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土体管涌破坏的应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1049发布日期:2018-07-18 00:36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理管涌应急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治理堤坝管涌破坏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土质结构堤防、大坝等由于防渗体的破坏或者坝体被白蚁等掏空,水位达到临界水力坡降后,土体会产生渗透破坏,渗透破坏的形式以流土和管涌为主。管涌是土中的细粒土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从粗颗粒形成的孔隙道中被带走的现象。

在目前,发生管涌破坏时主要的抢险措施为:

①反滤压盖:在背水坝脚险情处,先清理杂物和软泥,对其中涌水、涌沙较严重的出口用块石或砖块抛填,以消杀水势,同时在管涌的面积上,盖压粗砂一层,再铺小石子和大石子各一层,厚度均约20厘米,最后块石压盖。但是,反滤层压盖主要起反滤作用,防止覆盖层地基中的细颗粒流失,未能有效的对坝基承压水进行减压,管涌出口反压后可能出现新的管涌通道,保护效果不好;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搬运石块、粗砂和泥,费力,费时,效率低。

②减压围井:在险情处使用土袋抢筑围井,抬高井内水位以减小临水和迂水的水头差。降低渗透压力减小水力坡降,制止渗透,以稳定管涌险情。这种方法也需要大量人力来搬运土袋,费力、费时。

因此,现有技术不能有效的防止颗粒流失,保护效果差,且需要人力搬运石块或土袋等,费力,费时,效率低,治理总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理土体管涌破坏的应急处理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能有效的防止颗粒流失,保护效果好,且不需要人力搬运石块和土袋等,节约了人力,耗时少,效率高,治理总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理土体管涌破坏的应急处理装置,包括置于管涌口中的排水管,排水管内设有土工织物。

前述的治理土体管涌破坏的应急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置于管涌口出口处的土工膜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涌口中插入填塞有土工织物的排水管,使原来指向下游的地下水流迹线被改变,水改由排水管排出,水的拖曳力方向由指向下游变为指向管壁,同时管壁内有土工织物防止细颗粒流失,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坝体内的渗流方向,有效的进行减压,不会出现新的管涌通道,保护效果好;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搬运石块、粗砂、泥和土袋,节约了人力,耗时少,效率高,治理总成本低。采用本实用新型,可对管涌口进行应急处理,为上游侧防渗体的修建争取时间,待上游防渗体修建好了之后,该排水管可作为灌浆管使用,进一步加固管涌的下游土体。采用土工膜袋压住管涌渗流出口处,可使防渗效果更好,进一步防止细颗粒流失。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能有效的防止颗粒流失、保护效果好、且不需要人力搬运石块或土袋等、节约人力、耗时少、效率高、治理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发生管涌时堤坝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治理管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治理管涌后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排水管,2-土工织物,3-土工膜袋,4-上游侧防渗体,a-应急处理前的水的流迹,b-应急处理后的水的流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1。

一种治理土体管涌破坏的应急处理装置,包括置于管涌口中的排水管1,排水管1内填塞有可滤水的土工织物2,还包括置于管涌口的出口处的土工膜袋3。

工作原理:管涌险情应急处理时,在发现存在管涌险情后,即在堤坝坡脚上发现有细颗粒冒出后,沿着管涌口向堤坝体内插入排水管1,在排水管1内填塞土工织物2,为了进一步防止细颗粒流出,可采用土工膜袋3压住管涌渗流出口,但土工膜袋3不能堵住排水管1的出口。

在插入排水管1后,原来指向下游的水流迹线被改变,水改由排水管1排出,水的拖曳力方向改由指向下游变为指向管壁,同时管壁内有土工织物2防止细颗粒流失,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坝体内的渗流方向。

管涌险情应急处理后,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操作,即在堤坝上灌浆建成上游侧防渗体4,彻底清除险情;或者直接在堤坝中插入钢板等,建成上游侧防渗体4。

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对管涌口进行应急处理,为上游侧防渗体4的修建争取时间,待上游防渗体建好好了之后,排水管1可作为灌浆管使用,进一步加固管涌的下游土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