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8987发布日期:2018-07-24 21:5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地下汽车库设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室从上至下的布局是上层楼板、上层梁、通风空调设备管道、给排水管道、电气管道、楼层净空、本层楼板,空间布置参见图1。通风空调设备管道断面尺寸较大,断面宽度尺寸通常在120mm~4000mm范围内,高度尺寸通常在200mm~630mm,因其通过管道吊架支撑架设在上层梁的底部,需要占用约250mm~700mm的高度空间,导致现有地下室的最小层高不得低于3.6m。同时给排水管道和电气管道数量多,布置错综复杂,众多的转向连接需要的管道长度非常长;转向部位的接头构件数量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对于给排水管接头的增加必然导致漏水概率的增加。同时因为管道长度和连接构件数量大,管道安装施工作业量也非常大,施工工期也会很长。而且管道材料用量的增加也直接导致材料成本投入较大。

对于经济性最好的地下室梁+板结构形式,考虑到地下室汽车停放的要求,地下室的楼层净高要求不小于2.2m,考虑到以上管道和梁板尺寸,势必要求地下室层高控制在3.8m以上。当地下室层数较多时,要求下挖的基坑深度也越大,基坑支护的费用也将越高。对于项目地点地质情况差的位置,甚至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该结构可将地下室内通风空调设备管道、给排水管道和电气管道统一布置在综合管廊内,实现减少管道占用的楼层空间、以及管道转弯连接数量和材料用量,从而不仅降低漏水漏气的可能性以提高安全性能,而且大大降低地下室的层高和减小地下室施工时的基坑开挖深度,达到增加停车区域和减小基坑施工费用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特征在于:包括N-1层地下室,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N-1层地下室中,每层沿该层地下室的外墙(长度不小于地下室周长的一半)往该层地下室内部依次设置有隔断墙一和隔断墙二,每层地下室还设置有用于作为通风空调设备的排风道和进风道;每层排风道为由该层隔断墙一与该层外墙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进风道为由该层隔断墙一与该层隔断墙二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隔断墙一相对设置,每层隔断墙二相对设置;每层排风道和进风道两侧均粘贴光面瓷砖,尺寸可选0.8m×0.8m。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N层地下室中,下一层地下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分别支撑上一层地下室隔断墙一和隔断墙二的结构梁一和结构梁二;在第N层中,还设置有与结构梁一连接的吊柱一和与吊柱一连接的吊板一,以及与结构梁二连接的吊柱二和与吊柱二连接的吊板二,所述吊柱一、吊板一和外墙连接形成该层的排风口,所述吊柱二、吊板二和吊柱一连接形成该层的进风口,同一平面的排风口与进风口相互交错布置;每层排风道相连通并与排风口连通;每层进风道相连通并与进风口连通;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N层地下室中,每层均设置有连通该层的进风道或进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进风设备,以及连通该层的排风道或排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排风设备;

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气管线的强弱电管廊、隔断墙三和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所述强弱电管廊和隔断墙三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和/或第N-1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为由隔断墙三与该层的隔断墙二形成的通道;所述支架设置在隔断墙三的外侧壁、当层地下室的外墙侧壁或当层地下室的隔断墙二的外侧壁;其中,N≥2且为自然数。

城市综合管廊的定义是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通风、给排水、电气等两类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城市综合管廊目前主要是将通风管道、给水、污水管道、通信和燃气等集中建于钢筋混凝土通道内,形成综合管廊。综合管廊截面形式多样,有矩形、拱形等等。

