于为上述几个实施例列举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正极内电极及负极内电极也不限于为上述几个实施例列举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曲线形或波浪形等,只要使得正极内电极与负极内电极交替设置,降低正极内电极及负极内电极之间的间距即可。
[0120]可以理解,还可以在导电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正电极及负电极,正电极及负电极在导电层的投影与上述实施例中导电层的结构相同。
[012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122]实施例1:
[0123]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4,单层石墨烯作为加热膜的导电层,电极层采用银浆印刷。
[0124]1、在面积150_X 150mm厚度125 μm的PET(第一绝缘层)上转移一层石墨稀,石墨烯已经过掺杂,方阻为250 Ω / 口;
[0125]2、使用丝网印刷设备在转移好的石墨烯上印刷银浆电极图案,图案形状如图3所示,正极内电极和负极内电极间距为6mm,正极内电极和负极内电极长108mm,宽1mm,共15条,正极汇流条和负极汇流条宽8mm,银浆厚度25 μ m ;
[0126]3、将印刷好的电极层置于烘箱中烘烤,使银浆固化,烘烤温度为130°C,时间为40mino
[0127]初始温度为室温(22°C ),此种情况下,将引线分别将电极层的正电极及负电极连接5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60秒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77.50C左右(室温为22°C )。
[0128]使用3.7V电压供电时加热膜的平均加热功率为1500w/m2左右。
[0129]优选地,进一步进行以下步骤:
[0130]4、将面积150mmX 150mm厚度50 μπι的OCA胶与相同面积的PET贴合在一起;
[0131]5、使用激光切割设备在贴合好的PET/0CA开方形孔,孔大小为5mmX5mm,开孔的位置要保证该PET/OCA与电极层案贴合后,汇流条末端露出5mmX5mm的电极;
[0132]6、对好位后将PET/0CA与电极层贴合;
[0133]7、在小孔露出的电极出制作引线;
[0134]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2.7Ω,将引线分别连接5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60秒即可达到稳定状态,图10所示为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的加热膜温度分布照片,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66°C左右(室温为22°C )。
[0135]测试结果显示,使用3.7V电压供电时加热膜的平均加热功率为1300w/m2左右,而电压为3.7V时使用传统的无内电极的加热膜平均加热功率为5w/m2左右,要达到与我们新设计的加热膜相同的加热效果使用电压需提高至60V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体安全电压。
[0136]实施例2:
[0137]本实施例采用两层石墨烯作为加热膜的导电层,电极层采用银浆印刷。
[0138]1、在面积120mmX 120mm厚度125 μm的PET(第一绝缘层)上转移两层石墨稀作为导电层,石墨烯已经过掺杂,方阻为120 Ω / 口;
[0139]2、使用丝网印刷设备在转移好的导电层上印刷银浆电极层,图案形状如图9所示,汇流条外圆直径96mm,内电极间距为6mm,宽1mm,汇流条宽8mm,银楽厚度25 μ m ;
[0140]3、将印刷好的电极图案置于烘箱中烘烤,使银浆固化,烘烤温度为130°C,时间为40mino
[0141]此种情况下,将引线分别连接5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60S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137.7V左右(初始温度为室温22°C )。
[0142]测试结果显示,使用我们实用新型的电极设计方案,使用3.7V电压供电时加热膜的平均加热功率为3168w/m2左右。
[0143]优选地,进一步进行以下步骤:
[0144]4、将面积120mmX 120mm厚度50 μm的OCA胶与相同面积的PET贴合在一起;
[0145]5、使用激光切割设备在贴合好的PET/0CA开方形孔,孔大小为5mmX5mm,开孔的位置要保证该PET/0CA与电极层贴合后,汇流条末端露出5mmX5mm的电极;
[0146]6、对好位后将PET/0CA与电极层贴合;
[0147]7、在小孔露出的电极出制作引线;
[0148]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2Ω,将引线分别连接5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40S钟即可达到稳定状态,,图11所示为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的加热膜温度分布照片,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90.9°C左右(室温为22°C )。
[0149]测试结果显示,使用3.7V电压供电时加热膜的平均加热功率为1300w/m2左右,而电压为3.7V时使用传统的无内电极的加热膜平均加热功率为5w/m2左右,要达到与我们新设计的加热膜相同的加热效果使用电压需提高至60V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体安全电压。
[0150]实施例3:
[0151]请参阅图7,单层石墨烯作为加热膜的导电层,制备工艺如下:
[0152]1、将生长好石墨烯(石墨烯经过掺杂,方阻为250Ω/ □)的铜箔与大小为150mmX 300mm厚度为125 μ m的PET通过UV胶贴合在一起,铜箔大小为140mmX 280臟,厚度为25 μπι ;
[0153]2、将UV胶固化,波长为365nm,能量为1000mJ/cm2;
[0154]3、使用丝网印刷设备在贴合好的铜箔上印刷可剥胶掩膜,图案形状如图7所示,此时,相当于加热膜被一分为二,形成左右两块加热膜串联的效应,实际的利用电压减半,内电极间距为3mm,长108mm,宽1mm,共32条,汇流条宽8mm,铜箔厚度25 μ m ;
[0155]4、将印刷好的电极图案置于烘箱中烘烤,使可剥胶固化,烘烤温度为135°C,时间为 40min ;
[0156]5、烘烤后的样品置于30%的FeClJlj蚀液中刻蚀,刻蚀结束后水洗吹干,揭下电极表面的可剥胶。
[0157]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1.7 Ω,将引线分别连接3.7V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相对于一半的加热膜是1.85V),经测试,30S稳定后加热膜的温度可达46°C左右(室温为 22。。)。
[0158]测试结果显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极设计方案,使用3.7V电压(实际应用于两电极的电压为1.85V)供电时加热膜的平均加热功率为1521w/m2左右。
[0159]优选地,进一步进行以下步骤:
[0160]6、将面积150mmX300mm厚度50 μm的OCA胶与相同面积的PET贴合在一起;
[0161]7、使用激光切割设备在贴合好的PET/0CA开方形孔,孔大小为5mmX5mm,开孔的位置要保证该PET/0CA与电极层贴合后,汇流条末端露出5mmX5mm的电极;
[0162]8、对好位后将PET/0CA与电极图案贴合;
[0163]9、在小孔露出的电极出制作引线;
[0164]测得加热膜电阻为2.5 Ω,将引线分别连接3.7V(实际利用电压相当于1.85V)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经测试,70S稳定后加热膜的温度可达45°C左右(室温为22°C ),符合公式 T = kU2/d2R+t (K = 151)。
[0165]实施例4:
[0166]本实施例采用ITO薄膜作为加热膜的导电层,银浆作为电极,图案设计参照图3,制备工艺如下:
[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