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带电治理输电线路塔位滑坡的抗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4536发布日期:2019-07-27 10:46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带电治理输电线路塔位滑坡的抗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输电线路塔位进行抗滑的加固桩结构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带电治理输电线路塔位滑坡的抗滑桩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处于强风化花岗岩等易滑岩土地区的输电线路塔位在雨季易滑坡,严重威胁着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对于输电线路塔位滑坡,最常用的处理方案为:改线、坡面处理等;虽然改线安全可靠,但除要有稳定的立塔场地外,施工时必须停电,而坡面处理仅能对浅层滑坡进行处理,一旦滑动面深度较大,滑坡坡面处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抗滑桩主要用于水库水坝滑坡治理,公路滑坡治理等,一般起到稳定部分(或整块)滑动土体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带电治理输电线路塔位滑坡的抗滑桩系统设置,主要通过不停电进行抗滑处理来稳固塔位基础,能够解决电塔塔位不具备停电及移位条件的加固问题。当特别重要的输电线路无法停电需对塔位滑坡进行处理时,本实用新型采取一种带电施工方式,即在塔位附近打抗滑桩的方式带电对塔位进行加固。抗滑桩利用自身抗弯力及地下稳定岩土层的侧向阻力,通过连梁把抗滑桩及原塔位基础连成整体,由此对塔位基础提供稳定支撑,起到抵御滑坡、稳固塔位的作用。抗滑桩设计布桩灵活,原理清晰;通过挖掘桩孔,能够直接观测地质情况,有利于设计的复核校验,且施工工艺简单。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

一种用于带电治理输电线路塔位滑坡的抗滑结构,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包括八根抗滑桩(1)、连接抗滑桩与电塔基础(4)的连梁(2)、基础立柱井式补强圈(3)。其中,沿横滑坡向在电塔基础(4)两侧各并排布置四根抗滑桩(1),外侧的四根抗滑桩(1A)分别通过竖向连梁(2A)进行连接,内侧的四根抗滑桩(1B)通过竖向连梁(2B)锚固基础后相互进行连接;每排抗滑桩之间用横向连梁(2C)进行串接,四个基础之间也用横向连梁(2D)相互连接后搭接在竖向连梁(2A)上,由此连接组合成九格式整体结构体系;在电塔基础(4) 的立柱上设置井式补强圈(3)对电塔基础(4)立柱进行套接补强;电塔基础(4)与连梁(2) 的连接,以及电塔基础(4)底板与井式补强圈(3)均采用植筋技术加强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常规抗滑桩体系通常用于稳住整块的滑坡土体(或土块),以便滑坡体上的建(构) 筑物再遭滑坡危害,而本实用新型旨在把受滑坡危害的电塔基础直接固定于抗滑桩体系之上,工程目标直接有效、一步到位。

(2)采用八根抗滑桩,与基础通过连梁连接组合成九格式整体结构体系,相比于原有抗滑结构体系布置,本实用新型抗滑桩结构体系布置更加合理,增强了对滑坡危害的抵御作用,更加有力的保证了输电塔在特殊环境下的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在原电塔基础与抗滑桩连梁连接处采用了井式补强圈对基础进行补强,采用植筋技术加强连接,经工程实例验证,此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实施。

(4)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电塔进行滑坡处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桩-梁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带电治理输电线路塔位滑坡的抗滑结构,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包括八根抗滑桩(1)、连接抗滑桩与电塔基础(4)的连梁(2)、基础立柱井式补强圈(3)。其中,沿横滑坡向在电塔基础(4)两侧各并排布置四根抗滑桩(1),外侧的四根抗滑桩(1A) 分别通过竖向连梁(2A)进行连接,内侧的四根抗滑桩(1B)通过竖向连梁(2B)锚固基础后相互进行连接;每排抗滑桩之间用横向连梁(2C)进行串接,四个基础之间也用横向连梁 (2D)相互连接后搭接在竖向连梁(2A)上,由此连接组合成九格式整体结构体系;在电塔基础(4)的立柱上设置井式补强圈(3)对电塔基础(4)立柱进行套接补强;电塔基础(4) 与连梁(2)的连接,以及电塔基础(4)底板与井式补强圈(3)均采用植筋技术加强连接。

本实用新型施工方法是,开始施工前,临时拉线由塔身特殊位置(共十六个节点,即黑点处)引出,与下方拉线盘相连,从而将电塔固定。

如图1所示,该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桩-梁平面布置示意图。输电塔在进行有效固定后,开始桩基施工。桩孔开挖时,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排水措施和照明措施。若雨季施工,还需要增加措施防止雨水进入桩孔。开挖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缺氧的桩孔宜采用措施不定期向孔内送风。挖孔施工时必须边开挖边浇筑护壁。桩底需要钻孔式凿石爆破清除岩面时,采用浅孔小药量爆破和湿式作业钻孔。挖孔挖出的土需要及时运走,孔口四周一米内不得堆土。挖至设计高程时,需重新核验滑动面深度,从而重新确定加强钢筋的位置。桩孔达到设计深度时,需将孔底清理干净,严禁地下水浸泡桩端持力层,待地质人员验收后,采用混凝土一次连续灌注完成桩身。

为确保安全,须先把抗滑桩施工完毕、相互连接完成后,再进行抗滑桩与塔位基础的连接施工,且需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施工,如图2所示,连梁的施工顺序可为 S-1→S-2→S-3→S-4,每一阶段施工完回填土后才允许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S-1 阶段施工时必须预留井式连接补强圈的钢筋。同时,严格按照施工缝留设图的要求留设垂直施工缝。下一次接着施工缝施工时,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清洁打毛措施后,在施工缝处铺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然后进行浇筑,捣实。

如图1所示,将连梁与抗滑桩和基础立柱进行连接。梁与基础立柱的连接采用植筋法,具体方案是:首先将梁与基础立柱连接处的混凝土保护层全部清除,打毛,露出基础立柱纵向钢筋。然后把基础保护帽打开,确认底脚螺栓位置,将原定钢筋位置进行适当调整后,在基础立柱上打孔、植筋,错开原立柱钢筋和地脚螺栓进行连接(按照植筋法相关要求施工),并补做保护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所述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为30~45°。拉线采用单根GJ-100,拉线盘采用LP1.2,埋深2.5m。由于为带电操作,需要注意保证拉线与最近的导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m,并采取其它必要的安全措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