在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是对目前地下室设计进行调整,将地下室层高定为3.1m,即地下室梁截面高度约为0.8mm,梁底净高为2.3m。在现有地下室布置基础上,做了新的设计。对于第一层地下室来说:沿外墙在其内侧增设隔断墙一、隔断墙二和隔断墙三,从外墙往地下室内部依次是排风道、进风道和强弱电管廊。隔断墙一、隔断墙二和隔断墙三在平面上连续布置,且长度不小于地下室周长的一半。强弱电管廊的侧墙上分层架设管道支架,用以支撑电气管线;给排水以及暖通管廊架设在隔断墙三侧壁管道支架上,这样排风道、进风道和强弱电管廊共同组成本实用新型所指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可将地下室内通风空调设备管道、给排水管道和电气管道统一布置在综合管廊内,实现减少管道占用的楼层空间、以及管道转弯连接数量和材料用量,从而不仅降低漏水漏气的可能性以提高安全性能,而且大大降低地下室的层高和减小地下室施工时的基坑开挖深度,达到增加停车区域和减小基坑施工费用的效果。

更具体地说,所述隔断墙一从该层地下室的底板顶面砌筑至该层地下室的顶板底面或该层地下室的结构梁一;所述隔断墙二从该层地下室的底板顶面砌筑至该层地下室的顶板底面或该层地下室的结构梁二;所述隔断墙三从该层地下室的底板顶面砌筑至该层地下室的顶板底面。

所述隔断墙一、隔断墙二和隔断墙三均由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相间连接组成;当隔断墙一、隔断墙二和隔断墙三的砖墙层高>4m时,需要在砖墙内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而且相邻构造柱之间的间距为4m。

所述结构梁一和结构梁二均按照最小配筋率为0.2%配置HRB335级钢筋。

每层地下室的排风设备包括通过吊架悬挂在该层地下室内部的排风机和排风管;所述排风管一端与排风机连接,另一端穿过至排风道并与排风道连通,且端口与隔断墙一的墙面平齐;或者所述排风管一端与排风机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排风口并且端口与吊柱一的柱面平齐;

所述排风管上设置有排烟阀。

每层地下室的进风设备包括通过吊架悬挂在该层地下室内部的进风机和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一端与进风机连接,另一端穿过至进风道并与进风道连通,且端口与隔断墙二的墙面平齐;或者所述进风管一端与进风机连接,另一端穿设于进风口并且端口与吊柱二的柱面平齐;

所述进风管上设置有防火阀。

所述强弱电管廊内,在隔断墙二中设置有供电气管线铺设的角钢支架;所述角钢支架距离该层地下室的底板1.6m处;在隔断墙三中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套管;

所述强弱电管廊内的顶板和/或底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相邻层地下室的套管;还包括设置在相邻层地下室的外墙侧壁或隔断墙二侧壁的配电箱,以及设置在当层地下室隔断墙二侧壁的配电箱,使用时,强弱电管廊内的电气管线通过套管进入配电箱,再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或相邻层地下室内部供电;

所述隔断墙三设置有便于检修人员进入强弱电管廊工作的检修门。

对于多层地下室,本实用新型综合管廊的强弱电管廊无需层层设置,当层地下室设置的强弱电管廊可将电气管道引出相邻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该结构形式优势更为明显,能够节省较多层数的强弱电管廊,用以作为停车区或者其他功能用房。

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设置在隔断墙三的外侧壁,并距离该层地下室的底板1.6m处;或者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设置在当层地下室的外墙侧壁,并距离当层地下室的底板1.6m处。支架上架设给排水管道和暖通管道。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带有顶板块的排风井和带有顶板块的进风井;

所述排风井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的混凝土梁上,并突出地面,且与第一层地下室排风道连通;所述排风井的顶板块与一侧排风井口之间还设置有排风道检修口,所述排风井其他三侧采用百叶式风口;所述排风井还包括供工作人员进入排风道的爬梯,所述爬梯设置在排风道检修口下方沿第一层地下室外墙的侧壁上;

所述进风井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的混凝土梁上,并突出地面,且与第一层地下室进风道的进风道口连通;所述进风井的顶板块与一侧进风井口之间还设置有进风道检修口,所述进风井其他三侧采用百叶式风口;所述进风井还包括供工作人员进入进风道的爬梯,所述爬梯设置在进风道检修口下方沿第一层地下室隔断墙一的侧壁上;

在进风道检修口处和排风道检修口处设置有百叶式检修门;

所述排风道和进风道底部设置有地漏排水;

