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830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特备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们过于重视工业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水域受到了污染,其中水面漂浮物垃圾的污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河道的水面上漂浮着许多塑料袋、包装袋、包装纸、烂树叶、菜叶、水草等,如果不定时处理,水环境恶化会愈演愈烈。目前大多是由环卫工人手持网兜站在清理船的甲板上直接把垃圾打捞放进清理船的垃圾收集放置船舱,等船只靠岸后再处理。而且由于河道垃圾长期置于水中,含水量非常大,导致重量大,体积大,那么船舱的体积利用率非常小。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每次真正运输的垃圾很少,需要多次靠岸才能将垃圾清理完毕,因此如此的工作效率是很低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降低河面垃圾含水量,增加垃圾储存空间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垃圾运输率的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容器、传输带和垃圾收集箱,在容器上设有滤水排出管和滤渣排出管,在容器内设有螺杆,上述螺杆连接电机,螺杆外侧设有滤网筒,且滤网筒的筒体伸入到容器的容腔内并将容器的容腔隔离成两部分,上述滤水排出管位于容器下部并与容器底部贯通,滤水排出管与容器连接处设有第三阀门,上述滤渣排出管位于滤网筒底部并与滤网筒贯通后伸出容器底部,上述传输带置于滤渣排出管下方,在传输带右下方放置垃圾收集箱,并通过传输板进行连接,上述传输带下方有两个支撑柱。

上述设计使得工作时,将带有水分的水面垃圾放入滤网筒内部,此时水面垃圾在螺杆转动压榨的作用下,水分透过滤网筒的滤网到滤网筒的外部,从滤水排出管流回河道中,通过传输带至传输板上,最后落入垃圾收集箱中,由于螺杆的挤压作用和滤网的过滤作用,除去了水面垃圾大部分水分,使得收集的水面垃圾体积减小,垃圾收集箱的空间利用率增大,回收垃圾效率因此而提高,为了防止尘埃、脏污等对滤水排出管的污染,第三阀门在垃圾处理装置不运作情况下可手动关闭;为了能够快速流出水分,所述滤水排出管位于容器的最下方;为了能够节省能源,垃圾收集箱位于连接传输带的传输板的正下方,当滤渣通过传输带后滑落至传输板上即可因重力作用落进垃圾收集箱中。

为了节约能源,使得电机不做无用功,在滤渣排出管和滤网筒连接处设有第一控制阀门,所述第一控制阀门与滤网筒外侧设置的流量传感器信号连接,当流量低于一定值时,流量传感器将信号传给第一控制阀门,第一控制阀门接收信号后打开,使得处理过的滤渣及时地从滤渣排出管排出。

为了使滤渣排出管排出的滤渣能进一步过滤其中仍存在的水分,在传输带的表面设有直径为0.5厘米的孔洞,且在传输带的下方设有可拆卸接水槽,其中在传输带上的滤渣仍然含有的部分水可通过传输带上的孔洞透过滴入接水槽中,实现再次过滤水分,接水槽可拆卸,可手动将水倒进河内。

作为优选,使得操作更加简单,在容器上方可接有垃圾输入管,并在其与容器连接处的管口设有第二控制阀门,第二控制阀门与电机上设置的霍尔传感器信号连接,当霍尔传感器信号为零,即电机不运转时,霍尔传感器传输信号给第二控制阀门,第二控制阀门打开,使得新的水面垃圾进入滤网筒中,可减少人力劳动,使得装置运转更自动化地实现。

本实用新型得到的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可随时排出通过螺杆挤压、滤网筒的滤网过滤而出的水分进入到河道中,方便快捷,不会增加承载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船只的重量负担,从而降低河面垃圾含水量,增加垃圾储存空间的利用率,提高垃圾运输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提供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滤网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所提供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所提供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传输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4所提供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垃圾收集箱1、传输带2、孔洞2-1、流量传感器3、容器4、滤网筒5、通孔5-1、螺杆6、挤压筋6-1、第二控制阀门7、垃圾输入管8、滤水排出管9、第三阀门10、电机11、霍尔传感器12、第一控制阀门13、滤渣排出管14、可拆卸接水槽15、支撑柱16、传输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容器4、传输带2和垃圾收集箱1,在容器4上设有滤水排出管9和滤渣排出管14,在容器4内设有螺杆6,所述螺杆6连接电机11,在螺杆6外侧设有滤网筒5,且所述滤网筒5的筒体伸入到容器4的容腔内并将容器4的容腔隔离成两部分,上述滤水排出管9位于容器4下部并与容器底部贯通,上述滤渣排出管14位于滤网筒5底部并与滤网筒5贯通后伸出容器4底部,上述传输带2置于滤渣排出管14下方,并在传输带2右下方放置垃圾收集箱,且通过传输板17进行连接,所述传输带2下方设有两个支撑柱16,所述螺杆6外设有螺旋结构的挤压筋6-1,便于对垃圾进行挤压,所述滤网筒5的筒壁为均匀分布的通孔5-1从而便于水分流出,且通孔5-1的孔径相对较小,防止挤压的垃圾从通孔5-1流出。

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工作时,带有水分的水面垃圾从容器4的开口进入到滤网筒中5,然后再电机11带动螺杆6的挤压作用和滤网筒5的过滤作用下,水分透过滤网筒5的滤网到滤网筒5外,通过滤水排出管9流回到河道中,此时被滤去大部分水分的水面垃圾滤渣即可通过滤渣排出管14到传输带2上,经过传输带2的滤渣滑落至传输板17上后再落进垃圾收集箱1中,水面垃圾所含水分大量减少,体积被压缩,质量减小,增大了水面垃圾回收效率以及垃圾收集箱的空间利用率。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快速流出水分,所述滤水排出管位于容器4的最下方。为了能够节省能源,所述传输带2置于滤渣排出管14正下方,垃圾收集箱1位于传输板17的正下方,当滤渣通过传输带2后滑落至传输板17上即可因重力作用落进垃圾收集箱1中。当垃圾处理装置不运作时,为了防止污染,滤水排出管9的第三阀门10可手动关闭。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大致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为了使得电机11不做无用功,在滤渣排出管14和滤网筒5连接处设有第一控制阀门13,所述第一控制阀门13与滤网筒5外侧的流量传感器3信号连接,当流量低于一定值时,流量传感器3将信号传给第一控制阀门13,第一控制阀门13接收信号后打开,使得处理好的滤渣及时地从滤渣排出管排出。

实施例3: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大致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的是为了使得从滤渣排出管排14出的滤渣能进一步过滤其中仍存在的水分,在传输带2的表面设有直径为0.5厘米的孔洞2-1,且在传输带2的下方设有可拆卸接水槽15,其中在传输带2上的滤渣仍然含有的部分水可通过传输带上的孔洞2-1透过滴入接水槽15中,实现再次过滤水分,接水槽15可拆卸,可手动将水倒进河内。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河道水面垃圾处理装置的大致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的是为了使得操作更加简单,在容器上方可接有垃圾输入管8,并在其与容器4连接处的管口设有第二控制阀门7,第二控制阀门7与电机11上设置的霍尔传感器12信号连接,当霍尔传感器12信号为零,即电机11不运转时,霍尔传感器12传输信号给第二控制阀门7,第二控制阀门7打开,使得新的水面垃圾进入滤网筒5中,如此不需要人为地向滤网筒5中添加水面垃圾,既方便有快捷,节省了劳动力,并且使得装置运转更自动化地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