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橡胶减震阻滑板的沉箱码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991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橡胶减震阻滑板的沉箱码头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港口码头建设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箱式的码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重力式沉箱结构在水上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重力式码头结构通常由墙身、基床和墙后填料组成,墙身由胸墙和墙身块体组成。

重力式沉箱结构,主要承受水平荷载作用,设计中的危险滑动面一般是结构底面和基床之间的滑动面,有些情况下危险滑动面是基床底面和地基之间的滑动面,在很多情况下,结构的稳定性由圆弧滑动或者滑动控制,也有另外一些情况的结构稳定性由抗倾稳定性或者地基承载力控制。由于抗滑稳定性一般是决定结构稳定的控制因素,也往往是码头使用期位移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了工程结构大小和经济性。

由于重力式结构依靠自身重量产生的摩擦力抵抗水平荷载,在摩擦系数较小的情况下依靠增加重量来产生抵抗作用,故结构自重很大,产生较大的地基应力,使得该结构在地质情况较差地区的适用性存在限制。在地震强烈作用下,由于重力式沉箱结构的刚度大,内力增加幅度很大,往往造成结构的损坏,为了减缓地震对结构的损害,需要增加结构的强度,进而增加造价。

为了增加重力式码头的抗滑稳定性在码头底部增加现浇或者预制的混凝土抗滑板,需要“干施工”条件,但是不同地区的施工条件不一样,“干施工”法具有地区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重力式沉箱码头容易沿着基床顶面或者底面滑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抗滑稳定好、能缓解地震作用、可减少结构自重、能广泛适应多种地基类型的带橡胶减震阻滑板的沉箱码头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橡胶减震阻滑板的沉箱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沉箱结构,在沉箱的底部设有橡胶阻滑板,橡胶阻滑板上设有若干凸起的橡胶减震支座,沉箱的底面压于橡胶减震支座上构成减震结构;橡胶阻滑板整体压于基床表面,基床位于地基上;在沉箱上方设有码头胸墙,在沉箱后方回填有填料,码头胸墙的表面和码头后方填料的表面构成码头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减震支座包括有一边的临海侧支座、另一边的临陆侧支座,以及位于临海侧支座和临陆侧支座之间的若干中间支座,临海侧支座、临陆侧支座和中间支座与橡胶阻滑板为一体结构,均直接由橡胶阻滑板中朝上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临海侧支座和临陆侧支座均为中间无间隙的长条状结构,而中间支座则为独立的按键状凸起部,中间支座与临海侧支座之间、中间支座与临陆侧支座之间以及中间支座之间均具有间隙,间隙的宽度为20-200cm。

进一步地,所述临海侧支座、临陆侧支座和中间支座具有相同的高度,均为20-50cm;中间支座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菱形及多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阻滑板的厚度为3-20cm。

进一步地,由所述码头胸墙的表面和码头后方填料的表面构成的码头表面具有齐平的平面,且码头胸墙和部分码头后方填料压于沉箱之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沉箱码头结构底部增加橡胶减震阻滑板,橡胶阻滑板的阻滑作用能有效增加结构与基床之间的摩擦系数,大幅提高结构的抗滑稳定性,进而减少结构自重,减小地基应力以适应软土地基等地基承载力较弱的地质;同时橡胶减震支座通过自身变形及阻尼作用能有效吸收地震能量,缓冲结构变形,缓解地震对结构的危害,使得该结构适用于震级较大地区

本实用新型可在现有重力式沉箱码头施工工法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沉箱底部增加一橡胶减震阻滑板,使得现有的重力式沉箱码头结构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抗滑抗倾稳定性,缓冲地震作用,吸收地震能量,减小沉箱自重,减小地基应力,减小码头位移,提高码头的使用效果,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沉箱及橡胶减震阻滑板布置断面示意图;

图3为橡胶减震阻滑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橡胶阻滑板,2为橡胶减震支座,3为沉箱仓格及回填料,4为沉箱前壁,5为沉箱后壁,6为基床,7为填料,8为码头表面,9为地基,10为码头胸墙,11为水面,12为临海侧支座,13为临陆侧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带橡胶减震阻滑板的沉箱码头结构,包括预制沉箱结构,在沉箱的底部设有橡胶阻滑板1,橡胶阻滑板1上设有若干凸起的橡胶减震支座2,沉箱的底面位于水平11之下并压于橡胶减震支座2上构成减震结构;橡胶阻滑板1整体压于基床6表面,基床6位于地基9上;在沉箱上方设有码头胸墙10,在沉箱后方回填有填料7,沉箱本身具有沉箱仓格及回填料3、沉箱前壁4和沉箱后壁5,码头胸墙10的表面和填料7的表面构成码头表面8。

所述橡胶减震支座2包括有一边的临海侧支座12、另一边的临陆侧支座13,以及位于临海侧支座12和临陆侧支座13之间的若干中间支座,临海侧支座12、临陆侧支座13和中间支座与橡胶阻滑板1为一体结构,均直接由橡胶阻滑板1中朝上凸起。

所述临海侧支座12和临陆侧支座13均为中间无间隙的长条状结构,而中间支座则为独立的按键状凸起部,中间支座与临海侧支座12之间、中间支座与临陆侧支座13之间以及中间支座之间均具有间隙,间隙的宽度为30cm(20-200cm之间均可)。

所述临海侧支座12、临陆侧支座13和中间支座具有相同的高度,均为30cm(20-50cm之间均可);中间支座的截面形状正方形(也可为圆形、矩形、菱形或其它多边形)。

所述橡胶阻滑板1的厚度为10cm(3-20cm之间均可)。

由所述码头胸墙10的表面和填料7的表面构成的码头表面8具有齐平的平面,且码头胸墙10和部分码头后方填料压于沉箱之上。

该沉箱码头结构底部增加橡胶减震阻滑板1,能有效增加结构的抗滑稳定性,进而减少结构自重,减小地基应力以适应软土地基等地基承载力较弱的地质,同时橡胶减震支座2通过自身变形及阻尼作用能有效吸收地震能量,缓冲结构变形,缓解地震对结构的危害,使得该结构适用于震级较大地区。施工时,候先水下整理抛石基床6的坡面,然后定位安装橡胶减震阻滑板1,之后定位安装沉箱结构,或橡胶减震阻滑板1与沉箱结构在陆上连接之后一起定位安装。除此,整个施工工法与传统重力式沉箱码头的常规施工工法没有太大差异,易于操作实现。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