所述排风井和进风井在同一平面上相互错开设置。

平时进风道检修口处的检修门和出风道检修口处的检修门应上锁,以防止非工作人员爬入,发生事故。检修时打开检修门,并且通过爬梯进入到排风道或进风道进行检修。

每层地下室的楼板均设置有梁;当梁高≥700mm时,梁腰设置有便于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穿设的3个套管;当梁高<700mm时,梁底设置有便于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穿设的吊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沿地下室侧墙砌筑隔断墙一、隔断墙二和隔断墙三,从而依次形成排风道、进风道、强弱电管廊,净宽分别不小于800mm、800mm和1300mm的通道,将楼层高度范围内的通风空调设备管道和强弱电气管线集中到排风道、进风道和强弱电管廊内。将给排水管道布置在隔断墙三和地下室外墙侧,如此可避免出现以上管道管线占用层高的情况,从而可以减少每层地下室层高至少0.6m,对于目前占多数的4m层高地下室,这将减少约15%的楼层高度。这将大大减小地下室施工时的基坑开挖深度,特别是对于超高层建筑存在多达5层地下室的情形,基坑开挖深度将减小近3m,即少挖一层地下室深度。在项目地质条件不好,存在大量淤泥、回填土的情况下,基坑开挖和支护的费用将因开挖深度变小而大量减小基坑施工的费用。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布置方式,排风管和进风管仅需直接与地下室内部连通,减少了排风管和进风管施工量,特别无需遇转角设置转弯接头,如此减少大量的现场安装工作,特别是高空焊接工作,可尽量减少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常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现场施工安全性有很大提高。

3、强弱电气管道集中在强弱电管廊内,用隔断墙二和隔断墙三围蔽,进风管和排风管外包耐火材料,如此可有效减小因电气线路短路造成火灾蔓延的情况,对于人员安全有着极大的帮助。

4、基于第1点,因楼层层高降低,在相同的坡度下,汽车坡道的长度将减小。按照常用的15%坡度计算,层高降低0.6m,车道长度可减小4m,如此可增加供停车的面积,同时也可对地下车库交通流线的优化达到更好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将进风机和排风机设置于楼层的梁高范围内,所以风机房可在靠近管廊和外墙任意位置布置,如此可尽量将风机房布置于边角位置,从而风机房不占用可用以停车的区域,可增加车库车位数量。

6、因综合管廊占据了部分地下室的空间,在换气次数要求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地下室内换气风量将有减小,从而对进风机和排风机的用电功率要求也较低,用电量减少,具有节能和节约投资成本的优点。

7、因排风道和进风道沿地下室外墙布置,长度不小于地下室外墙周长的一半,从两个通道可以直接穿过砖墙进入地下室内部。相比于传统的管道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将大量减少排风管和进风管的长度,减少材料用量、节省成本。同时因为进风管和排风管与地下室直接连接,进排风路径减小,通风换气效果增加明显,从而可以保证地下室通风效果。

8、基于第7点,通风管道用量减少,管道锈蚀的概率也将减小,如此可减少更换管道的工作量,也可节约维护成本。

9、本实用新型将多层地下室的电气主线集中布置在强弱电管廊内,便于集中检修和操作。同时本实用新型将通风管道、电气管线和给排水管道分区布置,减少了设计及施工时管线碰撞的可能性。

10、本实用新型可将地下室内通风空调设备管道、给排水管道和电气管道统一布置在综合管廊内,实现减少管道占用的楼层空间、以及管道转弯连接数量和材料用量,从而不仅降低漏水漏气的可能性以提高安全性能,而且大大降低地下室的层高和减小地下室施工时的基坑开挖深度,达到增加停车区域和减小基坑施工费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地下室空间布置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地下室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示意图(应用于实施例一中单层地下室结构);

图4是实施例一中进风机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排风机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排风道口和进风道口布置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排风井检修口布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进风井检修口布置示意图;

图9是图7和图8中E-E方向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布置穿梁示意图(梁高≥700mm);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布置于梁上的示意图(梁高<700mm);

