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套壳料层袖阀管注浆快速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57657阅读:40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套壳料层袖阀管注浆快速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注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软土地基注浆加固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无套壳料层袖阀管注浆快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袖阀管注浆的工艺流程是:钻孔→插入袖阀管→灌注套壳料→套壳料凝固3~5天→灌浆。该技术将袖阀管通过钻孔下插至孔底,以灌注的形式将套壳料自下而上填充袖阀管与注浆孔壁之间的间隙,待套壳料凝固3~5天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袖阀管中插入注浆花管进行分段注浆,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使浆液向岩土体扩散。由于该方法能进行定深、定量、定段和重复注浆,集中了压密注浆、渗入注浆和劈裂注浆的优点,目前在软土地基、隧道、地铁、路基和堤坝防渗等加固处理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①注浆要在套壳料凝固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进行,大大增加了施工周期;②一定强度的套壳料胶结袖阀管,袖阀管经常难以拔出,导致袖阀管不能重复使用,消耗大量钢管;③分层注浆的厚度是固定的,不能根据地层的实际情况调整注浆厚度;④袖阀管注浆,其浆液扩散控制难,通常导致不能形成连续的注浆体,影响注浆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常规袖阀管注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采用充气双环起分层密封作用取代套壳料层的密封作用,从而取消包裹在袖阀管外表的套壳料层,提供一种无套壳料层袖阀管注浆快速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无套壳料层袖阀管注浆快速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1)采用地质钻机在地基土中进行泥浆护壁垂直钻孔,得到注浆孔;

2)将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由上而下套在袖阀管外表面上,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分别连接一根导气管;

3)调整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位置,将下充气环调整至离袖阀管底端0.5m~1.0m的位置,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层地层注浆厚度;

4)将底端封闭的袖阀管连同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一起插入所述钻注浆孔内,直至袖阀管底端到达注浆孔底;

5)在地面通过导气管分别对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进行充气,使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内侧紧贴袖阀管外表面,外侧紧贴注浆孔壁,从而在袖阀管外表面与注浆孔壁以及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之间形成封闭的注浆间隙;

6)在袖阀管内插入带上下止浆塞的注浆花管,调整上下止浆塞之间距离,通过注浆管进行第一层地层注浆;

7)完成第一层地层注浆后,排泄掉上充气环中的气体,并沿袖阀管向上提升上充气环的位置,提升距离为第二层地层注浆厚度;

8)对上充气环进行充气,相应提升袖花管及上、下止浆塞,然后进行第二层地层注浆;

9)重复步骤7)~8),直至完成整个注浆孔的注浆作业;

10)在注浆液完全凝结之前,把袖阀管拔出,经清洗后重复使用;

11)在拔出袖阀管留下的孔内回灌浆液,直至灌满。

进一步地,步骤5)中,所述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的充气压力为2~20个大气压。

进一步地,所述上充气环和下充气环由橡胶或土工材料制成。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不但具有常规袖阀管注浆的全部优点,而且克服了常规袖阀管注浆的主要的不足,其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充气双环起分层密封作用取代套壳料层的密封作用,取消套壳料层,减少材料消耗,并节省因套壳料层凝固达到一定强度所需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2)袖阀管可拔出重复使用,避免消耗钢管材料;

(3)由于取消了套壳料层,浆液可均匀填充袖阀管与注浆孔壁之间的间隙,均匀向岩土体内扩散,避免因注浆扩散不易控制而导致的注浆体不连续现象,明显提高注浆效果;

(4)通过调整上下充气环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地层实际情况调整注浆的分层厚度;

(5)由于取消套壳料层以及袖阀钢管可重复使用,显著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袖阀管、充气环、注浆花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注浆快速施工方法示意图。

图中所示为:1-袖阀管,2-带上下止浆塞的注浆花管,3-上充气环,4-下充气环,5-注浆管,6-上环充气导管,7-下环充气导管,8-第一层注浆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和清楚表明本发明实施的目的和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发明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述的实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不是本发明的全部实例,并不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一种无套壳料层袖阀管注浆快速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1)采用地质钻机在地基土中进行泥浆护壁垂直钻孔,得到注浆孔;

2)将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由上而下套在袖阀管1外表面上,所述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由橡胶或土工材料制成,上充气环3连接上环充气导管6,下充气环4连接下环充气导管7(见图1);

3)调整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位置,将下充气环4调整至离袖阀管1底端0.5m~1.0m的位置,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层地层注浆厚度;

4)将底端封闭的袖阀管1连同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一起插入所述钻注浆孔内,直至袖阀管1底端到达注浆孔底;

5)在地面通过导气管分别对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进行充气,充气压力为2~20个大气压,使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内侧紧贴袖阀管1外表面,外侧紧贴注浆孔壁,从而在袖阀管1外表面与注浆孔壁以及上充气环3和下充气环4之间形成封闭的注浆间隙;

6)在袖阀管1内插入带上下止浆塞的注浆花管2,调整上下止浆塞之间距离,通过注浆管5进行第一层地层注浆,形成第一层注浆区域8;

7)完成第一层地层注浆后,排泄掉上充气环3中的气体,并沿袖阀管1向上提升上充气环3的位置,提升距离为第二层地层注浆厚度;

8)对上充气环3进行充气,相应提升袖花管及上、下止浆塞,然后进行第二层地层注浆;

9)重复步骤7)~8),直至完成整个注浆孔的注浆作业;

10)在注浆液完全凝结之前,把袖阀管1拔出,经清洗后重复使用;

11)在拔出袖阀管1留下的孔内回灌浆液,直至灌满。

本实施例采用充气双环起分层密封作用取代套壳料层的密封作用,既通过调整上下充气环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地层实际情况调整注浆的分层厚度,又因取消套壳料层,减少材料消耗,并节省因套壳料层凝固达到一定强度所需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同时,袖阀管可拔出重复使用,避免消耗钢管材料,显著降低施工成本。另外由于取消了套壳料层,浆液可均匀填充袖阀管与注浆孔壁之间的间隙,均匀向岩土体内扩散,避免因注浆扩散不易控制而导致的注浆体不连续现象,明显提高注浆效果,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