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侧墙水平施工缝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190发布日期:2018-07-11 01:35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室侧墙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侧墙水平施工缝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或施工要求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称为施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先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地下室侧墙位于地平以下,受地下水的影响,地下室侧墙的施工缝往往会成为地下水渗入的一条捷径。根据《GB50108-2008》中要求,需要对地下室侧墙的施工缝做防水处理,以保证地下室侧墙的防水等级符合要求。其中,地下构件靠近地下水的一侧称为迎水面,与其相对一侧称为背水面。

申请公布/授权公告号为CN203008144U、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06月19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施工缝防水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粘结剂、遇水膨胀止水条、射钉、补偿收缩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施工缝中央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条通过粘结剂粘贴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处,射钉将遇水膨胀止水条固定在混凝土结构内,混凝土结构施工缝以上20mm范围内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地下水会从补偿收缩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缝隙中渗入,将渗水的区域从施工缝转移,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防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侧墙水平施工缝防水构造,通过在水平施工缝上设置竖直的钢板止水带,延长地下水的渗径,并在墙体的迎水面设置防水结构,达到了防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室侧墙水平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墙体,所述墙体包括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所述墙体内设有钢板止水带,所述钢板止水带的一端位于所述先浇混凝土内,所述钢板止水带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后浇混凝土内;所述墙体的迎水面设置有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自墙体的迎水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所述墙体的背水面设置有砂浆保护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的侧压力以及地下水的孔隙水压力直接作用于防水保护层上,减少第一防水层和墙体的损坏;当地下水从防水保护层中渗入后,先经过第一防水层的阻挡,然后再被设于墙体内部的钢板止水带阻挡,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其次,钢板止水带设于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能够加强两者的连接强度,提高两者连接后的结构性能。在墙体的背水面设置砂浆保护层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为了减少背水面的水,也就是地下室室内的水渗透到施工缝中,其二是为了提高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在背水面的结构完整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设有处理涂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先浇混凝土的上表面涂抹混凝土界面处理剂,达到减少先浇混凝土上表面浮砂、粉尘等脏物,提高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性,降低地下水从施工缝中渗透的概率,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处理涂层的上方增设有砂浆连接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先浇混凝土上表面涂抹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后在铺设1:1的水泥砂浆,形成砂浆连接层。铺设完毕后,在砂浆连接层上方浇筑后浇混凝土,使得后浇混凝土通过砂浆与先浇混凝土紧密连接,进一步加强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性能,在提高墙体的整体强度的同时,达到了减少地下水渗透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先浇混凝土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先浇混凝土上表面涂抹完截面处理剂后在铺设水泥砂浆,然后浇筑后浇混凝土,使得水泥砂浆和后浇混凝土混合后通过凹槽与先浇混凝土连接,增加了连接处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也就提高了墙体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防水层与墙体的迎水面之间增设有附加防水层,所述附加防水层对应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的连接处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防水层与墙体之间多了一道附加防水层的防水,降低了地下水从施工缝中渗入的概率,提高了防水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钢板止水带竖直设置,且所述钢板止水带的中点位于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的连接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设置的钢板止水带,使得钢板止水带的实际高度等于阻挡地下水的有效高度,提高了钢板止水带的有效利用率,体现了节约资源的理念。将钢板止水带均匀分配给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使得钢板止水带能够在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内达到同样的防水效果,减少由于钢板止水带的分配不均匀导致一端防水富余而一端防水不足的情况。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钢板止水带的两端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上远离钢板止水带的一端向靠近墙体的迎水面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挡水板的该端同时朝远离钢板止水带动方向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水板在水平方向上朝墙体的迎水面靠近,挡水板在竖直方向上朝远离钢板止水带的方向;使得渗入墙体的气体的地下水被阻挡在钢板止水带两端的挡水板之间,提高了防水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墙体内增设有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条设于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的连接处,且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条靠近所述墙体的迎水面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水通过防水保护层、第一防水层、附加防水层渗入到墙体的迎水面时,遇水膨胀止水条遇到地下水后开始膨胀,阻挡地下水的进一步渗入,提高了施工缝的防水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钢板止水带,延长地下水的渗径,提高了施工缝的防水效果;