图12是图2中A-A方向示意图(应用于实施例二中两层地下室结构);

图13是图12中B-B方向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C-C方向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D-D方向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三中三层地下室综合管廊布置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四中四层地下室综合管廊布置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五中五层地下室综合管廊布置示意图一;

图19是实施例六中五层地下室综合管廊布置示意图二;

其中,1为外墙、2为隔断墙一、3为隔断墙二、4为隔断墙三、5为排风道、6为进风道、7为强弱电管廊、8为支架、9为底板、10为顶板、11为吊架、12为排风机、13为排风管、14为排烟阀、15为进风机、16为进风管、17为防火阀、18为检修门、19为顶板块、20为排风道检修口、21为爬梯、22为进风道检修口、23为百叶式检修门、24为百叶式风口、25为梁、26为套管、27为排风道口、28为进风道口、29为结构梁一、30为结构梁二、31为吊柱一、32为吊板一、33为吊柱二、34为吊板二、35为进风口、36为排风口、37为上层楼板、38为下层梁、39为通风空调设备管道、40为给排水管道和电气管线、41为本层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以一层地下室的结构为例对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包括一层地下室,沿地下室的外墙1往地下室内部依次设置有隔断墙一2、隔断墙二3和隔断墙三4,该地下室还设置有用于作为通风空调设备的排风道5和进风道6,以及用于安装电气管线的强弱电管廊7和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8。其中,排风道5为由隔断墙一2与外墙1之间形成的通道,进风道6为由隔断墙一2与隔断墙二3之间形成的通道;强弱电管廊7为由隔断墙三4与隔断墙二3形成的通道;而支架8设置在隔断墙三4的外侧壁上。

本实施例的隔断墙一2、隔断墙二3和隔断墙三4均是从地下室的底板9顶面砌筑至地下室的顶板10底面,并且均由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相间连接组成。该砖墙的厚度均为200mm,当隔断墙一、隔断墙二和隔断墙三的砖墙层高>4m时,需要在砖墙内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而且相邻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之间的间距为4m。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为200mm×200mm,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内通长配置4根直径为16mm的HRB335级钢筋,箍筋采用直径为8mm的HPB300级钢筋,箍筋间距为200mm。

该地下室还设置有连通进风道6与地下室内部的进风设备,以及连通排风道5与地下室内部的排风设备。其中,排风设备包括通过吊架11悬挂在地下室内部的排风机12和排风管13,排风管13尺寸为500mm×1000mm,可用镀锌钢板材料制作。排风管13一端与排风机12连接,另一端绕过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依次穿过隔断墙三4、强弱电管廊7、隔断墙二3、进风道6和隔断墙一2,实现穿过至排风道5并与排风道5连通,排风管13另一端端口与隔断墙一2的墙面平齐。排风管13在隔断墙二3和隔断墙三4外侧分别设置排烟阀14。进风设备包括通过吊架11悬挂在地下室内部的进风机15和进风管16,进风管16尺寸为500mm×1000mm,可用镀锌钢板材料制作。进风管16一端与进风机15连接,另一端绕过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依次穿过隔断墙三4、强弱电管廊7、隔断墙二3,实现穿过至进风道6并与进风道6连通,进风管16另一端端口与隔断墙二3的墙面平齐。进风管16在隔断墙二3和隔断墙三4外侧分别设置防火阀17。

排风道5和进风道6的内净宽不小于800mm,排风道5和进风道6四周贴光滑的瓷砖,规格可选择800mm×800mm,以减少侧壁的摩擦系数,减小进风和排风在通风通道中的阻力。

