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77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坐便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浴设备,具体的说是一种坐便器。



背景技术:

坐便器,作为一种排污装置,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的重力,将水的势能转换为水的动能,从而裹挟着排泄脏物进入下水管道中,完成整个排污的过程。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抽水坐便器也从最原始的手动式,发展到如今的电动式。

由于现有技术的虹吸坐便器有两种盆面刷洗技术:一种是在盆部上方附带一圈轮缘的结构,通过导水管路将水箱内的水引导到轮缘,然后通过轮缘下方的小孔流出实现刷洗盆部的目的,但此技术方案使得轮缘下方的小孔流出的刷洗水无法冲洗到轮缘的下表面及其下方的一小部分盆部,以致于形成了污垢死角,并且由于该污垢死角在正常视线下不可见,从而导致了该污垢死角不易清洗干净。另外一种是在盆部靠近上方的位置设有一圈台阶结构,并在台阶上方设有一圈类似屋檐的结构。其中,盆部与台阶同高的位置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水孔,通过导水管路将水箱内的水引流到这些流水孔的位置并从这些流水孔中喷射而出,然后沿着台阶结构绕盆部一圈,同时这些水逐渐流向盆部的下方流以实现盆部的洗刷。此方案在台阶的上方设置的屋檐结构是为了防止台阶上水的流速过大导致飞溅出马桶外面,但由于屋檐结构的下表面在正常视线下依然是不可见的,从而导致了屋檐结构的下表面所处的位置形成了污垢死角而不易被清洗干净。

所以,如何避免坐便器的盆部内出现污垢死角,实现坐便器盆部内部的干 净清洗,需要对现有的坐便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坐便器,可以避免坐便器的盆部内出现污垢死角,实现坐便器盆部内部的干净清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坐便器,包含便盆体,所述便盆体包含位于所述便盆体盆底的污物承接面、位于所述污物承接面之上并带有多个出水孔的导流部。其中,所述导流部从所述污物承接面朝向所述便盆体的端面逐渐向外扩张呈阶梯状,并分别与所述污物承接面和所述便盆体的端面连为一体;

所述导流部包含与所述污物承接面相连的污物导流面、位于所述污物导流面之上并与所述盆体端面相连的出水导流面;其中,所述出水孔开设在所述出水导流面上,且各出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以螺旋路径从所述出水导流面经所述污物导流面后流向所述污物承接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坐便器的便盆体是由污物承接面和带有多个出水孔的导流部所构成,并且由于导流部从污物承接面朝向便盆体的端面逐渐向外扩张呈阶梯状,并分别与污物承接面和便盆体的端面连为一体,从而使得便盆体导流部的上方没有任何遮挡物。同时由于导流部是由污物导流面、位于污物导流面之上出水导流面所构成,且出水孔开设在出水导流面上,并且出水孔中喷射出的冲洗水是以螺旋路径从出水导流面经污物导流面后流向污物承接面的,以保证冲洗水在冲洗便盆体时不存在任何污垢死角,以达到对便盆体内部的全方位冲洗,提高对便盆体的清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污物承接面与所述污物导流面相连的部位为一弧面。从而使得污物导流面上的冲洗水以及密度较高的污物可在弧面的导向作用下顺利的流到污物承接面上,提高了出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对便盆体内部的冲洗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污物导流面为从所述出水导流面到所述污物承接面逐渐向内 收拢的圆弧面。从而使得流经出水导流面喷射出的冲洗水在自身的重力和水压的作用下,沿圆弧面上等高的位置流动一圈后,沿着圆弧面的收拢方向均匀流向污物承接面,提升了冲洗水在便盆体内部的流动性,并确保是冲洗水在便盆体内部是以螺旋路径进行流动,进一步提升冲洗水对便盆体内部的冲洗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便盆体的端面从所述便盆体内到所述便盆体外逐渐向上倾斜,呈一斜面。从而可通过便盆体的端面对出水孔喷射到其端面上的冲洗水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其喷射到便盆体端面上的冲洗水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斜面重新流入便盆体内部,以防止冲洗水在对便盆体内部进行冲洗的过程中,出现冲洗水溅出或溢出便盆体的现象,进而起到一定的防溢、防溅作用,同时保证坐便器在使用过程中其便盆体端面的清洁度。

