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狭长深基坑内地下传力带代替传统内支撑施工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14907发布日期:2020-01-31 18:58阅读:66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狭长深基坑内地下传力带代替传统内支撑施工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基坑施工领域,具体属于一种狭长深基坑内地下传力带代替传统内支撑施工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施工中,一般先进行土方开挖,开挖到内支撑底标高,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施工,利用内支撑满足基坑传力稳定性,施工完再进行内支撑底部土方开挖,这种传统基坑内支撑施工技术工序多,施工工期长,且基坑施工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拆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对工程工期的整体把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狭长深基坑内地下传力带代替传统内支撑施工的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技术问题;并解决现有技术施工工期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狭长深基坑内地下传力带代替传统内支撑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前准备:对软基进行加固处理,在现状地面进行三轴搅拌桩施工,提高地基强度,软基处理完毕后进行支护桩施工,所述支护桩包括咬合桩和旋挖桩,在南侧咬合桩和南侧旋挖桩上施工南侧连接板,做好基坑降排水工作;

步骤二,第一次开挖:首次开挖至南侧连接板底部,一次开挖深度不超过2m,采用静力切割和静力爆破的方式对南侧连接板及支护桩进行破除,支护桩破除标高-2.9~-6m,同时进行北侧连接板施工;

步骤三、第二次开挖至基坑底部:采用分区开挖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开挖,每次开挖深度不超2m,未开挖区域按照1:1进行放坡,地下传力带的区域先开挖至底板底并破除支护桩,土方开挖标高-6m~-10.9m,开挖深度4.9m,地下传力带施工区域土方开挖标高为-6m~-11.9m,开挖深度5.9m,相应的支护桩破除标高-6m~-11.9m;

步骤四、地下传力带浇筑:每个分区设置三条地下传力带,宽度为4.5m,地下传力带间间距4.5m,每区地下传力带施工采取跳挖形式,施工顺序遵循土方开挖顺序,边挖边浇筑,开挖到底的区域当天必须浇筑,地下传力带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基坑达到一定得受力平衡,再进行其余区域土方开挖,直至基坑开挖完毕。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开挖至南侧连接板上方土方开挖标高-2.9~-6m,开挖深度为3.1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拆除前后必须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拆除并立即采取加固措施。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地下传力带通过增加速凝剂的素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素混凝土采用3d早强素混凝土,素混凝土强度采用c30。

进一步地,所述狭长深基坑东西长320m,南北宽40m,所述支护桩采用双排支护桩,其中前排桩为荤素咬合桩,后排桩为荤桩,桩径均为1.2m。

此外,所述步骤三中基坑按顺序分为五个区,每个区宽22.5m,开挖顺序为1区、5区、3区、2区和4区。

更加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基坑降排水工作包括沿坑底设置截面尺寸500×500排水沟,排水沟每隔30.0m设置1个1m深的临时集水坑,并放入水泵;开挖过程中遇含水量较大回填碎石和回填砂层,提前设置5米深疏干井,将土层水排出后再进行土方开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地下传力带代替混凝土内支撑传力,工序简单,施工快捷,减少了大量的劳动力及材料资源,且后期不需进行拆除,同时节省了工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了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坑整体开挖工序一图示;

图2为本发明基坑整体开挖工序二图示;

图3为本发明基坑整体开挖工序三图示;

图4为本发明基坑整体开挖工序四图示;

图5为本发明基坑整体开挖工序五图示;

图6为本发明涉及的地下传力带施工工序一图示;

图7为本发明涉及的地下传力带施工工序二图示;

图8为本发明涉及的地下传力带施工工序三图示;

图9为本发明涉及的具体实施例的基坑开挖分区图示。

附图标记:1-南侧咬合桩;2-南侧旋挖桩;3-南侧连接板;4-北侧连接板;5-地下传力带;6-基坑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发明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本发明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一种狭长深基坑内地下传力带代替传统内支撑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前准备:对软基进行加固处理,在现状地面进行三轴搅拌桩施工,提高地基强度,软基处理完毕后进行支护桩施工,所述支护桩包括咬合桩和旋挖桩,在南侧咬合桩1和南侧旋挖桩2上施工南侧连接板3,狭长深基坑东西长320m,南北宽40m,支护桩采用双排支护桩,其中前排桩为荤素咬合桩,后排桩为荤桩,桩径均为1.2m,做好基坑降排水工作,基坑降排水工作包括沿坑底设置截面尺寸500×500排水沟,排水沟每隔30.0m设置1个1m深的临时集水坑,并放入水泵;开挖过程中遇含水量较大回填碎石和回填砂层,提前设置5米深疏干井,将土层水排出后再进行土方开挖。

