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无水箱无水泵分压给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7729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无水箱无水泵分压给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为楼房供水的给水设备。
背景技术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是人人皆知的自然规律。自从人类发明水泵后,利用电动机带动水泵,可以实现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城市自来水依靠水泵压力,把清水池的洁净水,通过供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住宅大楼。可是很多地方自来水公司供给的清水直接达不到用户水龙头。它们主要依靠第二次增压设施,也就是依靠全自动气压给水设备或全自动变频调速恒压给水设备,才能供给家家户户,这是因为供水高峰供水管网压力达不到大楼所需的供水压力。例如有一个普通8层住宅楼,平常自来水管网水能供给8层住宅楼,可是供水高峰期,自来水管网压力只能供给5层以下住宅,因此增设二次增压设施。当增设二次增压设施时,不管自来水供水压力多少,把自来水管网变成零压,然后再利用水泵供给家家户户,因此在这里能源损失很严重,并且常因供水高峰至使水位达不到高层用户;而且目前的供水设备需要一个大水箱用来装水,它就存在着水质容易二次污染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不间断供水且节约能源的全自动无水箱无水泵分压给水设备,它包括容器罐1、与容器罐1下端连接的水管3,容器罐1为两个且结构相同,每个容器罐1的上端都通过导气管2与空气压缩机4相连,在空气压缩机4与导气管2之间对外连通的管路2-5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吸气阀10,空气压缩机4通过导气管2与补气筒5相连,补气筒5分别通过两根导气管2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在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的每个导气管2上都设有电磁阀6。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容器罐交替供水可以保证对高层和低层用户24小时不间断供水;通过空气压缩机和导气装置的创造性设计,可以确保压缩空气的有效利用,最终达到两个压力容器罐之间相互导气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空气压缩机直接吸入空气的方法,它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补气方式;通过设备对高层供水,利用自来水管网压力对低层用户直接供水,取消了水泵和地下水箱,因此与全自动气压给水设备和微机控制变频调速恒压给水设备相比,总能源可以节约50~70%;取消了水泵和水箱,因此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便,占地面积明显减少,节约了成本;本实用新型从自来水管网到用户水龙头的整个供水系统为全封闭系统,所以没有水质的二次污染,为绿色环保产品;本设备在自来水管网压力过低时可以自动供给低区用户供水,在自来水管网压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自动停止运转,由自来水管网直接为用户供水,这样不但可以充分保证供水,而且可以节约能源;在高层给水系统中,如采用本设备只需供水压力0.3MPa,也能供给100m以上的高区给水,提高了工作效率。停电时,控制装置自动断开补气筒出口电磁阀,容器罐自动连接到自来水管网,当供水低峰期也能供给高区用户用水,来电后设备自动回复正常运行状态;本实用新型比全自动气压给水设备,容器有效容积提高了三倍以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包括容器罐1、与容器罐1下端连接的水管3,容器罐1为两个且结构相同,在两个容器罐1上装有压力表7-1,每个容器罐1的上端都通过导气管2与空气压缩机4相连,在空气压缩机4与导气管2之间对外连通的管路2-5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吸气阀10,空气压缩机4通过导气管2与补气筒5相连,补气筒5分别通过两根导气管2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在补气筒5上装有压力表7-2,在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的每个导气管2上都设有电磁阀6。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容器罐的出水管路与高层用户相连,将所有的电磁阀、压力表及水位控制器都与控制装置连接。然后在容器罐1-1满水、容器罐1-2和补气筒5内充满定量气体的情况下,启动空气压缩机4,并同时打开电磁阀6-3和电磁阀6-4,电磁阀6-4的打开使容器罐1-2内的压缩气体进入导气管2-3,导气管2-3内气体产生正压使吸气阀10关闭,同时正压气体可以使空气压缩机4提高产气量,空气压缩机4与补气筒5共同将压缩气体打入容器罐1-1,使容器罐1-1内气体压力上升压迫水位从而使容器罐1-1内的水通过出水管供高层用户使用;当容器罐1-1上的电接点压力表7-1指针达上限时,表明此时容器罐1-1内已达足够高压力,于是通过与压力表7-1连接的控制装置使电磁阀6-3关闭,同理,当压力表7-1指针达下限时,电磁阀6-3开启;另一方面,由于容器罐1-2内气体逐渐被空气压缩机4导入容器罐1-1内,所以容器罐1-2内气体压力逐渐减小开始进水,当容器罐1-2内水位控制器b达上限时,通过与水位控制器b连接的控制装置,使空气压缩机4停止,同时关闭电磁阀6-4,于是容器罐1-2内停止进水;以上为容器罐1-1供水,容器罐1-2进水过程。