在强弱电管廊7内,在隔断墙二3中设置有供电气管线铺设的角钢支架和配电箱,该角钢支架距离地下室的底板9 1.6m处,在隔断墙三4中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地下室内部的套管。电气类母管线及母线槽铺设在角钢支架上,在需要引出支线处,从隔断墙三4上预留套管,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进入配电箱通过套管,使得配电箱出来的电气支线进入地下室内部。强弱电管廊7内净宽不小于1300mm,即强弱电线的角钢支架宽度约为0.5m,电气线路检修空间为0.8m。隔断墙二3和隔断墙三4在强弱电管廊7内侧可不贴瓷砖。隔断墙三4设置有便于检修人员进入强弱电管廊7工作的检修门18。在隔断墙三4适当位置设置外开检修门18,开向地下室内部,检修门18的门洞尺寸为0.9m×1.8m(宽×高),检修门18应达到甲级防火门的要求,平时检修门18关闭。检修时人员可打开检修门18,进入到强弱电管廊7进行检修。检修门18下设置200mm高门槛,以防止地下室内水进入到强弱电管廊7内,可参考图7示意。

本实用新型的支架8设置在隔断墙三4的外侧壁,并距离地下室的底板91.6m处。在隔断墙三4距离楼板面1.6m楼层高度以上范围处架设管道支架8,给排水类主管铺设在支架8上。给排水支管在地下室内部的布置按照常规方式布置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带有顶板块19的排风井和带有顶板块19的进风井。该排风井设置在地下室的混凝土梁上,并突出地面不小于2.2m,且与地下室排风道5的排风道5连通,排风井内尺寸为1200mm×800mm,四周浇筑钢筋混凝土墙,厚度为200mm。排风井的顶板19与排风井口之间还设置有寸为1000mm×800mm的排风道检修口20,排风井其他三侧采用百叶式风口24。该排风井还包括供工作人员进入排风道5的爬梯21,爬梯21设置在排风道检修口20下方沿地下室外墙1的侧壁上,并采用直径为25mm的HRB400级钢筋制作。平时排风道检修口20处检修门应上锁,以防止非工作人员爬入,发生事故。检修时打开检修门,并且通过爬梯21进入到排风道5进行检修,参见图7。

排风井和进风井在同一平面上相互错开设置,直线距离不小于15m。进风井设置在地下室的混凝土梁上,并突出地面不小于2.2m,且与地下室进风道6的进风道6连通,进风井内尺寸为1200mm×800mm,四周浇筑钢筋混凝土墙,厚度为200mm。进风井的顶板块19与进风井口之间还设置有寸为1000mm×800mm的进风道检修口22,进风井其他三侧采用百叶式风口24。该进风井还包括供工作人员进入进风道6的爬梯21,爬梯21设置在进风道检修口22下方沿地下室隔断墙一2的侧壁上,并采用直径为25mm的HRB400级钢筋制作。平时进风道检修口22处检修门应上锁,以防止非工作人员爬入,发生事故。检修时打开检修门,并且通过爬梯21进入到进风道6进行检修,参见图8。

本实用新型在进风道检修口22处和排风道检修口20处设置有百叶式检修门23。排风道5和进风道6底部设置有地漏排水,以便及时排出从进风道检修口22和排风道检修口20进入的少量雨水,保持排风道5和进风道6的干燥。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的楼板顶部均设置有梁25;当梁25高≥700mm时,梁25腰上设置有便于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穿设的3个套管26;当梁25高<700mm时,梁25底设置有便于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穿设的吊架11。在地下室内综合管廊范围之外,因为消防等原因,给排水支管、消防喷头需要分布在地下室内整个范围。同时根据地下室照明需要,电气支线也需从主线延伸至地下室内整个范围。本实用新型在地下室内综合管廊范围之外的所有梁25高≥700mm的钢筋混凝土梁在跨中范围内预留圆形洞口,并且预埋内直径为230mm的镀锌钢套管26,套管26之间的净距不小于梁高,且圆形预留洞口四周加强结构配筋。两端预留套管26用于给排水支管穿过,中间套管26用于强弱电支线穿过,如此可有效减少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占用楼层净高的情况,可参考图10示意。

对于地下室内综合管廊范围之外的梁25高<700mm的钢筋混凝土梁,可在梁25边设置吊架11,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通过吊架从梁底假设,吊架11采用角钢焊接而成,架设范围应控制在梁25底200mm范围,以确保楼层净高2.2m的要求,可参考图11示意。

