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孔桩坍塌处主动式支护的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8041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钻孔桩坍塌处主动式支护的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钻孔桩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钻孔桩坍塌处主动式支护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钻孔桩施工中,遇到软弱地质如流砂、淤泥、软土等不良情形时易造成坍孔。坍孔有其必然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性,因此无法彻底预防。当钻孔桩坍孔后,一般采用被动式支护措施,如回填粘土或片石,然后通过外力反复挤密坍塌体处回填料,形成稳定的支护,然后再通过坍塌区域。传统的处理方案有三种。第一,当坍孔位于地表附近时,可采取回填孔桩,采用深护筒穿过坍塌体来处理或地表换填至坍体以下,通过改良土体来处理;第二,当坍体离地表较深,开挖换填难度较大时,先采用粘土或片石回填孔桩,然后再在孔周边施打钢板桩围护,且钢板桩须施打至坍塌体下方;第三,当坍体较深时采用回填粘土或片石,孔桩静置一段时间,一个月或半年不等,待孔内沉淀密实之后再重新施钻,在施钻过程中钻头需反复研磨及挤压坍塌区域中回填粒料,以形成致密的孔内护壁。上述处理方法均需通过外力来挤密坍塌体区域土体,为被动式支护,费工费时,一般情况下,均须全孔回填,且处理效果一般,在重新施钻时,仍无法避免孔内有小规模坍塌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钻孔桩坍塌处主动式支护的处理方法,其能大大加快钻孔桩坍塌的处理速度,且能在孔内形成砼护圈防止再次发生坍孔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钻孔桩坍塌处主动式支护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对照钻孔记录摸清钻孔桩坍塌处的大致位置,探明坍塌前后的深度,然后在孔内回填粘土至坍塌处下方1.2~0.5m处;

(2)在孔内下导管,浇筑孔内水下砼至坍塌处上方1.8~3m处,静置至水下砼强度达到0.3~0.4Mpa时,重新钻孔直至钻孔桩成孔。

所述步骤(1)中,粘土回填至坍塌处下方1m处。

所述步骤(2)中,在孔内下导管,浇筑孔内水下砼至坍塌处上方2m处。

所述步骤(1)中,为减少回填粘土的外借方量,回填粘土时还混合部分钻孔弃渣。

以上所述的钻孔桩坍塌处主动式支护的处理方法,先采用粘土回填,填充未坍塌的下部桩体,回填后无需压实,然后直接再回填水下砼,利用水下砼自挤密性能及其强度能在水下自增长的特性,混凝土还能进一步挤入孔桩坍腔,重新施钻后在坍腔和孔壁形成较为稳定的砼护圈,即通过水下砼主动完成了对钻孔桩坍塌处的加固工作,该砼护圈具备一定的强度能有效防止再次坍孔现象的发生,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方案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2)本发明利用水下砼的自挤密性对坍塌体进行挤密加固并防护;利用土体压缩仅与附加应力相关的性能,在水下砼浇筑过程中对孔内回填土体仅一定厚度的表层进行冲击压实,从而形成对孔内坍塌体处砼的支撑作用。

(3)本发明充分利用时空效应,既利用了砼强度水下自增长的性能,又充分发挥了钻具的快速成孔功能,当水下砼强度达到0.3~0.4MPa时,即可重启钻孔作业,能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钻孔桩坍塌的处理工作,处理的时间一般为一天,加快了桩基坍孔的处理速度,提高了施工效率,且由于在坍塌处有了砼护圈保护,大大提高了桩基钻孔桩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钻孔桩坍塌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钻孔桩坍塌回填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钻孔桩;2坍塌处;3 粘土;4 水下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1)先对照钻孔记录摸清钻孔桩1坍塌处2的大致位置,探明坍塌前后的深度,当探明坍塌的深度达到8m以上时,在孔内回填粘土3至坍塌处下方1m处;

(2)在孔内下导管,浇筑孔内水下砼4至坍塌处上方2m处,静置至水下砼4达到0.3~0.4MPa时,重新钻孔直至钻孔桩成孔。

实施例2

(1)先对照钻孔记录摸清钻孔桩1坍塌处2的大致位置,探明坍塌前后的深度,当探明坍塌的深度达到5m以上时,在孔内回填粘土3和钻孔弃渣至坍塌处下方1.2m处;

(2)在孔内下导管,浇筑孔内水下砼4至坍塌处上方3m处,静置至水下砼4达到0.3~0.4MPa时,重新钻孔直至钻孔桩成孔。

实施例3

(1)先对照钻孔记录摸清钻孔桩1坍塌处2的大致位置,探明坍塌前后的深度,当探明坍塌的深度达到到10m以上时,在孔内回填粘土3至坍塌处下方0.5m处;

(2)在孔内下导管,浇筑孔内水下砼4至坍塌处上方1.8m处,静置至水下砼4达到0.3~0.4MPa时,重新钻孔直至钻孔桩成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