进一步,所述斜面为一内凹的斜面。以增大流经该斜面上的冲洗水在上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从而提高坐便器防溢、防溅的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N为2,且对称分布在所述出水导流面上。并且,各出水孔的喷水方向一致。从而使得各出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沿着喷水方向对便盆体内部进行清洗时,冲洗水对便盆体内部的冲击较为均匀,防止冲洗水在对便盆体内部的冲击集中在一侧,而不能有效的将另外一侧上的污物冲洗掉,以提升冲洗水从出水导流面经污物导流面后流向污物承接面时,对便盆体内部的冲洗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导流面有部分内凹构成一槽体,且所述槽体的内凹面朝向所述出水孔喷水的方向的一侧至少有部分直接与所述出水导流面未内凹的部分相连;其中,所述出水孔位于所述槽体内,并开设在相对所述内凹面一侧的槽壁上。由于出水孔是位于出水导流面的槽体内,并且由于槽体的内凹面朝向出水孔喷水的方向的一侧至少有部分直接与出水导流面未内凹的部分相连。通过内凹面对出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得出水孔喷出的冲洗水在槽体内是沿内凹面顺利的流向出水导流面。

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面朝向所述出水孔的方向完全与所述出水导流面连为一 体,以进一步增强内凹面对出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的导向作用,使得槽体内的喷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可以沿着内凹面更加顺利的流到出水导流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面整体为一斜面。由于内凹面整体为斜面时,槽体内的出水孔喷射出的部分冲洗水会受到斜面的阻挡后,一部分冲洗水顺着斜面的倾斜方向流到出水导流面,另一部分冲洗水的冲击方向发生了改变,并在改变后沿槽体的开口方向流到出水导流面,从而可通过斜面防止出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出现回流,以进一步增强内凹面对槽体内的冲洗水的导向作用,并减少出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受到的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坐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坐便器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坐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坐便器,如图1、图2所示,该坐便器包含便盆体,并且该便盆体包含位于便盆体盆底的污物承接面1、位于污物承接面1之上并带有多个出水孔2的导流部3。其中,导流部3从污物承接面1朝向便盆体的端面4逐渐向外扩张呈阶梯状,并分别与污物承接面1和便盆体的端面4连为一体。

并且,该导流部3如图1和2所示,包含与污物承接面1相连的污物导流面 3-1、位于污物导流面3-1之上并与盆体端面4相连的出水导流面3-2。其中,出水孔2开设在出水导流面3-2上,且各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以螺旋路径从出水导流面3-2经污物导流面3-1后流向污物承接面1。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坐便器的便盆体是由污物承接面1和带有多个出水孔2的导流部3所构成,并且由于导流部3从污物承接面1朝向便盆体的端面4逐渐向外扩张呈阶梯状,并分别与污物承接面1和便盆体的端面4连为一体,从而使得便盆体导流部3的上方没有任何遮挡。同时由于导流部3是由与污物承接面1相连的污物导流面3-1、位于污物导流面3-1之上并与盆体端面4相连的并带有出水孔2的出水导流面3-2所构成,且出水孔2开设在出水导流面上,并且出水孔2中喷射出的冲洗水是以螺旋路径从出水导流面3-2经污物导流面3-1后流向污物承接面1的,以保证冲洗水在冲洗便盆体时不存在任何污垢死角,以达到对便盆体内部的全方位冲洗,提高对便盆体的清洁效果。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坐便器在制作过程中,首先,可预先将便盆体的导流部3与污物承接面1以及便盆体的端面4采用浇注的方式成型并连为一体,并使得污物承接面1与污物导流面3-1相连的部位为一弧面。同时上述出水孔2通过进水管道(图中未标示)与坐便器的水箱(图中未标示)相连,并可在用户开启坐便器的开关时,将水箱中冲洗水引流到坐便器的便盆体中。

