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截污渗透雨水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6020阅读:15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截污渗透雨水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截污渗透雨水口。



背景技术:

雨水口是城市管道排水系统汇集地表水的设施,是地表径流排入雨水管网的入口。传统的雨水口,虽能通过篦子对雨水中树叶、大块垃圾等进行截留,但并不能对雨水中较大体积垃圾及悬浮固体进行处理。研究表明,市政道路初期径流雨水污染较为严重,这些含有大量固体污染物的雨水如不经预处理而直接排入市政管网,将会带来如下不良影响:(1)未处理的高污染雨水流入地下管网并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2)污染物大量沉积于雨水检查井和雨水管道中,加大了雨水管道养护难度;(3)沉积于雨水管道中的污染物在管道中分解并散发臭气,影响环境及居民生活。另外,受地面硬质化趋势的影响,且收集的雨水均排入市政管网,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补充,作为非传统资源的雨水并未进行多样化利用,加重了水资源危机。

为了对雨水截污过滤进一步处理,中国专利CN103225343公开了一种在外围放坡段设两层以上截流堰的雨水口。雨水中所携带的固体颗粒物因流速降低而沉降下来,通过截流堰实现雨水中绝大部分颗粒物的去除。然而该设计中,截流堰所截流杂质如不及时得到清除,易扩散形成二次污染,从而影响雨水截污净化的效果。

中国专利CN205502195公开了一种带有过滤内筒的雨水口,可对雨水进行截污过滤。其缺点是,装置内筒所设滤孔易被初期雨水中大体积垃圾堵塞,影响雨水过滤净化效果。

上述雨水口只能针对雨水截污过滤提出单一解决方案,并不能实现促进雨水下渗,完成生态补水,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或针对雨水渗透进行利用,中国专利CN204112467公开了一种新型雨水渗透井,井筒四周设渗透孔,以实现促进雨水渗透,减轻城市排水设施负担的作用。然而,该方案未将雨水进行净化,只针对处理后的雨水进行后续的渗透处理,建设投资费用较高,且并非属于雨水口范畴。

中国专利CN103541421公开了一种新型雨水截水及渗排一体化系统,既能对初期雨水净化,又能实现雨水的储存和渗透,还能将多余雨水正常排放。然而该一体化系统构造复杂,除渗透过滤井、渗透雨水口、渗透井外,还设置排泥泵、反冲洗泵等设备,造价高,维护难度大。

以上现有公开技术大多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并未同时满足径流截污和雨水下渗两者之功用,未同时实现水环境、水生态之目标。而能同时实现此多重功能的设备则组成复杂,造价高,不具备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集截污、净化、渗透于一体的雨水口。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截污渗透雨水口装置,由底部基础、四周砌体、顶端盖板与过梁围成井体结构,顶部开口,开口处设有铸铁井圈及铸铁篦子;该截污渗透雨水口装置另设置截污框、透水墙、雨水管和渗透管;截污框、透水墙设于井体内部;截污框设于铸铁篦子下方,通过预埋塑料框架与铸铁篦子相连;透水墙垂直设于底部基础上,将井体分为下部相隔离、上部相连通的左室和右室;雨水管和渗透管分别与左室和右室相连通。

其中,渗透管的管壁上开有渗孔,开孔率为1%-3%,开孔孔径为8-12mm。渗透管一端与右室相连通,另一端密封。

进一步的,渗透管的管底距底部基础的距离为250mm。

上述雨水管的管底距底部基础的距离为10mm。

透水墙为无砂混凝土墙;透水墙通过预制块卡槽固定在底部基础上。

过梁、盖板均采用C30混凝土;基础采用C15混凝土。

渗透管采用DN150渗管,管材为PE实壁管;雨水管采用D300混凝土管。

砌体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不低于MU10实心砖,并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抹面厚20mm。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截污框对径流中较大尺寸污染物进行一级拦截处理,从而进入雨水口装置的雨水不含大块杂质,故雨水收集装置不存在堵塞之风险。

2、同时通过蓄水井右室对径流中悬浮固体进行二级预沉淀处理。通过污染物预沉淀,进入渗透管及雨水管的雨水已较纯净,可供后续雨水资源化利用。

3、本实用新型经过一级拦截处理和二级预沉淀处理的雨水,通过渗透管进一步过滤,微小颗粒杂质被滞留于管中,洁净雨水下渗入人行道下卵石层,起到生态补充地下水之功用。

4、蓄水井右室被临时滞留进行预沉淀的部分雨水可通过透水墙流入左室并及时排入雨水管网,故降雨结束后雨水井中无滞留雨水,沉淀物处于干燥环境,不利于蚊虫滋生,间接达到防臭效果。

5、本实用新型通过部分雨水下渗以补充地下水,而来不及渗透的雨水再排入市政管网的分别处理过程,降低了市政排水压力和管网建设、管理维护投资。雨水口结构及雨水篦子尺寸与传统雨水口类似,便于旧雨水口改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截污渗透雨水口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中,1-铸铁井圈及铸铁篦子;2-预埋塑料框架;3-截污框;4-渗透管;5-透水墙;6-预制块卡槽;7-雨水管;8-盖板;9-过梁;10-水泥砂浆;11-砌体;12-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截污渗透雨水口装置包括铸铁井圈及铸铁篦子1、截污框3、雨水管7、渗透管4、透水墙5、盖板8、过梁9、预制块卡槽6、砌体11和基础12。底部基础12、四周砌体11和顶部盖板8和过梁9围成内部蓄水井。雨水口顶端开口处设有铸铁井圈及铸铁篦子1,通过铸铁篦子对雨水中树叶、大块垃圾等进行截留。雨水口截污框3通过预埋塑料框架2连接铸铁井圈及铸铁篦子1。蓄水井内部设有预制块卡槽6(预制块卡槽6固定在砌体11上,水平设置多个),透水墙5设于预制块卡槽6内,由预制块卡槽6固定在基础12上端。蓄水井内部被透水墙5分为两个半连通的半室,蓄水井右室连通渗透管4一端,渗透管4另一端封闭;左室连通雨水管7一端,雨水管7另一端与市政管网相连通。砌体顶部盖板8和过梁9之间由水泥砂浆10填充。

其中,渗透管4采用DN150渗管,管材为PE实壁管,管壁开孔,开孔率宜为1%-3%,开孔孔径为8-12mm,管底距基础250mm。雨水管7采用D300混凝土管。透水墙5由无砂混凝土制成,高360mm,墙顶距盖板300mm。砌体11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不低于MU10实心砖,并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抹面厚20mm。过梁9、盖板8均采用C30混凝土。基础12采用C15混凝土。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雨水经铸铁篦子流入时,体积较大的悬浮物被截污框3拦截,小体积杂物随雨水流入蓄水井右室,并进行预沉淀。此两级截流净化过程能大大削减雨水中杂质量,实现预处理的效果。经过预处理后的雨水经渗透管4收集,通过过滤及下渗过程,将进一步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涵养地下水,促进水循环系统的平衡。当雨量逐渐增大时,蓄水井右室内的雨水溢流过透水墙5进入左室,通过雨水管7排出,与此同时渗透管4仍源源不断地将净化后的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实现生态补水目标,同时降低市政管网载水负荷,降低排水压力。降雨末期,滞留于蓄水池右室的少量雨水可经透水墙5缓缓渗入左室,并排入市政管网,左室极少量滞水可通过蒸发排散。因此,整个雨水口装置均可保持不长期滞水,避免了发臭现象的产生。

按照上述实施例,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实质仍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说明未做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