本实用新型沿地下室侧墙砌筑隔断墙一2、隔断墙二3和隔断墙三4,从而依次形成排风道5、进风道6、强弱电管廊7,净宽分别不小于800mm、800mm和1300mm的通道,将楼层高度范围内的通风空调设备管道和强弱电气管线集中到排风道5、进风道6和强弱电管廊7内。将给排水管道布置在隔断墙三4和地下室外墙1侧,如此可避免出现以上管道管线占用层高的情况,从而可以减少每层地下室层高至少0.6m,对于目前占多数的4m层高地下室,这将减少约15%的楼层高度。这将大大减小地下室施工时的基坑开挖深度,特别是对于超高层建筑存在多大5层地下室的情形,基坑开挖深度将减小近3m,即少挖一层地下室深度。在项目地质情况不好,存在大量淤泥、回填土的情况下,基坑开挖和支护的费用将因开挖深度变小而大量减小基坑施工的费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以两层地下室的结构为例对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12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包括两层地下室,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二层地下室中,第二层地下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分别支撑第一层地下室隔断墙一2和隔断墙二3的结构梁一29和结构梁二30。第一层地下室的隔断墙一2从该层地下室的底板9顶面砌筑至该层地下室的结构梁一29,第一层地下室的隔断墙二3从该层地下室的底板9顶面砌筑至该层地下室的结构梁二30。而结构梁一29和结构梁二30的截面取200mm×400mm,两者均按照最小配筋率为0.2%配置HRB335级钢筋,用以在各楼层位置支撑隔断墙一2和隔断墙二3,以免隔断墙一2和隔断墙二3高度过大,发生倒塌。

在第二层中,还设置有与结构梁一29连接的吊柱一31和与吊柱一31连接的吊板一32,以及与结构梁二30连接的吊柱二33和与吊柱二33连接的吊板二34,其中,吊柱一31、吊板一32和外墙1连接形成该层的排风口35,吊柱二33、吊板二34和吊柱一31连接形成该层的进风口36,同一平面的排风口35与进风口36相互交错布置。第一层地下室的排风道5和第二层地下室与排风口35相连通,第一层地下室的进风道6与进风口36相连通。

第二层地下室的排风口35和进风口36的尺寸均为1500mm×800mm,高度为0.8m,排风口和进风口两侧用砖砌筑。第二层地下室设置有连通该层进风口36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进风设备,以及连通该层排风口35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排风设备,该进风设备和排风设备与实施例一中的进风设备和排风设备结构相同,其中,排风管13一端与排风机15连接,另一端穿过于排风口35并且端口与吊柱一31的柱面平齐;进风管16一端与进风机15连接,另一端穿过于进风口36并且端口与吊柱二33的柱面平齐。

第一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底板10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二层地下室的套管,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层地下室的外墙1侧壁的配电箱,使用时,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通过套管进入第二层地下室的配电箱,再由第二层地下室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地下室内部供电。而第二层地下室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8设置在当层地下室的外墙1侧壁,并距离当层地下室的底板9 1.6m处。对于两层地下室,本实用新型综合管廊的强弱电管廊7无需层层设置,第一层地下室设置的强弱电管廊7可将电气管道引出第二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该结构形式优势更为明显,能够节省较多层数的强弱电管廊,用以作为停车区或者其他功能用房。

