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包括污水进口,格栅间,前池,排污泵和出水管;所述格栅间的一端连接所述污水进口,所述格栅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池,所述排污泵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前池内,所述排污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所述前池内还设置有水力冲洗管;所述水力冲洗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水力冲洗管的所述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前池内,所述第一端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喷射孔,所述水力冲洗管的所述第二端上设置有水力冲洗管阀门,所述水力冲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本实用新型可以延长清淤周期,减少清淤次数,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
【专利说明】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政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厂之前,先要通过污水泵站进行初步处理。目前在污水进入泵站前,常常采用格栅结构对颗粒物质进行过滤。
[0003]但是,由于市政污水中携带有大量细小颗粒物及悬浮物,上述两种物质透过格栅进入泵站前池后容易沉积,所以需要对泵站前池经常进行清淤。泵站前池清淤时,关闭格栅间闸门阻止污水进入泵站,被阻止的污水通过事故溢流口临时排入雨水系统进行排除,同时由于不能及时外运淤泥,往往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0004]为了解决清除淤泥时泵站出水管停止排水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排污泵站的排污结构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如中国专利CN203498996U公开了一种便于清淤的污水泵站前池结构,包括格栅间和集水池,其中集水池内设置隔墙将集水池分为第一集水池和第二集水池,两部分可以各自独立进行排污从而实现了排污时不需出水管停止排水的问题。但是,采用该结构后,清除淤泥的方式并没有改变,水池内大量的淤泥需要人工清理,由于经常需要外运淤泥,增加了泵站运行成本,加大了工人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延长清淤周期,减少清淤次数,减少工人的工作量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包括污水进口,格栅间,前池,排污泵和出水管,所述格栅间的一端连接所述污水进口,所述格栅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池,所述排污泵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前池内,所述排污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所述前池内设置有水力冲洗管;所述水力冲洗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水力冲洗管的所述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前池内,所述第一端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喷射孔,所述水力冲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水管相连。
[0007]较佳地,所述水力冲洗管的所述第二端上设置有水力冲洗管阀门。
[0008]较佳地,所述水力冲洗管设置于所述前池的底部。
[0009]较佳地,所述前池底部还设置有支墩,所述水力冲洗管通过所述支墩固定于所述前池底部。
[0010]较佳地,所述喷射孔设置于所述水力冲洗管两侧斜下方。
[0011]较佳地,所述喷射孔设置于所述水力冲洗管两侧斜下方45度处。
[0012]较佳地,所述格栅间靠近进水口的一端的侧面还设置有紧急溢流口。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设计,由于在出水管与前池之间设置有水力冲洗管,水力冲洗管上设置有喷射孔,从喷射孔喷出的水柱可以使泵站前池内的水流紊乱,使得污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及悬浮物不能沉淀于前池底部,而是悬浮于污水中通过排污泵排出,从而有效延长清淤周期,减少清淤次数,进而减少了污泥外运量,相应的减小了泵站运行成本,减少工人的工作量。
[0015]另外,采用该结构后,由于当污水从水力冲洗管排入前池时,出水管依然正常排水,从而不会因清除淤泥而影响泵站的正常排水。
[0016]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本实施例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本实施例水力冲洗管喷射孔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污水进口 1,格栅间阀门2,格栅间3,格栅4,支墩5,水力冲洗管6,第一端61,喷射孔611,第二端62,水力冲洗管阀门7,出水管阀门8,出水管9,前池10,排污泵11,紧急溢流口 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包括污水进口 1,格栅间3,前池10和排污泵11。格栅间3内设置格栅4以及两级格栅间闸门2。格栅间3的一端设置污水进口 1,此端的侧面还设置有紧急溢流口 12供紧急情况下将污水排出泵站;格栅间3的另一端设置有前池10 ;排污泵11的一端设置于前池10内,另一端与出水管9相连。
[0021]前池10的底部设置有水力冲洗管6,水力冲洗管6包括第一端61和第二端62,第一端61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喷射孔611,喷射孔611设置于水力冲洗管第一端61两侧斜下方45度处,水力冲洗管6的第一端61通过支墩5固定设置于前池10内。水力冲洗管6的第二端62设置有水力冲洗管阀门7,水力冲洗管6的第二端62与出水管9相连。
[0022]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水力冲洗管6固定于前池底部,前池10底部还设置有支墩5,水力冲洗管6通过支墩5固定于前池10底部。
[0023]本实用新型中,水力冲洗管管径大小、喷射孔数量及孔径大小根据泵站前池大小确定。
[0024]本实用新型对支墩的形状和数量不做任何限定,可以根据前池的大小和具体使用场合进行选择,满足使用要求即可。
[0025]本实施例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0026]泵站正常运行期间,水力冲洗管6上的水力冲洗管阀门7呈关闭状态,污水经排污泵11从出水管9排入污水处理厂;根据泵站前池10的大小及进入泵站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含量,泵站运行一段时间以后,打开水力冲洗管6上的水力冲洗管阀门7,出水管9中的部分污水通过水力冲洗管6回流至泵站前池10,由于水力冲洗管6的第一端61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喷射孔611,污水回流至前池10时,在水流压力作用下,污水通过喷射孔611呈射流状喷出。从喷射孔喷出的污水使前池10内的水流紊乱,从而使得污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及悬浮物不能沉淀于前池10底部,而是悬浮于污水中通过污水泵排至污水处理厂;前池的淤泥清除干净后,关闭水力冲洗管阀门7,所有污水经出水管9被排入污水处理厂。
[0027]通过上述的具体应用可以发现,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可以使泵站前池内水流紊乱,使得污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及悬浮物不能沉淀于前池底部,而是悬浮于污水中通过排污泵排出,从而有效延长清淤周期,减少清淤次数,进而减少了污泥外运量,相应的减小了泵站运行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
[0028]另外,由于当污水从水力冲洗管排入前池时,出水管依然正常排水,从而不会因清除淤泥而影响泵站的正常排水。
[0029]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包括污水进口,格栅间,前池,排污泵和出水管,所述格栅间的一端连接所述污水进口,所述格栅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池,所述排污泵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前池内,所述排污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池内设置有水力冲洗管,所述水力冲洗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水力冲洗管的所述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前池内,所述第一端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喷射孔,所述水力冲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水管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冲洗管的所述第二端上设置有水力冲洗管阀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冲洗管设置于所述前池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池底部还设置有支墩,所述水力冲洗管通过所述支墩固定于所述前池底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孔设置于所述水力冲洗管两侧斜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孔设置于所述水力冲洗管两侧斜下方45度处。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间靠近进水口的一端的侧面还设置有紧急溢流口。
【文档编号】E03F5/26GK203795579SQ201420232230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7日
【发明者】夏绍凤, 王矛矛, 高文乔 申请人: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