由此可知,由于污物承接面1与污物导流面3-1相连的部位为一弧面,使得导流部3的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以及密度较高的污物经出水导流面3-2流向污物导流面3-1后,可在弧面的导向作用下顺利的从污物导流面3-1流到污物承接面1上,提高了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对便盆体内部的冲洗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污物导流面3-2为从出水导流面3-2到污物承接面1逐渐向内收拢的圆弧面。从而使得流经出水导流面3-2喷射出的冲洗水在自身的重力和水压的作用下,沿圆弧面上等高的位置流动一圈后,沿着圆弧面的收拢方向均匀流向污物承接面1,提升了冲洗水在便盆体内部的流 动性,并确保是冲洗水在便盆体内部是以螺旋路径进行流动,进一步提升了对便盆体内部的冲洗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出水孔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而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出水孔2的数量为两个,并且对称分布在出水导流面3-2上。并且,各出水孔2的喷水方向一致,如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由此可得,由于各出水孔2的喷水方向一致,且对称分布,从而使得各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沿着喷水方向对便盆体内部进行清洗时,冲洗水对便盆体内部的冲击较为均匀,防止冲洗水在对便盆体内部的冲击集中在一侧,而不能有效的将另外一侧上的污物冲洗掉,以提升冲洗水从出水导流面3-2经污物导流面3-1后流向污物承接面1的过程中,对便盆体内部的冲洗效果。

另外,通过对图1进一步分析可知,出水导流面3-2有部分内凹构成一槽体5,且槽体5的内凹面5-1朝向出水孔2喷水的方向的一侧至少有部分直接与出水导流面3-2未内凹的部分相连。其中,出水孔2位于槽体5内,并开设在相对内凹面5-1一侧的槽壁上。

由此可得,由于出水孔2是位于出水导流面3-2的槽体5内,并且由于槽体5的内凹面5-1朝向出水孔2喷水的方向的一侧至少有部分直接与出水导流面3-2未内凹的部分相连通过内凹面5-1对出水孔2喷射出冲洗水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得出水孔2喷出的冲洗水在槽体5内是沿内凹面5-1顺利的流向出水导流面3-2。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槽体5的内凹面5-1朝向出水孔2的方向完全与出水导流面3-2连为一体。

由此可知,由于内凹面5-1朝向出水孔2的方向完全与出水导流面3-2连为一体,从而可进一步增强内凹面对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的导向作用,以使得槽体5内的喷水孔喷射出的冲洗水可以沿着内凹面5-1更加顺利的流到出水导流面3-2上。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凹面5-1整体可以为一斜面, 并且内凹面5-1整体是背离出水孔2的一端进行倾斜的。

由此可得,由于内凹面5-1整体为斜面时,槽体5内的出水孔2喷射出的部分冲洗水会受到斜面的阻挡后,一部分冲洗水顺着斜面的倾斜方向流到出水导流面3-2,另一部分冲洗水的冲击方向发生了改变,并在改变后沿槽体5的开口方向流到出水导流面3-2,从而可通过斜面防止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出现回流,以进一步增强内凹面5-1对槽体内的冲洗水的导向作用,并减少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受到的阻力。

另外,为了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如图1和图2所示,坐便器的便盆体前端的端面4较窄,而后端的端面4较宽,且连接坐便器的水箱,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出水孔2和出水导流面3-2上的槽体5设置在便盆体的后端,以防止出水孔2喷射出的冲洗水在对便盆体内部冲洗的过程中溅落到坐便器后端的端面4上,不利于便盆体端面4的清洗。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便盆体的盆底还设有主喷射孔6,并且该主喷射孔6通过主进水管道(图中未标示)与坐便器的水箱相连。当用户开启坐便器的开关时,主喷射孔6和上述出水孔2同时将水箱便盆体中水引流到坐便器的便盆体中,并使得两股冲洗水在便盆体中进行混和后将便盆体内部的污垢通过排污管道7排到下水管道中,并将落于盆底的污物带入排污管道7,同时形成虹吸现象,完成对便盆体内部的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坐便器,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上述便盆体的端面4从便盆体内到便盆体外逐渐向上倾斜,呈一斜面。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可通过便盆体的端面对出水孔2喷射到其端面4上方的冲洗水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并使得便盆体端面4上的冲洗水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沿斜面重新流入便盆体内部,以防止冲洗水在对便盆体内部进行冲洗的过程中,出现冲洗水溅出或溢出便盆体的现象,进而起到一定的防溢防溅作用,保证坐便器在使用过程中其便盆体端面的清洁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斜面还可以为一内凹的斜面。以增大流经该斜面上的冲洗水在上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并使得流经到该斜面上的冲击水在受阻后容易沿着内凹的斜面向下滑落,以防止冲洗水溅出或溢出便盆体,进而提高坐便器防溢、防溅的性能。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