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检查井用生态复合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1461发布日期:2019-01-08 21:08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检查井用生态复合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窨井盖,确切地说是一种塑料检查井用生态复合井盖。



背景技术:

塑料检查井等检查井设备,又称“窨井”,是设置在塑料排水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的地方或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便于定期检查、清洁、疏通管道的排水附属构筑物,使用量巨大,但在使用中发现的,当前的各类塑料检查井等检查井设备所使用的密封井盖往往均采用的混凝土结构或金属材质的井盖,虽然承载力好,可有效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却导致井盖与周边环境间的协调性相对较差,尤其时分布在草坪绿地、花园等设施处的该类井盖均直接对环境美观性和协调性造成严重的破坏,而针对这一问题,虽然当前也开发了一些可在进行植被种植的井盖设备,但这类井盖设备往往均为基于塑料、混凝土等材质的密封槽状结构,虽然可以满足使用及植被培育的需要,但却导致井盖内的植被生长培育环境不能与周边环境间建立便捷的物质交换途径,从而导致需要对井盖上的植被进行定期的养护培育,劳动成本及工作量大,且植被生长发育质量差,除此之外,当前所使用的这类植被培育类井盖设备由于需要进行植被培育,因此自重相对较大,在进行打开和闭合操作时劳动强度大,灵活性不足,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窨井盖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塑料检查井用生态复合井盖,该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满足对各类塑料检查井、砖混检查井及下水道等进行有效的覆盖作业,并可有效的提高对冲击力的抵御能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进行覆盖作业的同时,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对井盖进行相应的制备培养,从而极大的提高井盖与周边环境间的融合一致性,避免井盖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从而极大的提高井盖使用的可靠性和美观性,除此之外,还可有效提高井盖上植被与自然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在提高植被成活率及生长发育效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井盖植被日常培育管理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塑料检查井用生态复合井盖,包括塑料承载基座、承载托盘、导流管、承载网、植被培植层、植被种子,承载基座为横截面为“”结构,包括底板及挡板,底板为闭合环状结构,挡板与底板上表面垂直分布,并为与底板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挡板与底板侧表面间间距为底板半径的1/4—1/2,挡板上均布若干透孔,内表面均布若干导向滑轨,导向滑轨环绕底板轴线均布在挡板内表面并与底板轴线平行分布,且透孔位于导向滑轨上方,并高出导向滑轨至少3厘米,透孔与挡板上端面间距为挡板高度的1/10—1/5,导流管环绕挡板轴线均布在挡板外表面并通过透孔与挡板相互连接,且导流管轴线与挡板轴线垂直分布,承载托盘嵌于挡板内,通过导向滑轨与挡板内表面滑动连接并与承载基座同轴分布,承载托盘下端面与承载基座上端面相抵,上端面低于透孔1—4厘米,承载托盘为横截面呈“凵”字型的槽状结构,其底部均布至少两个渗液孔,且渗液孔轴线与承载托盘轴线平行分布,承载网至少一层,嵌于承载托盘内并与承载托盘同轴分布,植被培植层位于承载托盘内,并通过承载网将植被培植层分割为至少两层,其植被培植层上端面低于挡板上端面1—10厘米并高出透孔至少1厘米,植被种子散布在植被培植层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基座的底板均为网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托盘上端面设至少两个操控手柄,所述的操控手柄环绕承载托盘轴线均布,且所述的承载托盘与操控手柄间相互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托盘下端面为倒置台状结构及倒置锥形机构,且所述的承载托盘下端面最低点低于承载底座下端面0—10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托盘下端面设至少两条弹性杆,且所述的弹性杆环绕承载托盘轴线均布,所述的弹性杆两端分别与承载基座和承载托盘铰接,且弹性杆轴线与承载基座轴线呈0°—90°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杆对应的承载基座上端面和承载托盘下端面均设承载槽,且当弹性杆轴线与承载基座轴线呈90°夹角时,弹性杆嵌于承载槽内。

