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覆透水地层中地下构筑物的组合式防水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6940发布日期:2018-09-21 23:1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覆透水地层中地下构筑物的组合式防水排水系统,属于地下构筑物的防水排水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地下工程施工期主要通过基坑降排水措施来保证正常施工条件,运行期主要依靠混凝土自防水能力并配合采用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措施解决混凝土防渗问题,由地下结构外墙承担外部全部土水压力。

针对超深地铁车站、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当地下水埋深较浅、地层透水性较强时,施工期可能面临基坑渗水量较大、抽排水费用较高,运行期结构外墙将承受较大外水压力并容易发生渗水等问题,进而影响正常使用、威胁结构主体质量和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覆透水地层中地下构筑物的组合式防水排水系统,能够降低超深地下构筑物外墙外水压力、减小结构渗水风险,同时减少施工期基坑渗水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上覆透水地层中地下构筑物的组合式防水排水系统,包括地下构筑物,地下构筑物外侧的地层由上往下依次包括透水地层和相对不透水地层,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外墙外侧面和底板外侧面设置有防水卷材,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外墙外侧配设有基坑围护结构,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在远离地下构筑物结构外墙的一侧设置有防渗体,防渗体的底端嵌入相对不透水层、顶端与地下构筑物外侧紧密接触或嵌入地下构筑物的墙体。

进一步的是: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外墙在防水卷材与基坑围护结构之间设置有透水反滤层,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外墙底部设置有连通透水反滤层和地下构筑物内部排水结构的排水孔。

进一步的是:透水反滤层采用砂卵石类透水性材料填筑而成。

进一步的是: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外墙倾斜设置排水孔,并且在地下构筑物结构外墙的外侧一端为高处端、内侧一端为低处端,可将地下水引出。

进一步的是:地下构筑物内部在底板上为排水孔配设有集水槽,可将渗水引致集水坑集中抽排。

进一步的是:防渗体为防渗墙、高压旋喷桩或钢板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防渗体,隔断上覆透水地层渗水通道,减小施工期及运行期抽排水费用。通过设置透水反滤层和排水孔,引导渗漏水排出,避免地下构筑物承受较大水压力,同时将作用在基坑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通过透水反滤层传递给地下构筑物,在永久工况下,可使地下构筑物和基坑围护结构共同承担土压力,保证结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地下构筑物、2-防水卷材、3-透水地层、4-相对不透水地层、5-基坑围护结构、6-防渗体、7-透水反滤层、8-排水孔、9-地面高层、10-相对不透水地层顶高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和实施本发明,选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地下构筑物1,地下构筑物1外侧的地层由上往下依次包括透水地层3和相对不透水地层4,地下构筑物1的结构外墙外侧面和底板外侧面设置有防水卷材2,地下构筑物1的结构外墙外侧配设有基坑围护结构5,基坑围护结构5顶部在远离地下构筑物1结构外墙的一侧设置有防渗体6,防渗体6的底端嵌入相对不透水层、顶端与地下构筑物1外侧紧密接触或嵌入地下构筑物1的墙体。防渗体6可以为防渗墙、高压旋喷桩或钢板桩等阻水结构措施,通过设置防渗体6,隔断上覆透水地层渗水通道,减小施工期及运行期抽排水费用。

在实施时,防渗体6通常竖向设置,地下构筑物1的结构外墙具有横向段时,防渗体6的底端嵌入相对不透水层、顶端直接嵌入地下构筑物1墙体即可,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当防渗体6需要嵌入地下构筑物1的结构外墙竖向段的情形时,可以将防渗体6的顶端设置为l型结构。

地下构筑物1的结构外墙在防水卷材2与基坑围护结构5之间设置有透水反滤层7,地下构筑物1的结构外墙底部设置有连通透水反滤层7和地下构筑物1内部排水结构的排水孔8。透水反滤层7可采用砂卵石类透水性材料填筑而成。排水孔8优选为倾斜设置,并且在地下构筑物1结构外墙的外侧一端为高处端、内侧一端为低处端。通过设置透水反滤层7和排水孔8,引导渗漏水排出,避免地下构筑物1承受较大水压力,同时将作用在基坑围护结构5上的土压力通过透水反滤层7传递给地下构筑物1,在永久工况下,可使地下构筑物1和基坑围护结构5共同承担土压力,保证结构安全。

为方便排水,地下构筑物1内部在底板上为排水孔8配设有集水槽,可将渗水引致集水坑集中抽排。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覆透水地层中地下构筑物的组合式防水排水系统,属于地下构筑物的防水排水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设置防渗体,隔断上覆透水地层渗水通道,减小施工期及运行期抽排水费用。通过设置透水反滤层和排水孔,引导渗漏水排出,避免地下构筑物承受较大水压力,同时将作用在基坑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通过透水反滤层传递给地下构筑物,在永久工况下,可使地下构筑物和基坑围护结构共同承担土压力,保证结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马玉岩;侯攀;程丽娟;窦向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6.15
技术公布日:2018.09.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