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1962发布日期:2019-09-21 01:5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地下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交通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商场战略,我国大中城市必将掀起地下工程建设的新一轮高潮,由于地下空间的稀缺性,对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快速公路、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的需求巨大。

日本和欧美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处于领先地位,最先倡导并提出地下城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化和立体化开发理念,1990年提出东京宣言: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开始人类新的穴居时代,2010年国际隧道协会扩展到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并宣告: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

对标国际大都市,变粗放式、摊大饼城市发展模式为集约式、立体化模式,向地下要空间;突破城市土地、空气、水源、绿地、人均城市空间、能源、环境等资源环境总量约束;对交通拥堵、空气污浊、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城市看海、绿化不足、房地产财政转型、老城区活力下降等招招致命的城市病进行综合整治;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培育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集群。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多以大型地下交通枢纽结合商业设施和停车场、容多种交通形式于一体的地下空间综合体类型呈现。在国际上,日本和欧美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处于领先地位,最先倡导并提出地下城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化和立体化开发理念。总体看,包含有多种交通方式或多种功能的地下空间综合体许多国家时有出现,但是目前地下结构开挖深度较深,施工影响较大,且在施工过程中危险性较大,地下空间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它能够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施工影响小,不仅节约工程投资,而且增加了结构的功能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包括基础、边柱、中柱、挡土墙、横梁、管廊板、肋梁、顶板、底板、输电舱、输电口、管廊舱、交通舱,所述的基础沿纵向通长布置,边柱沿外侧基础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上方,中柱沿内侧基础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上方,基础与柱钢筋一起绑扎,整体浇筑,挡土墙布置在两纵向相邻边柱之间,横梁设置在边柱和中柱的上边缘,管廊板通长设置在横梁的上方,肋梁每隔3~5m纵向放置一个在两横梁上方,下边缘紧压管廊板的上边缘,顶板放置在肋梁的上方,在底部边柱和中柱之间设置底板,两横向管廊板的空隙为输电口,输电口上方的两肋梁之间的舱体为输电舱,其他肋梁之间的舱体为管廊舱,管廊板与底板之间为交通舱。

进一步地,所述的边柱和中柱截面尺寸相同,两者中心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中柱的竖向中心线至单元结构边侧的距离为单元结构长度的1/4,纵向边柱之间的距离为单元结构长度的1/2。

进一步地,所述的管廊板宽度比横梁长度短30~50cm,管廊板外侧与横梁平齐,内侧距横梁内侧30~50cm。

进一步地,所述的肋梁与顶板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的顶板与横梁长度相同,横梁外侧超出挡土墙约2~3m,横梁外侧超出挡土墙部分在土壤上方,超出挡土墙部分的横梁与顶板之间采用土壤密实填充。

进一步地,所述的交通舱分为两侧边柱和中柱之间机动车区域两机动车区域行车方向相反,两中柱之间为轻轨区域,机动车区域与轻轨区域之间通过隔离带隔开,轻轨区域设置为双向轨道,两轨道之间设置候车区。

进一步地,所述的轻轨区域轨道下端与底板下端平齐,轨道直接设置在夯实土壤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的输电舱内部布置电缆主线,在输电口内部设置电缆支线,主线与支线在输电舱相连,支架上部横杆架在管廊板上边缘,竖杆穿过输电口至交通舱,下部横杆横在轻轨区域上部,支线通过支架架设在轻轨区域。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包括基础、边柱、中柱、挡土墙、横梁、管廊板、肋梁、顶板、底板、输电舱、输电口、管廊舱、交通舱,柱设置在基础上方,横梁设置在边柱和中柱上方,管廊板和肋梁设置在横梁上方,肋梁上方盖设顶板,底板铺设在边柱和中柱下方的基础之间,该方法施工深度浅,竖向支撑不必承担土体重量,增加了结构的可靠性,上下交通形成统一整体,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双向采用分别施工,减少对地上交通的影响时间,本发明大大提高结构的安全性能,增加了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施工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立体图;

图3为管廊舱仰视图;

图4为管廊舱俯视图;

图5为交通舱俯视图;

图6为输电舱详图。

图中,1为基础,2为边柱,3为中柱,4为挡土墙,5为横梁,6为管廊板,7为肋梁,8为顶板,9为底板,10为输电舱,11为输电口,12为管廊舱,13为交通舱,10-1为主线,10-2为支架,10-3为支线,13-1为机动车区域,13-2为隔离带,13-3为轻轨区域,13-4为候车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6所示,本发明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包括基础1、边柱2、中柱3、挡土墙4、横梁5、管廊板6、肋梁7、顶板8、底板9、输电舱10、输电口11、管廊舱12、交通舱13,所述的基础1沿纵向通长布置,边柱2沿外侧基础1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1上方,中柱3沿内侧基础1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1上方,基础1与柱钢筋一起绑扎,整体浇筑,挡土墙4布置在两纵向相邻边柱1之间,横梁5设置在边柱1和中柱2的上边缘,管廊板6通长设置在横梁5的上方,肋梁7每隔3~5m纵向放置一个在两横梁5上方,下边缘紧压管廊板6的上边缘,顶板8放置在肋梁7的上方,在底部边柱1和中柱2之间设置底板9,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另一侧施工,两横向管廊板6的空隙为输电口11,输电口11上方的两肋梁7之间的舱体为输电舱10,其他肋梁7之间的舱体为管廊舱12,管廊板6与底板9之间为交通舱13。

本发明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为地下空间整体结构的一个单元,若干个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沿纵向连接组成地下空间整体。所述的整体结构在施工时,先施工左侧结构,待左侧结构所有单元全部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右侧结构的施工。

所述的边柱2和中柱3截面尺寸相同,两者中心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中柱竖向中心线至单元结构边侧的距离为单元结构长度的1/4,纵向边柱2之间的距离为单元结构长度的1/2。

所述的管廊板6宽度比横梁5长度短30~50cm,管廊板6外侧与横梁5平齐,内侧距横梁5内侧30~50cm。

所述的肋梁7与顶板8长度相等,两侧均与本单元结构两侧平齐。

所述的顶板8与横梁5长度相同,横梁5外侧超出挡土墙4约2~3m,横梁5外侧超出挡土墙4部分在土壤上方,超出挡土墙4部分的横梁5与顶板8之间采用土壤密实填充。

所述的交通舱13分为两侧边柱2和中柱3之间机动车区域13-1两机动车区域13-1行车方向相反,两中柱3之间为轻轨区域13-3,机动车区域13-1与轻轨区域13-3之间通过隔离带13-2隔开,轻轨区域13-3设置为双向轨道,两轨道之间设置候车区13-4。

所述的轻轨区域13-3轨道下端与底板9下端平齐,轨道直接设置在夯实土壤上方。

所述的输电舱10内部布置电缆主线10-1,在输电口11内部设置电缆支线10-3,主线10-1与支线10-3在输电舱10相连,支架10-2上部横杆架在管廊板6上边缘,竖杆穿过输电口11至交通舱13,下部横杆横在轻轨区域13-3上部,支线通过支架10-2架设在轻轨区域13-3为轻轨提供能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