同样,第二层地下室楼板的顶部均设置有梁25;当梁25高≥700mm时,梁25腰上设置有便于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穿设的套管;当梁25高<700mm时,梁25底设置有便于给排水支管和电气支线穿设的吊架11。第二层地下室该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层地下室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一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以三层地下室的结构为例对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包括三层地下室,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二层地下室中,每层沿该层地下室的外墙1往该层地下室内部依次设置有隔断墙一2和隔断墙二3,每层地下室还设置有用于作为通风空调设备的排风道5和进风道6;其中,每层排风道5为由该层隔断墙一2与该层外墙1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进风道6为由该层隔断墙一2与该层隔断墙二3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隔断墙一2相对设置,每层隔断墙二3相对设置。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三层地下室中,下一层地下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分别支撑上一层地下室隔断墙一和隔断墙二的结构梁一和结构梁二;在第三层中,还设置有与结构梁一连接的吊柱一和与吊柱一连接的吊板一,以及与结构梁二连接的吊柱二和与吊柱二连接的吊板二,吊柱一、吊板一和外墙1连接形成该层的排风口,吊柱二、吊板二和吊柱一连接形成该层的进风口,同一平面的排风口与进风口相互交错布置,每层排风道5相连通并与排风口连通,每层进风道6相连通并与进风口连通。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三层地下室中,每层均设置有连通该层的进风道6或进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进风设备,以及连通该层的排风道5或排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排风设备。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气管线的强弱电管廊7、隔断墙三4和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8,其中,强弱电管廊7和隔断墙三4设置在第二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为由隔断墙三4与该层的隔断墙二3形成的通道,第二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隔断墙三4的外侧壁上,第三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外墙1侧壁上,第一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隔断墙二3的外侧壁上。

第一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顶板和底板均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相邻层地下室的套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三层地下室的外墙1侧壁的配电箱、设置在第二层地下室隔断墙二3侧壁的配电箱和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隔断墙二3侧壁的配电箱,使用时,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进入配电箱,再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和相邻层地下室内部供电。

本实施例中第三层地下室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第二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除了强弱电管廊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层地下室和第二层地下室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一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的强弱电管廊设置在第二层地下室中,可将电气管道引出第一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该结构形式优势更为明显,能够节省较多层数的强弱电管廊,用以作为停车区或者其他功能用房。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以四层地下室的结构为例对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包括四层地下室,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三层地下室中,每层沿该层地下室的外墙1往该层地下室内部依次设置有隔断墙一2和隔断墙二3,每层地下室还设置有用于作为通风空调设备的排风道5和进风道6;其中,每层排风道5为由该层隔断墙一2与该层外墙1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进风道6为由该层隔断墙一2与该层隔断墙二3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隔断墙一2相对设置,每层隔断墙二3相对设置。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四层地下室中,下一层地下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分别支撑上一层地下室隔断墙一和隔断墙二的结构梁一和结构梁二;在第三层中,还设置有与结构梁一连接的吊柱一和与吊柱一连接的吊板一,以及与结构梁二连接的吊柱二和与吊柱二连接的吊板二,吊柱一、吊板一和外墙1连接形成该层的排风口,吊柱二、吊板二和吊柱一连接形成该层的进风口,同一平面的排风口与进风口相互交错布置,每层排风道5相连通并与排风口连通,每层进风道6相连通并与进风口连通。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四层地下室中,每层均设置有连通该层的进风道6或进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进风设备,以及连通该层的排风道5或排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排风设备。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气管线的强弱电管廊7、隔断墙三4和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8,其中,强弱电管廊7和隔断墙三4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为由隔断墙三4与该层的隔断墙二3形成的通道,第一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的支架8均设置在隔断墙三4的外侧壁上,第四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外墙1侧壁上,第二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隔断墙二3的外侧壁上。

第一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底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二层地下室的套管,第三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底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四层地下室的套管;还包括设置在第四层地下室的外墙1侧壁的配电箱、设置在第一、三层地下室隔断墙二3侧壁的配电箱和设置在第二层地下室隔断墙二3侧壁的配电箱,使用时,第一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进入该层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地下室内部供电,再通过套管进入第二层地下室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第二层地下室内部供电。第三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进入该层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地下室内部供电,再通过套管进入第四层地下室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第四层地下室内部供电。

