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1049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一种地面与排水管道系统连接的排水器具,起到排污水,防反味,防害虫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间、厨房、阳台等场所一般都会安装地漏,地漏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现有的地漏管道设计大多为直流道,这种设计的缺憾就是在排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水流进入地漏的速度较快,这时水流易撞击管壁,发出异响,影响居民生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下水速度快,排水声音小且防臭的新型地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地漏,包括地漏体和地漏盖,上述地漏盖设置在地漏体的上方,所述地漏体包括漏斗状支撑座和管内螺旋结构的下水管道,上述漏斗状支撑座的下端口口沿上径向设有向内延伸的凸环,所述凸环的上表面与支撑座的内侧壁两者的夹角处形成一个架接平台,所述凸环的内口沿上沿着支撑座的中轴线方向设有环状的延伸段,该环状的延伸段形成地漏的出水端,在下水管道侧部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靠近下水管道进水口设置,上述下水管道通过凸块与架接平台的配合架接于支撑座内腔室中,支撑座的出口端内侧壁与下水管道外侧壁配合,且上述凸块与架接平台的衔接平面与支撑座内侧壁和下水管道外侧壁共同构成梯形溢流槽,所述地漏盖外侧壁与支撑座内侧壁紧密配合,地漏盖)固定在支撑座进口端,在上述地漏盖上设置有多个进水孔。

为了防臭,在所述地漏盖与支撑座形成的中空腔室内设置有U形挡板,所述U形挡板的U形口向下正对下水管道的进水口设置,且U形挡板的U形口平面低于下水管道进水口平面,形成一个溢水通道,上述U形挡板通过螺栓连接在地漏盖的中心位上。

为了密封配合间隙,增强排水效果,在所述支撑座的出口端内侧壁与下水管道外侧壁配合处设置有密封圈。

沉积污水从设置在地漏盖上的每个进水孔流入地漏体,由于设置在地漏盖下方的U形挡板外侧壁与支撑座内侧壁形成一个溢水通道,当水流沿着支撑座两侧内壁流到支撑座底部的时候,水流在溢流槽处沉积,水流中的泥沙等沉淀在溢流槽,随着水势不断往下流,那些经沉淀后的水质则通过溢水通道流入下水管道,用户只需不定时的清理一下沉积在溢流槽处的杂物,以便保证下水管道不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得到的一种地漏,其技术效果是地漏的下水管道设置为管内螺旋结构,通过水流螺旋式下水,减少水流对下水管道内壁的冲击,从而避免因水流冲击管壁造成异响,而影响居民生活,通过在下水管道进口上端设置有包裹该进口端的U形挡板而形成溢水通道,当水流没入溢水通道可起到水封作用,避免臭气挥发出来。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地漏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支撑座与地漏盖的装配图;

图3是实施例1中下水管道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的地漏示意图。

图中:地漏体1、地漏盖2、支撑座3、下水管道4、架接平台5、凸块6、梯形溢流槽7、进水孔8、U形挡板9、溢水通道10、密封圈11、凸环12、延伸段13、出水端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漏,包括地漏体1和地漏盖2,上述地漏盖2设置在地漏体1的上方,所述地漏体1包括漏斗状支撑座3和管内螺旋结构的下水管道4,上述漏斗状支撑座3的下端口口沿上径向设有向内延伸的凸环12,所述凸环12的上表面与支撑座3的内侧壁两者的夹角处形成一个架接平台5,所述凸环12的内口沿上沿着支撑座3的中轴线方向设有环状的延伸段13,该环状的延伸段13形成地漏的出水端14,在下水管道4侧部设置有凸块6,所述凸块6靠近下水管道4进水口设置,上述下水管道4通过凸块6与架接平台5的配合架接于支撑座3内腔室中,支撑座3的出口端内侧壁与下水管道4外侧壁配合,且上述凸块6与架接平台5的衔接平面与支撑座3内侧壁和下水管道4外侧壁共同构成梯形溢流槽7,所述地漏盖2外侧壁与支撑座3内侧壁紧密配合,地漏盖2固定在支撑座3进口端,在上述地漏盖2上设置有多个进水孔8。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漏大致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为了防臭,在所述地漏盖2与支撑座3形成的中空腔室内设置有U形挡板9,所述U形挡板9的U形口向下正对下水管道4的进水口设置,且U形挡板9的U形口平面低于下水管道4进水口平面,形成一个溢水通道10,上述U形挡板9通过螺栓连接在地漏盖2的中心位上;为了密封配合间隙,增强排水效果,在所述支撑座3的出口端内侧壁与下水管道4外侧壁配合处设置有密封圈1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