在容器罐1-1供水过程中,罐内的水位控制器a达下限时,空气压缩机4打开同时打开电磁阀6-2和电磁阀6-5,容器罐1-1内的压缩气体又通过空气压缩机4和补气筒5进入容器罐1-2,容器罐1-1内气体减压的同时容器罐1-2内气体增压,所以容器罐1-1开始进水,容器罐1-2保证用户供水;当容器罐1-1内的水位控制器a达上限时,停空气压缩机4,同时关闭电磁阀6-2,于是容器罐1-2内停止进水;以上为容器罐1-2供水,容器罐1-1进水过程。
当容器罐1-2内水位控制器b达下限时,启动空气压缩机4,打开电磁阀6-3和电磁阀6-4,转由容器罐1-1供水、容器罐1-2进水过程;容器罐1-2进水过程中当水位控制器b达上限时,停空气压缩机4,关闭电磁阀6-4。容器罐1-1供水过程中当容器罐1-1上的电接点压力表7-1指针达上限时,关闭电磁阀6-3,当容器罐1-1内水位控制器a达下限时,启动空气压缩机4,打开电磁阀6-2和电磁阀6-5,又转由容器罐1-1进水、容器罐1-2供水过程。
以上过程自动交替运行,两个容器罐交替供水,可以保证对高层用户供水的不间断。
补气筒5的补气过程如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当与补气筒5连接的电接点压力表7-2指针达下限时,启动空气压缩机4,这时空气压缩机4吸气管中产生负压,自动打开吸气阀10,空气压缩机吸空气后直接打入到补气筒5中,当电接点压力表7-2达到上限时停止补气。
每个容器罐1的下端都连有进水管3-1和出水管3-2,进水管3-1与自来水管网9连接,出水管3-2与高层用户连接,自来水管网9通过管路3-3与低层用户连接,在容器罐出水管管路3-2与自来水管网管路3-3之间设有连通管路3-4,连通管路3-4上设有电磁阀6-1,自来水管网管路3-3上装有压力表7-3。在进水管路3-1、出水管路3-2、与用户连接的自来水管网管路3-3上都设有逆止阀11和闸阀12。
由于自来水管网9有一定压力,所以将自来水管网与低层用户直接相连可以在一般情况下保证低层用户的供水。在容器罐出水管管路3-2与自来水管网管路3-3之间设有连通管路3-4,连通管路3-4上设有电磁阀6-1,电磁阀6-1在一般情况下是闭合状态。在与用户连接的自来水管网管路3-3上装有电接点压力表7-3,当压力表7-3指针达下限时,表明此时自来水管网压力很低已不能保证用户供水需要,此时通过控制装置打开电磁阀6-1,于是连通管路3-4打开,容器罐出水管3-2与供低层用户的自来水管网管路3-3连通,于是两个容器罐同时也供低层用户用水;当电接点压力表7-3的指针达上限时,此时表明自来水管网压力足够高到不仅可以供低层用户供水而且可以保证高层用户供水,这时通过与压力表7-3连接的控制装置使其他的所有系统停止工作,此时即由自来水管网直接供用户供水,节约了能源。
权利要求1.一种全自动无水箱无水泵分压给水设备,它包括容器罐(1)、与容器罐(1)下端连接的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罐(1)为两个且结构相同,每个容器罐1的上端都通过导气管(2)与空气压缩机(4)相连,在空气压缩机(4)与导气管(2)之间对外连通的管路(2-5)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吸气阀(10),空气压缩机(4)通过导气管(2)与补气筒(5)相连,补气筒(5)分别通过两根导气管(2)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在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的每个导气管(2)上都设有电磁阀(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无水箱无水泵分压给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两个容器罐(1)上装有压力表(7-1),在补气筒(5)上装有压力表(7-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无水箱无水泵分压给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容器罐(1)的下端都连有进水管(3-1)和出水管(3-2),进水管(3-1)与自来水管网(9)连接,出水管(3-2)与高层用户连接,自来水管网(9)通过管路(3-3)与低层用户连接,在容器罐出水管管路(3-2)与自来水管网管路(3-3)之间设有连通管路(3-4),连通管路(3-4)上设有电磁阀(6-1),自来水管网管路(3-3)上装有压力表(7-3)。
专利摘要全自动无水箱无水泵分压给水设备,它涉及一种为楼房供水的给水设备。当用水高峰期时,现有的供水系统不能保证高层用户用水,且存在水质二次污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容器罐(1)为两个且结构相同,每个容器罐(1)的上端都通过导气管(2)与空气压缩机(4)相连,在空气压缩机(4)与导气管(2)之间对外连通的管路(2-5)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吸气阀(10),空气压缩机(4)通过导气管(2)与补气筒(5)相连,补气筒(5)分别通过两根导气管(2)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在与两个容器罐(1)相连的每个导气管(2)上都设有电磁阀(6)。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用户24小时供水,节约能源,设备简单,耗能少,没有水质二次污染,利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E03B11/00GK2665227SQ20032011158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8日
发明者李永官 申请人:李永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