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管理的实用型污泥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83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便于管理的实用型污泥泵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便于管理的实用型污泥泵站。



背景技术:

通常,污水处理工程都会产生污泥,污泥仍需进一步处理。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会用到污泥泵站(也可称污泥泵房),例如,设置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等,在实际应用中,其存在管理不便、控制麻烦等缺陷,多个泵房占地面积较大,整体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管理的实用型污泥泵站,其实现了对污泥的汇集、沉置分流、按需选择回流等,确保了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输出的顺畅进行,同时,其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控制管理,第一污泥输出泵的拆装十分方便,实用性很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管理的实用型污泥泵站,包括有主室和位于主室侧旁且与主室连通的污泥回流室,该污泥回流室的内底面高于主室的内底面,污泥回流室连接有回流污泥出口,该主室具有污泥输入口,该主室内装设有第一污泥输出泵,该第一污泥输出泵的输入口位于主室内,该第一污泥输出泵的输出口连接有一连接管,连接管的出口伸入污泥回流室内;主室上对应污泥回流室下侧位置连接有剩余污泥输送管,剩余污泥输送管连接有第二污泥输出泵,第一污泥输出泵的输入口高于剩余污泥输送管的入口;以及,该主室外部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污泥输出泵自动取出放入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与第一污泥输出泵之间连接有一牵引连接件,该第一污泥输出泵上对应其自身的输出口外侧设置有向下开口的卡勾,前述连接管上对应其自身的入口外侧设置有相适配的卡扣凸部,升降装置将第一污泥输出泵向下降,卡勾则勾于卡扣凸部上,第一污泥输出泵的输出口与连接管的入口对接导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室内底面设置有朝向剩余污泥输送管所在侧渐低式倾斜的第一引流斜面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室内对应输入口所在侧设置有缓沉折板,所述缓沉折板具有底壁及侧壁,其底壁为朝向输入口所在侧渐低式倾斜的第二引流斜面结构,所述底壁与主室内底面保持有间距,所述底壁的最低端开设有向下连通主室的连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污泥输出泵的输出口端面、连接管的入口端面分别设置有相吸附的一对磁环,当第一污泥输出泵的输出口与连接管的入口对接导通,两者的磁环也相吸附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牵引连接件为金属链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有电机及由电机驱动连接的转轮,前述牵引连接件可拆卸式卷绕于转轮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污泥泵站内主室、污泥回流室、第一污泥输出泵等特殊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污泥的汇集、沉置分流、按需选择回流等,确保了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输出的顺畅进行,同时,其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控制管理,第一污泥输出泵的拆装十分方便,实用性很强。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污泥输出泵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主室 11、第一引流斜面结构

12、污泥输入口 13、缓沉折板

150、第二引流斜面结构 131、连通孔

14、剩余污泥输送管 20、污泥回流室

21、回流污泥出口 30、第一污泥输出泵

31、卡勾 40、升降装置

41、牵引连接件 50、连接管

51、卡扣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所述污泥泵站主要包括有主室10和位于主室10侧旁且与主室10连通的污泥回流室20。

通常,该污泥回流室20的内底面高于主室10的内底面,所述主室10内底面设置有朝向剩余污泥输送管14所在侧渐低式倾斜的第一引流斜面结构11。该主室10具有污泥输入口12,所述主室10内对应输入口所在侧设置有缓沉折板13,所述缓沉折板13具有底壁及侧壁,其底壁为朝向输入口所在侧渐低式倾斜的第二引流斜面结构150,所述底壁与主室10内底面保持有间距,所述底壁的最低端开设有向下连通主室10的连通孔131。该主室10内装设有第一污泥输出泵30,该第一污泥输出泵30的输入口位于主室10内,该第一污泥输出泵30的输出口连接有一连接管50,连接管50的出口伸入污泥回流室20内,污泥回流室20连接有回流污泥出口;主室10上对应污泥回流室20下侧位置连接有剩余污泥输送管14,剩余污泥输送管14连接有第二污泥输出泵,第一污泥输出泵30的输入口高于剩余污泥输送管14的入口。以及,所述主室10内装设有污泥位置传感器,通过污泥位置传感器反馈主室10内污泥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污泥输出泵30可以自动拆装,于该主室10外部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污泥输出泵30自动取出放入的升降装置40,该升降装置40与第一污泥输出泵30之间连接有一牵引连接件,优选设计,所述牵引连接件为金属链条。此处,所述升降装置40包括有电机及由电机驱动连接的转轮,前述牵引连接件可拆卸式卷绕于转轮上。该第一污泥输出泵30上对应其自身的输出口外侧设置有向下开口的卡勾31,前述连接管50上对应其自身的入口外侧设置有相适配的卡扣凸部51,升降装置40将第一污泥输出泵30向下降,卡勾31则勾于卡扣凸部51上,第一污泥输出泵30的输出口与连接管50的入口对接导通。

在前述第一污泥输出泵30的输出口端面、连接管50的入口端面分别设置有相吸附的一对磁环,当第一污泥输出泵30的输出口与连接管50的入口对接导通,两者的磁环也相吸附固定,从而,进一步确保了第一污泥输出泵30的输出口与连接管50的入口之间连接定位的精准性及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污泥泵站内主室、污泥回流室、第一污泥输出泵等特殊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污泥的汇集、沉置分流、按需选择回流等,确保了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输出的顺畅进行,同时,其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控制管理,第一污泥输出泵的拆装十分方便,实用性很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