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促进生物粘泥剥离的集水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1981发布日期:2018-11-23 18:2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水池,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促进生物粘泥剥离的集水池。



背景技术:

在冷却水系统中,集水池常用来存放冷换所需的冷却水。冷却水中的条件非常适合生物粘泥的形成,而生物粘泥会对集水池甚至是整个冷却水系统造成严重腐蚀和结垢,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目前常规清洗集水池的方法是将粘泥剥离剂冲击式投入池体,当水的浊度达最高值时停止剥离过程,换水。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点:1、将粘泥剥离剂冲击式投入池体不能使粘泥剥离剂快速溶解,导致剥离时间过长;2、在剥离过程中,不能及时清除剥离下来的生物粘泥漂浮物,而粘泥漂浮物既是其他微生物的养料,又是重新形成大块粘泥的核心,导致剥离的效果不理想。3、即使能够及时清除剥离下来的生物漂浮物,但是一般都是以人工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需要劳作者长时间进行作业,增加劳作者的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具有促进生物粘泥剥离的集水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促进生物粘泥剥离的集水池,包括池体,池体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池体外部设有电机箱,电机箱内部底层设有齿条,齿条和齿轮相啮合,齿轮和电动机B的输出轴连接,电动机B的底部设有两个移动座,两个移动座与两条导轨为滑动连接且导轨位于电机箱内部底层,所述其中一个移动座与连接块通过焊接连接,连接块与连接杆通过轴连接且连接杆设置在池体上表面,连接杆与刮板通过焊接连接,刮板上设有多个筛孔,所述连接杆底部一侧设有滑轮,滑轮与滑道为滑动连接且滑道设置在池体侧壁顶部,池体内壁上设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位于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池体内壁两侧设有收集槽,收集槽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下方设有腔体,腔体内部设有两组电动机A,电动机A输出轴与搅拌轴连接,搅拌轴上设有叶片且叶片位于池体内部。

所述两组电动机A关于腔体底面中心轴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两组电动机A配合搅拌轴和叶片,使粘泥剥离剂快速溶解,缩短剥离时间;2、通过刮板的来回直线运动,及时清除剥离下来的生物粘泥漂浮物,使剥离效果显著;3、通过电动机B的带动刮板的来回直线运动,代替劳作者的作业,减少劳作者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一种具有促进生物粘泥剥离的集水池,包括池体1,池体1 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池体1外部设有电机箱14,电机箱14内部底层设有齿条17,齿条17和齿轮12相啮合,齿轮12和电动机B13的输出轴连接,电动机B13的底部设有两个移动座15,两个移动座15与两条导轨16为滑动连接且导轨16位于电机箱14内部底层,所述其中一个移动座15与连接块18通过焊接连接,连接块18与连接杆11通过轴连接且连接杆11设置在池体1上表面,连接杆11与刮板10通过焊接连接,刮板10上设有多个筛孔 9,所述连接杆11底部一侧设有滑轮8,滑轮8与滑道7为滑动连接且滑道7 设置在池体1侧壁顶部,池体1内壁上设有进水管6和排水管4,进水管6 位于排水管4的上方,所述池体1内壁两侧设有收集槽19,收集槽19底部设有出水口20,所述池体1内部下方设有腔体21,腔体21内部设有两组电动机A5,电动机A5输出轴与搅拌轴3连接,搅拌轴3上设有叶片2且叶片2 位于池体1内部。

所述两组电动机A5关于腔体21底面中心轴对称。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使用过程中,将进水管6与水管连接,水管的水放入池体1的内部,将生物粘泥剥离剂加入水中,与水混合,当水平面与刮板10相接触,停止放出。此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机A5转动,电动机A5 带动搅拌轴3转动,搅拌轴3带动叶片2转动,使生物粘泥剥离剂与水被搅拌,通过两组电动机A5的转动加快反应。同步通电电动机B13,电动机B13 带动齿轮12旋转,齿轮12与齿条17相啮合,位于电动机B13底部的移动座 15与导轨16为滑动连接,故电动机B13做限位直线运动,连接块18与移动座15相连,移动座15运动,连接块18跟着运动,连接块18与连接杆11 通过轴连接,连接块18带动连接杆11运动,连接杆11底部设有滑轮8,连接杆11带动滑轮8在滑道7上滑动,由于连接杆11与刮板10连接,刮板 10跟着连接杆11运动,而筛孔9位于刮板10上,在刮板10上开筛孔9减少水的阻力,同时将粘泥漂浮物刮到收集槽19上,由收集槽19的出水口20 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电动机A5配合搅拌轴3和叶片2,使粘泥剥离剂快速溶解,缩短剥离时间;通过刮板10的来回直线运动,及时清除剥离下来的生物粘泥漂浮物,使剥离效果显著;通过电动机B13的带动刮板10的来回直线运动,代替劳作者的作业,减少劳作者的工作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