本实施例中第四层地下室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第二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除了强弱电管廊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层地下室、第二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一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的强弱电管廊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中,可将第一层地下室的电气管道引出第二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将第三层地下室的电气管道引出第四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该结构形式优势更为明显,能够节省较多层数的强弱电管廊,用以作为停车区或者其他功能用房。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以五层地下室的结构为例对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梁板结构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结构包括五层地下室,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四层地下室中,每层沿该层地下室的外墙1往该层地下室内部依次设置有隔断墙一2和隔断墙二3,每层地下室还设置有用于作为通风空调设备的排风道5和进风道6;其中,每层排风道5为由该层隔断墙一2与该层外墙1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进风道6为由该层隔断墙一2与该层隔断墙二3之间形成的通道,每层隔断墙一2相对设置,每层隔断墙二3相对设置。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五层地下室中,下一层地下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分别支撑上一层地下室隔断墙一和隔断墙二的结构梁一和结构梁二;在第三层中,还设置有与结构梁一连接的吊柱一和与吊柱一连接的吊板一,以及与结构梁二连接的吊柱二和与吊柱二连接的吊板二,吊柱一、吊板一和外墙1连接形成该层的排风口,吊柱二、吊板二和吊柱一连接形成该层的进风口,同一平面的排风口与进风口相互交错布置,每层排风道5相连通并与排风口连通,每层进风道6相连通并与进风口连通。

在第一层地下室至第五层地下室中,每层均设置有连通该层的进风道6或进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进风设备,以及连通该层的排风道5或排风口与该层地下室内部的排风设备。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气管线的强弱电管廊7、隔断墙三4和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8,其中,强弱电管廊7和隔断墙三4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为由隔断墙三4与该层的隔断墙二3形成的通道,第一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的支架8均设置在隔断墙三4的外侧壁上,第五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外墙1侧壁上,第二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隔断墙二3的外侧壁上。

第一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底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二层地下室的套管,第四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底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五层地下室的套管,其顶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三层地下室的套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五层地下室的外墙1侧壁的配电箱、设置在第一、四层地下室隔断墙二3侧壁的配电箱和设置在第二、三层地下室隔断墙二3侧壁的配电箱,使用时,第一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通过套管进入该层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地下室内部供电,再通过套管进入第二层地下室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第二层地下室内部供电。第四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进入该层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地下室内部供电,再通过套管进入第三、五层地下室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第三和五层地下室内部供电。

本实施例中第五层地下室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第二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除了强弱电管廊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层地下室、第二层地下室、第三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一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的强弱电管廊设置在第一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中,可将第一层地下室的电气管道引出第二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将第四层地下室的电气管道引出第三层地下室和第五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该结构形式优势更为明显,能够节省较多层数的强弱电管廊,用以作为停车区或者其他功能用房。

本实施例的结构适用于第一地下室层高为3.1m的情形。

实施例六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气管线的强弱电管廊7、隔断墙三4和用于安装给排水主管和暖通管道的支架8,其中,强弱电管廊7和隔断墙三4设置在第二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为由隔断墙三4与该层的隔断墙二3形成的通道,第二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的支架8均设置在隔断墙三4的外侧壁上,第五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外墙1侧壁上,第一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的支架8设置在隔断墙二3的外侧壁上。

第二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顶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一层地下室的套管,其底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三层地下室的套管;第四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底板设置有供电气管线穿设于第五层地下室的套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五层地下室的外墙1侧壁的配电箱、设置在第二、四层隔断墙二2侧壁的配电箱和设置在第一、三层地下室隔断墙二3侧壁的配电箱,使用时,第二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进入该层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地下室内部供电,再通过套管进入第一层地下室配电箱和第三层地下室配电箱,再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和第一、三层地下室内部供电。第四层地下室强弱电管廊7内的电气管线通过套管进入该层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该层地下室内部供电,再通过套管进入第五层地下室配电箱,由配电箱引出电气支线供第五层地下室内部供电。

本实施例中第五层地下室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第二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除了强弱电管廊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层地下室、第二层地下室、第三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一层地下室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的强弱电管廊设置在第二层地下室和第四层地下室中,可将第二层地下室的电气管道引出第一层地下室和第三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将第四层地下室的电气管道引出第五层地下室实现用电分配,该结构形式优势更为明显,能够节省较多层数的强弱电管廊,用以作为停车区或者其他功能用房。

本实施例的结构适用于第一地下室层高大于3.1m的情形。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