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口岩堆滑坡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072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口岩堆滑坡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口岩堆滑坡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地球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山脉,特别是我国西部,主要是以山区为主。由于风蚀、雨水、地震等作用,使山体崩塌形成大量的岩堆地质段。而铁路、公路工程,由于速度、线型的要求,不可避免地要以隧道的形式穿越这些岩堆地质段。古岩堆地质自稳能力极差、粘聚力差,存在不均匀沉降,属于不稳定岩体。在这种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过程中,尤其在隧道口,地层应力重新分布,对隧道口的初期支护结构形成巨大竖向和侧向压力,容易形成滑坡。

因此,如果对隧道口岩堆滑坡的保护不当,就会引起初期支护下沉和水平收敛值过大,导致初期支护结构侵入二次衬砌净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口岩堆滑坡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隧道口岩堆滑坡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包括护网1、支撑杆3、挡板5和立柱6,挡板5为混凝土结构,并设置于隧道口8的两侧;支撑杆3沿竖向方向设置,支撑杆3上端以及加强筋4均垂直交错固定设置在挡板5的内部,所述加强筋4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支撑杆3的下端伸出挡板5并垂直嵌固于岩堆前沿的基岩基座中;所述挡板5的垂直背面设置有与插杆7配合的插槽51,所述插杆7与护网1连接,所述护网1用于罩住隧道上方及侧面的岩堆,所述护网1上均布有多个用于插入岩堆的锚钉2;岩堆位于隧道两侧的部分均插入有立柱6,立柱6之间通过钢丝绳连接,且位于上坡位置的立柱高度高于隧道顶端,而位于下坡位置的立柱高度低于隧道顶端且低于上坡位置的立柱的高度。

所述挡板5的下端设置有朝向隧道口外方向的水槽54。

所述水槽54从内向外倾斜设置,且外侧口高度低于内侧口高度。

所述挡板5的前面为坡面52。

所述挡板5的下端前面和背部对称设置有支撑板53,所述支撑板53的底面与基岩基座接触。

所述立柱6的直径从下到上逐渐变小。

所述挡板5的后部设置有一个支架9,护网1罩住所述支架9,所述支架9的两侧分别位于所述隧道口的两侧,且两侧各设置一个导流槽10用于将碎石向所述隧道两侧分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挡板阻挡隧道口岩堆的侧面,支撑杆的下端嵌入地面,用于加固挡板,防止挡板倒塌或侧滑,有效地阻挡岩堆滑坡。

2、采用护网盖在岩堆表面,通过锚钉将防护网固定在岩堆表面,为岩堆表面加固,防止表面岩堆滚落。

3岩堆内插入立柱,使得岩堆整体都得以加固,能够满足侧面加固的强度要求。

4、缓解了隧道口初期支护所承受的竖向和侧向压力,预防了岩堆滑动变形和滑坡的风险。

5、预防了初支可能出现的大变形,防止因大变形引起的初支侵线处理,工程总施工成本低,工期有保证,安全风险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口岩堆滑坡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挡板侧视图。

图中:1、护网;2、锚钉;3、支撑杆;4、加强筋;5、挡板;51、插槽;52、坡面;53、支撑板;54、水槽;6、立柱;7、插杆;8、隧道口;9、支架;10、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①参见图1和图2,一种隧道口岩堆滑坡保护装置,包括护网1、支撑杆3、挡板5和立柱6,挡板5为混凝土结构,其分别设置于隧道口8的两侧,支撑杆3沿竖向设置,其上端以及加强筋4均固定设置在挡板5的内部,加强筋4的截面为三角形,加强筋4与支撑杆3垂直交错分布,支撑杆3的下端伸出挡板5的外侧,垂直嵌固于岩堆前沿的基岩基座中,嵌固深度不小于1.5米。护网1的一端固定在立式挡板3的上端,具体地是护网1通过插杆7固定在挡板5的上端背面(临近岩堆的一面为背面,与之相对的一面为前面)的插槽51内,护网1上固定有锚钉2,锚钉2在护网1上均匀分布设置,护网1用于覆盖在岩堆表面,将锚钉2固定在岩堆体的石块中,锚钉2在布置时可根据实际地形及岩堆体的块石分布情况作适当调整,其锚固深度为100-200毫米,锚杆注浆体为M30水泥砂浆。护网1主要起防止岩堆滑坡时岩石滚落的作用。岩堆位于隧道两侧的部分均插入有立柱6,立柱6之间通过钢丝绳连接,且位于上坡位置的立柱6 高度高于隧道顶端,而位于下坡位置的立柱6高度低于隧道顶端且低于上坡位置的立柱的高度。

②支撑杆3与截面三角形的加强筋4相互垂直,且二者相搭接,使支撑杆3与加强筋4组成网格形加强结构,支撑杆3的上端伸在挡板5的上端处,加强筋4和支撑杆3的上端部分起到加强混凝土结构的作用,而挡板5又能对加强筋4和支撑杆3的上端起到保护作用。

③水必须放出来,不放水的话会导致岩体内水含量增加,水含量增加会导致岩体强度降低,岩体强度降低会导致更容易滑坡,因此,挡板5的下端设置有贯挡板5的水槽54,水槽54朝向隧道口外方向方便排出岩堆中的积水,防止积水长时间浸泡使得挡板5发生垮塌。同时还可以将排水构件改进为多孔收集单管排放,这样更有利于水的排出

④为了更加方便排水,且挡板5发生向内倾斜时不至使水发生倒流,水槽54从内向外倾斜设置,且外侧口高度低于内侧口高度。

挡板5的前面设置为坡面,背面设置为垂直面,有利于增强挡板5的结构强度。

挡板5的下端前面和背部对称设置有支撑板53,支撑板53的底面与基岩基座接触,能够防止挡板5发生倾斜时容易倒塌,延长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且能够有效阻止岩堆滑坡的发生。

⑤立柱6的直径从下到上逐渐变小,使立柱既有稳固的根基,又减小由于立柱6的插入而带来的应力突然变化而导致立柱6长期以后不易稳定的问题,还更容易浇注。

⑥当有碎石滑落时,为了不使其落到隧道口处,在挡板的后部设置有一个支架9,支架9可插入到隧道口处两侧的岩堆内,使支架的9两侧分别位于隧道口的两侧,且两侧各设置一个导流槽10用于将碎石向隧道两侧分流。护网1可罩住支架9,既可增加支架9的稳定性,又能够使碎石不会到处散落,增加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