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0567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雨水具有突发性、不连续性,雨量的多少、降雨的时间、降雨的次数等都具有不可预测性,现有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大多不能实现初期雨水自动弃流,对初期雨水的放空采用阀门控制,需人工操作。一些利用电气控制实现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装置虽然实现了自动弃流,减少了人工操作,但大多采用电子设备,技术复杂,经济性和耐用性较差,且不易维护检修。一些不需人工操作或不需借助电气控制的弃流装置虽然实现了自动弃流,但弃流可靠性较差,弃流的效果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收集初期雨水需人工来控制收集池的闸阀,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包括一管道,一集水器,一弹簧阀,一弃流箱,一污水管;所述管道包括雨落管、细水管、导流管、排水管;所述雨落管设置于倾斜屋面底部正下方;所述集水器顶部与雨落管底部连通,所述集水器底部与细水管顶部连通;所述细水管水流方向向下,且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弃流箱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顶部进水口通过导流管与集水器底部连通,所述弃流箱顶部进水口处还连通有排水管;所述弃流箱底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底部出水口与污水管连通,所述底部进水口与细水管出水口连通;所述细水管出水口处还设有弹簧阀,所述弹簧阀与污水管处于同一水平线;所述弹簧阀包括弹簧、橡胶滑动片、弹簧阀固定器、堵塞阀;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细水管出水口处;所述橡胶滑动片设置在弹簧的中部;所述堵塞阀穿过弹簧另一端与橡胶滑动片固定连接;所述弹簧阀固定器设置于弃流箱的底部;所述堵塞阀设置于弹簧阀固定器的上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自动控制初期雨水的排放,当降雨结束时,收集的初期雨水可以及时的排出,避免了对中期、后期雨水水质的影响;无动力、无需人力控制,安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集水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弹簧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倾斜屋面;2—集水槽;3—管道;4—集水器;5—滤网;6—弹簧阀;7—污水管;8—弃流箱;9—挡水板;10—支撑架;31—雨落管;32—细水管;33—导流管;34—排水管;35—分流管;61—弹簧;62—橡胶滑动片;63—弹簧阀固定器;64—堵塞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现结合图1、图2、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包括一管道3,一集水器4,一弹簧阀6,一污水管7,一弃流箱8;管道3包括雨落管31、细水管32、导流管33、排水管34、分流管35;雨落管31设置于倾斜屋面1底部正下方;集水器4顶部与雨落管31底部连通,集水器4底部分别连通细水管32顶部和导流管33,集水器4还连通分流管35;分流管35通过三通管件连通导流管33;细水管32水流方向向下,且底部设有出水口;弃流箱8顶部设有进水口,顶部进水口通过导流管33与集水器4底部连通,弃流箱8顶部进水口处还连通有排水管34;弃流箱8底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底部出水口与污水管8连通,底部进水口与细水管32出水口连通;细水管32出水口处还设有弹簧阀6,弹簧阀6与污水管7处于同一水平线;弹簧阀6包括弹簧61、橡胶滑动片62、弹簧阀固定器63、堵塞阀64;弹簧61一端固定在细水管32出水口处;橡胶滑动片62设置在弹簧61的中部;堵塞阀64穿过弹簧61另一端与橡胶滑动片62固定连接;弹簧阀固定器63设置于弃流箱8的底部;堵塞阀64设置于弹簧阀固定器63的上端。

倾斜屋面1通过支撑架10与弃流装置固定连接。

集水槽2固定设置于雨落管31顶部,集水槽2可集部分水量。

管道3包括雨落管31、细水管32、导流管33、排水管34、分流管35。

雨落管31设置于倾斜屋面1底部正下方,雨落管31通过支撑架10与倾斜屋面1固定连接。

细水管32水流方向向下,且底部设有出水口,细水管32的进水口处设有滤网13,防止雨水中的颗粒进入细水管32内,细水管32通过弯头与弃流箱8进水口连通,细水管32通过支撑架10与倾斜屋面1固定连接。

