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汛用的压浸围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3431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汛用的压浸围桶。



背景技术:

在洪涝时期,江河湖泊四周的堤坝是防汛的重要部位,当堤坝上出现各种管涌和泡泉情况处理不及时时会造成洪水破坝的险情发生。以往的做法是,当发现管涌或者泡泉时,需要不断挖出较大直径的管涌或者泡泉的出水口再往出水口内填塞砂石料,这样需要用上大量劳动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耗费时长,增大了洪涝破坝险情的发生机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其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防汛用的压浸围桶,解决了传统技术需要用上大量劳动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且耗费时长,增大了洪涝破坝险情发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汛用的压浸围桶,包括上下敞口结构的桶体,所述桶体侧壁上横向设有多排大渗水孔,大渗水孔的下端横向设有多排小渗水孔,所述筒体外侧上端对称设有2个呈”十”字对称的吊耳,筒体外侧位于吊耳的下端均匀设有多个横向加强筋,筒体外侧还均匀设有多个纵向加强筋。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防汛工作中处理管涌或者泡泉等情况时,具有省时,省力、省物的优点,降低了洪涝破坝的危险发生。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防汛用的压浸围桶,包括上下敞口结构的桶体2,如图1所示,所述桶体2侧壁上横向设有多排大渗水孔3,大渗水孔3的下端横向设有多排小渗水孔4,所述筒体2外侧上端对称设有2个呈”十”字对称的吊耳1,筒体2外侧位于吊耳1的下端均匀设有多个横向加强筋5,筒体2外侧还均匀设有多个纵向加强筋6。

所述多排大渗水孔3与其下端的多排小渗水孔4之间为错位分布。

所述横向加强筋5和纵向加强筋6均通过焊接固定在筒体2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在制做时,将板材卷成圆形,用电焊将圆形接缝焊牢形成上下敞口结构的桶体2,成型后在桶体2外侧上方对称制做2个吊耳1以及开设多排错位分布的大渗水孔3和小渗水孔4,再在桶体外侧壁上焊接横向加强筋5和纵向加强筋6,2个对称吊耳1以便搬运或者吊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先将管涌或泡泉的发生地整平,再将该压浸围桶平放为好,使得压浸围桶平放至管涌或者泡泉吹水口的上方,使得出水口处于压浸围桶内部中心即可,然后向压浸围桶内填放砂石料,按先细后粗,每层不少于20CM填制,也可以根据管涌出水量大小而加厚,管涌出水由小渗水孔4和大渗水孔3排出,直至管涌处出水由浑水转清为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