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954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护坡高水位以下设挺水植物消浪区,高水位以上至坡顶设湿生植物防蚀区,坡顶及以外设经济植物护堤区;挺水植物消浪区近水一侧设1~2排消浪桩;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区种植大型挺水植物,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其中,所述的湿生植物防蚀区种植根繁叶茂的湿生灌木,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其中,所述的经济植物护堤区为经济乔灌木混交组成的防风林带结构,林内自然式铺设生态园林堤路,供游人休闲观光。本发明提出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不仅具有显著的水利堤防效果,又具有生态、消浪、美观、增效的特征。
【专利说明】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属于水利护坡工程与城市园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水利护坡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体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在保持水土、净化水体、防洪行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长期以来,对于水利边坡的防护人们着重关注不同驳岸形式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较少考虑硬质化护坡防护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传统硬质化的护坡工程不仅形式单一,成本高昂、景观不理想,更重要的是这种护坡部分阻断了动植物和微生物与陆地之间的生态联系,致使水陆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因而受到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学者的质疑。
[000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护坡结构对于维护水陆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水利护坡的构建形式逐渐朝多样化、生态化、美化方向发展。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水利工程护坡形式单一,高度硬化、生态功能不理想的弊端,从改善水岸生态环境和景观恢复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经过精心的工程设计与科学的植物配置,实现了水利工程与植被恢复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起到显著的水利堤防作用,又具有生态、消浪、美观、增效的特征。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
[0007](I)护坡高水位以下设挺水植物消浪区,高水位以上至坡顶设湿生植物防蚀区,坡顶及以外设经济植物护堤区;
[0008](2)挺水植物消浪区近水一侧设I?2排消浪桩。
[0009]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区种植大型挺水植物,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10]其中,所述的湿生植物防蚀区种植根繁叶茂的湿生灌木,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11]其中,所述的经济植物护堤区为经济乔灌木混交组成的防风林带结构,林内自然式铺设生态园林堤路,供游人休闲观光。
[0012]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区内大型挺水植物为水烛、灯心草、香蒲、菰、再力花、芦竹中的任意2种或3种组合,种植密度为60?80株/平方米。
[0013]其中,所述的湿生植物防蚀区内湿生灌木为小桅子、海州常山、木芙蓉、水团花、醉鱼草、牡荆中的任意2种或3种组合,种植密度为30?40株/平方米。
[0014]其中,所述的经济乔灌木中乔木树种选择池杉、柳杉、落羽杉、黄连木、杜仲、朴树、皂荚、油樟中的任意3种或4种组合,混交方式采取隔行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株行距2mX3m,并作到针阔搭配、高矮结合、优劣互补、互依共生;灌木树种种植在林下,选择盐肤木、紫金牛、五味子、山茱萸、枸杞、惚木、刺五加中的任意3种或4种组合,采用组团式混交,平均种植密度为20?30株/平方米;林隙适当补植固土草本植物,如早熟禾、结缕草、假俭草、狗压根中任意I种或2种组合,作到基本覆盖地表,不留空白。
[0015]其中,所述的生态园林堤路以生态透水砖为材料,顺堤岸的走向自然铺设,宽度
1.2?1.5m,作到平整、均匀。
[0016]其中,所述的消浪桩由柳树原条加工而成,直径15?20cm,长度2.4?4.0m,顶端平截,基部成楔体。
[0017]其中,所述的消浪桩平行于与水岸线铺设,桩间竹片固定,顶端伸出高水位20?40cmo
[0018]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是根据近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其核心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水利工程护坡形式单一,高度硬化、有损环境的弊端,从改善水岸生态系统和提升护坡环境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以实现水利工程护坡的生态、消浪、美观、增效的功能。
[0019]本发明提出的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的优点在于:
[0020](I)克服了传统水利护坡结构的硬质低效、水陆阻断的缺陷,通过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组合和合理搭配,有利于形成美观、稳定、多效的绿色水岸。
[0021](2)在精心挑选消浪功能强的挺水植物的同时,在深水区设I?2排木质消浪桩,护坡的消浪防蚀功能大为增强。
[0022](3)以绿色植物作为水利护坡工程的主体,有利于发挥植物材料的吸污净水、他感抑藻功能,可有效地预防和缓释水体的富营养化。
[0023](4)坡顶及以外区选用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木本植物,在实现生态改善、护堤防洪功能的同时,又可以采收经济林果,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护坡结构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整体护坡结构设计与施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0028]在护坡高水位以下设挺水植物消浪区4,高水位以上至坡顶设湿生植物防蚀区3,坡顶及以外设经济植物护堤区I ;挺水植物消浪区近水一侧平行设2排消浪桩5和6,2者距离保持在25?30m。
[0029]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区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水烛、灯心草、香蒲、菰、再力花、芦竹中的任意2种或3种组合,种植密度为60?80株/平方米,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30]其中,所述的湿生植物防蚀区种植根繁叶茂的湿生灌木小桅子、海州常山、木芙蓉、水团花、醉鱼草、牡荆中的任意2种或3种组合,种植密度为30?40株/平方米,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31]其中,所述的经济植物护堤区为经济乔灌木混交组成的防风林带结构,乔木树种选择池杉、柳杉、落羽杉、黄连木、杜仲、朴树、皂荚、油樟中的任意3种或4种组合,混交方式采取隔行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株行距2mX3m,并作到针阔搭配、高矮结合、优劣互补、互依共生;灌木树种种植在林下,选择盐肤木、紫金牛、五味子、山茱萸、枸杞、惚木、刺五加中的任意3种或4种组合,采用组团式混交,平均种植密度为20?30株/平方米;林隙适当补植固土草本植物,如早熟禾、结缕草、假俭草、狗压根中任意I种或2种组合,作到基本覆盖地表,不留空白。林内自然式铺设生态园林堤路,以生态透水砖为材料,顺堤岸的走向自然铺设,宽度1.2?1.5m,作到平整、均匀,供游人休闲观光。
[0032]其中,所述的消浪桩由柳树原条加工而成,直径15?20cm,长度2.4?4.0m,顶端平截,基部成楔体。
[0033]其中,所述的消浪桩平行于与水岸线铺设,桩间竹片固定,顶端伸出高水位20?40cmo
[0034]具体施工时,首先对水岸边坡经过因地制宜地地坡面清理,清除妨碍施工的树根、杂草、石块、塑料及其它废弃物。避开汛期选择低水位的冬季或早春设置消浪桩,首先按照平行于水岸线的方向在水体内定位,借助机器将桩体压入底泥,桩间用竹片固定,随后进行各种护坡植物的种植与施工,最后进行园林堤路的铺设。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 (1)护坡高水位以下设挺水植物消浪区,高水位以上至坡顶设湿生植物防蚀区,坡顶及以外设经济植物护堤区; (2)挺水植物消浪区近水一侧设I?2排消浪桩。 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区种植大型挺水植物,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的湿生植物防蚀区种植根繁叶茂的湿生灌木,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的经济植物护堤区为经济乔灌木混交组成的防风林带结构,林内自然式铺设生态园林堤路,供游人休闲观光。
2.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型挺水植物为水烛、灯心草、香蒲、菰、再力花、芦竹中的任意2种或3种组合,种植密度为60?80株/平方米。
3.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生灌木为小桅子、海州常山、木芙蓉、水团花、醉鱼草、牡荆中的任意2种或3种组合,种植密度为30?40株/平方米。
4.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济乔灌木中乔木树种选择池杉、柳杉、落羽杉、黄连木、杜仲、朴树、皂荚、油樟中的任意3种或4种组合,混交方式采取隔行带状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株行距2mX3m,并作到针阔搭配、高矮结合、优劣互补、互依共生;灌木树种种植在林下,选择盐肤木、紫金牛、五味子、山茱萸、枸杞、惚木、刺五加中的任意3种或4种组合,采用组团式混交,平均种植密度为20?30株/平方米;林隙适当补植固土草本植物,如早熟禾、结缕草、假俭草、狗压根中任意I种或2种组合,作到基本覆盖地表,不留空白。
5.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园林堤路以生态透水砖为材料,顺堤岸的走向自然铺设,宽度1.2?1.5m,作到平整、均匀。
6.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浪桩由柳树原条加工而成,直径15?20cm,长度2.4?4.0m,顶端平截,基部成楔体。
7.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生态消浪型水利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浪桩平行于水岸线铺设,桩间竹片固定,顶端伸出高水位20?40cm。
【文档编号】E02B3/06GK103669287SQ201310697967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冬林, 戴小琳, 刘劲松, 季永华, 丁晶晶, 万欣 申请人: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