导流管33包括横管和竖管,横管管径细于雨落管31管径,便于雨水的积聚,横管的一端与集水器4底部连通,另一端通过三通管件连通竖管;竖管底部通过三通管件分别连通弃流箱8顶部进水口和排水管34。

排水管34通过三通管件分别连通导流管33上的竖管底部和弃流箱8顶部进水口,可排出雨水。

分流管35包括横管和竖管,横管的一端连通集水器4顶部侧边,另一端通过弯头连通竖管,横管管径和雨落管31的管径相等,这样既保证雨水在集水器4中积聚,同时又防止因雨量过大而漫出;竖管通过三通管件连通导流管33上的竖管顶部。

集水器4顶部与雨落管31底部连通,集水器4底部分别连通细水管32顶部和导流管33,集水器4通过支撑架10与倾斜屋面1固定连接;集水器4上部分为倒三角形结构,有利于水压的稳定变化,下部分为管状结构,有利于水压快速升高。

滤网5设置在细水管32的进水口处,防止雨水中的颗粒进入细水管32内。

弹簧阀6设置在细水管32出水口处,弹簧阀6与污水管7处于同一水平线,弹簧阀6包括弹簧61、橡胶滑动片62、弹簧阀固定器63、堵塞阀64。

弹簧61一端固定在细水管32出水口处。

橡胶滑动片62设置在弹簧61的中部,橡胶滑动片62与堵塞阀64固定连接,当水压超过预设值时,则推动橡胶滑动片62,使堵塞阀64关闭弃流箱8出水口,使弃流箱8中收集的雨水不会从污水管7排出;当水压低于预设值时,橡胶滑动片62复原到原来位置,同时带动堵塞阀64打开弃流箱8出水口,使弃流箱8中收集的雨水从污水管7排出。

弹簧阀固定器63设置于弃流箱8的底部,弹簧阀固定器63设置于堵塞阀64的下端,起到固定堵塞阀64作用,防止雨水的冲击导致堵塞阀64变形。

堵塞阀64穿过弹簧61另一端与橡胶滑动片62固定连接,堵塞阀64设置于弹簧阀固定器63的上端。

污水管7与弃流箱8底部出水口连通,可排出雨水。

弃流箱8顶部设有进水口,顶部进水口通过导流管33与集水器4底部连通,其顶部进水口下方设有挡水板9,弃流箱8顶部进水口处还连通有排水管34;弃流箱8底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底部出水口与污水管7连通,底部进水口与细水管32出水口连通。

挡水板9设置在弃流箱8顶部进水口下方,保证收集的初期雨水不会倒灌进入排水管34排出,从而保证收集的中、后期雨水的水质不会混入一些初期雨水,影响水质。

支撑架10起到弃流装置与倾斜屋面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工作原理:

在降雨的过程中,当雨量很小时,雨从倾斜屋面1滑落至集水槽2,集水槽2中的雨水通过雨落管31落入集水器4,集水器4中的雨水可通过细水管32和导流管33流入弃流箱8中,细水管32的进水口处设有滤网5,防止雨水中的颗粒进入细水管32,弃流箱8通过污水管7把雨水排出;当雨量很大的时候,集水器4里的水位超过P点水位线时,从集水器4中流入细水管32的水压推动橡胶滑动片62使堵塞阀64关闭弃流箱8出水口,雨水流入弃流箱8进行收集,在收集雨水的过程中,若弃流箱8已收集满,雨水在下流的过程中可通过排水管34排出,弃流箱8顶部进水口下方设有挡水板9,以防止弃流箱8里收集的初期雨水倒灌进入排水管34排出;当雨量特别大的时候,集水器4中的水很快被聚积满,雨水还可以通过分流管35流入弃流箱8进行收集;当降雨结束后,集水器4里的水位线降到P点以下后,细水管32中的水压不足以推动橡胶滑动片62,橡胶滑动片62复原到原来位置,同时带动堵塞阀64打开弃流箱8出水口,弃流箱8里收集的雨水自动通过污水管7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