本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满足对各类塑料检查井、砖混检查井及下水道等进行有效的覆盖作业,并可有效的提高对冲击力的抵御能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进行覆盖作业的同时,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对井盖进行相应的制备培养,从而极大的提高井盖与周边环境间的融合一致性,避免井盖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从而极大的提高井盖使用的可靠性和美观性,除此之外,还可有效提高井盖上植被与自然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在提高植被成活率及生长发育效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井盖植被日常培育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一种塑料检查井用生态复合井盖,包括塑料承载基座1、承载托盘2、导流管3、承载网4、植被培植层5、植被种子6,承载基座1为横截面为“”结构,包括底板101及挡板102,底板101为闭合环状结构,挡板102与底板101上表面垂直分布,并为与底板101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挡板102与底板101侧表面间间距为底板101半径的1/4—1/2,挡板102上均布若干透孔103,内表面均布若干导向滑轨104,导向滑轨104环绕底板101轴线均布在挡板102内表面并与底板101轴线平行分布,且透孔103位于导向滑轨104上方,并高出导向滑轨104至少3厘米,透孔103与挡板102上端面间距为挡板102高度的1/10—1/5,导流管3环绕挡板102轴线均布在挡板102外表面并通过透孔103与挡板102相互连接,且导流管3轴线与挡板102轴线垂直分布,承载托盘2嵌于挡板102内,通过导向滑轨104与挡板102内表面滑动连接并与承载基座1同轴分布,承载托盘2下端面与承载基座1上端面相抵,上端面低于透孔103 1—4厘米,承载托盘2为横截面呈“凵”字型的槽状结构,其底部均布至少两个渗液孔7,且渗液孔7轴线与承载托盘2轴线平行分布,承载网4至少一层,嵌于承载托盘2内并与承载托盘2同轴分布,植被培植层5位于承载托盘2内,并通过承载网4将植被培植层5分割为至少两层,其植被培植层5上端面低于挡板102上端面1—10厘米并高出透孔103至少1厘米,植被种子6散布在植被培植层上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基座1的底板101均为网板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托盘2上端面设至少两个操控手柄8,所述的操控手柄8环绕承载托盘2轴线均布,且所述的承载托盘2与操控手柄8间相互铰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托盘2下端面为倒置台状结构及倒置锥形机构,且所述的承载托盘2下端面最低点低于承载底座1下端面0—10厘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托盘2下端面设至少两条弹性杆9,且所述的弹性杆9环绕承载托盘2轴线均布,所述的弹性杆9两端分别与承载基座1和承载托盘2铰接,且弹性杆9轴线与承载基座1轴线呈0°—90°夹角。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杆9对应的承载基座1上端面和承载托盘2下端面均设承载槽10,且当弹性杆9轴线与承载基座1轴线呈90°夹角时,弹性杆9嵌于承载槽10内。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根据塑料检查井等窨井的结构尺寸,选择符合使用要求的承载基座,然后将承载底座与窨井同轴分布并定位在窨井上端面,然后将导流管与承载基座连接,在再通过窨井周边的土壤层对窨井挡板外侧部分和导流管的底板进行覆盖,从而完成对承载基座的定位,然后对承载托盘、承载网进行组装,并将组装后的承载托盘嵌入到承载基座内,实现对窨井进行覆盖,然后将植被培植层、植被种子装填到承载托盘内,一方面实现对承载托盘进行承载定位,提高承载托盘的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植被种子培育,实现对井盖进行绿化,使井盖与周边环境植被体系融为一体,提高井盖的美观性。

除此之外,在运行过程中,另可通过导流管将承载底座挡板外侧周边环境土壤层中的水份、养分等物质通过渗透、虹吸等作用输送到承载托盘的植被培植层内,从而满足植被生长发育的需要,降低日常维护管理作业的成本;于此同时,在进行对承载托盘对窨井进行打开及闭合时,另可通过弹性杆对承载托盘进行辅助驱动,一方面降低承载托盘打开时上升作业的驱动力,降低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减轻承载托盘与承载基座接触面间的压力,避免因压力过大或冲击力过道而造成的承载基座或承载托盘结构受损,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本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满足对各类塑料检查井、砖混检查井及下水道等进行有效的覆盖作业,并可有效的提高对冲击力的抵御能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进行覆盖作业的同时,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对井盖进行相应的制备培养,从而极大的提高井盖与周边环境间的融合一致性,避免井盖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从而极大的提高井盖使用的可靠性和美观性,除此之外,还可有效提高井盖上植被与自然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在提高植被成活率及生长发育效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井盖植被日常培育管理成本。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