2、通过在墙体的迎水面设置防水结构,减少地下水渗入到墙体内的情况,提高了墙体的防水效果;

3、在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设置处理涂层和砂浆连接层,提高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地下水从施工缝中渗入的情况,提高了施工缝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墙体;11、先浇混凝土;111、凹槽;12、后浇混凝土;2、钢板止水带;21、挡水板;3、处理涂层;4、砂浆连接层;5、遇水膨胀止水条;6、防水结构;61、附加防水层;62、第一防水层;63、防水保护层;7、砂浆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地下室侧墙水平施工缝防水构造,如图1所示,墙体1,墙体1包括位于下部的先浇混凝土11和位于上部的后浇混凝土12。先浇混凝土11和后浇混凝土12的连接处的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钢板止水带2,钢板止水带2的中点位于先浇混凝土11和后浇混凝土12的连接处。当地下水从墙体1的迎水面上的施工缝中渗入时,钢板止水带2将地下水阻挡在靠近墙体1的迎水面的一侧,达到了防水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钢板止水带2的两端设置有挡水板21。挡水板21与钢板止水带2成一体设置,且挡水板21上远离钢板止水带2的一端为倾斜设置。挡水板21的倾斜方向在二维坐标上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其中,在水平方向上,挡水板21朝向墙体1的迎水面,在竖直方向上,挡水板21远离钢板止水带2。

为了加强先浇混凝土11和后浇混凝土12的连接性,先浇混凝土11的上表面凿设有凹槽111,且先浇混凝土11和后浇混凝土12之间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处理涂层3和砂浆连接层4。

为了减少地下水从施工缝中渗入,墙体1内增设有遇水膨胀止水条5。遇水膨胀止水条5位于先浇混凝土11与后浇混凝土12的连接处,且靠近墙体1的迎水面设置。

为了减少地下水靠近墙体1的迎水面,墙体1的迎水面上设置有防水结构6。防水结构6包括自墙体1的迎水面上依次设置的附加防水层61、第一防水层62和防水保护层63。其中,附加防水层61对应墙体1的施工缝位置设置;附加防水层61和第一防水层62依次胶粘连接于墙体1上。为了减少水分从墙体1的背水面渗入到墙体1内,墙体1的背水面增设有砂浆保护层7。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如下,

S1,将钢板止水带2的上下两端用工具弯折成挡水板21,并在钢板止水带2上标注其中点位置;

S2,在需要浇筑墙体1的位置支模板,在模板中浇筑混凝土;

S3,浇筑完毕后将钢板止水带2插入浇筑的混凝土中,使得挡水板21远离钢板止水带2的一端朝向迎水面,同时使钢板止水带2的中点位于浇筑的混凝土的上表面位置,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先浇混凝土11;

S4,在先浇混凝土11的上表面用工具凿出多个凹槽111,清理先浇混凝土11的上表面;

S5,在先浇混凝土11的上表面涂抹一层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干燥后形成处理涂层3;

S6,在先浇混凝土11的上表面靠近迎水面的一端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5,并用胶水粘接于先浇混凝土11上;

S7,加高模板,使其适应墙体1的高度;

S8,在处理涂层3上铺设1:1的水泥砂浆,形成砂浆连接层4,同时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后浇混凝土12,先浇混凝土11和后浇混凝土12成为完整的墙体1;

S9,在墙体1的迎水面上对应施工缝的位置粘贴附加防水层61,在附加防水层61上粘贴与其同材料的第一防水层62,第一防水层62按墙体1的全高和全长设置;

S10,在第一防水层62的外侧砌筑120mm厚的页岩实心砖墙,作为防水保护层63,减少图的侧压力和地下水的孔隙水压力对防水结构6的破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