步骤二,第一次开挖:首次开挖至南侧连接板3底部,开挖至南侧连接板3上方土方开挖标高-2.9~-6m,开挖深度为3.1m,一次开挖深度不超过2m,采用静力切割和静力爆破的方式对南侧连接板2及支护桩进行破除,拆除前后必须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拆除并立即采取加固措施,支护桩破除标高-2.9~-6m,同时进行北侧连接板4施工;

步骤三、第二次开挖至基坑底部:采用分区开挖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开挖,每次开挖深度不超2m,未开挖区域按照1:1进行放坡,地下传力带5的区域先开挖至底板底并破除支护桩,土方开挖标高-6m~-10.9m,开挖深度4.9m,地下传力带5施工区域土方开挖标高为-6m~-11.9m,开挖深度5.9m,相应的支护桩破除标高-6m~-11.9m,步骤三中基坑按顺序分为五个区,每个区宽22.5m,开挖顺序为1区、5区、3区、2区和4区;

步骤四、地下传力带浇筑:每个分区设置三条地下传力带5,宽度为4.5m,地下传力带5间间距4.5m,每区地下传力带5施工采取跳挖形式,施工顺序遵循土方开挖顺序,边挖边浇筑,开挖到底的区域当天必须浇筑,地下传力带5通过增加速凝剂的素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素混凝土采用3d早强素混凝土,素混凝土强度采用c30,地下传力带5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基坑达到一定得受力平衡,再进行其余区域土方开挖,直至基坑开挖完毕。

下面提供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本实例基坑(隔离区)东西长约320m,南北宽40m,基坑支护采用双排支护桩,其中前排桩为荤素咬合桩,后排桩为荤桩,桩径均为1.2m,基坑南侧和西侧为已经施工完成的地下室结构,北侧和东侧为原状土,基坑深度约为10m,淤泥质土最深处约15m,由于该基坑内部有电缆沟需要迁移,所以此基坑为工程最后施工区域,工期紧,任务重,传统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满足不了要求,经过多次专家论证,设计复核通过后采用地下传力带施工技术,施工步骤如下:

(1)本工程处于填海区,淤泥质土较多,先对软基进行加固处理,在现状地面进行三轴搅拌桩施工,提高地基强度,软基处理完毕后进行咬合桩和旋挖桩施工,支护桩施工完毕后进行基坑土方挖土,土方开挖遵循分区跳挖、分层开挖的方式,严禁大面积开挖(详见图1);同时土方分层开挖前做好基坑降排水工作,沿坑底设置截面尺寸500×500排水沟,排水沟每隔30.0m设置1个1m深的临时集水坑,并放入水泵,开挖过程中如遇含水量较大回填碎石和回填砂层,提前设置5米深疏干井,将土层水排出后,再进行土方开挖;

(2)基坑总体分两次进行开挖,第一次挖土开挖至南侧连接板底部,连接板以上土方开挖标高(-2.9~-6m),开挖深度3.1m,一次开挖深度不超过2m;

(3)对南侧连接板及支护桩进行破除,支护桩破除标高(-2.9~-6.0m),同时进行北侧双排支护桩上部连接板施工(详见图2,图3),连接板及支护桩破除采用静力切割+静力爆破的形式,拆除时应使用静力切割分离与主体结构相连接的部位,并做好回顶处理;拆除前后必须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拆除并立即采取加固措施,确保安全、可靠;现场做好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工作。

(4)第二次开挖至基坑底部6(详见图4),共分为5个区进行分区开挖,先对地下传力带区域土方进行开挖,每个区宽度22.5m(图9),开挖顺序为①⑤→③→②④,每次开挖深度不超2m,未开挖区域按照1:1进行放坡(详见图3);有地下传力带的区域先开挖至底板底并破除支护桩,土方开挖标高(-6m~-10.9m),开挖深度4.9m(详见图6);地下室传力带施工高度1m,因此地下传力带施工区域土方开挖标高为(-6m~-11.9m),开挖深度5.9m(详见图7);支护桩破除标高(-6m~-11.9m)。

(5)开挖完成后进行地下传力带浇筑,地下传力带共计五组,每组三条,每条宽度4.5m,每条传力带间距4.5m(详见图8和9),图8为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图示,传力带施工采取跳挖形式,施工顺序遵循土方开挖顺序,传力带混凝土采用3d早强素混凝土,加速水泥水化速度,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混凝土强度采用c30。等混凝土传力带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基坑达到一定得受力平衡,再进行其余区域土方开挖。素混凝土传力带需增加速凝剂,加快混凝土凝结硬化速度。施工时需边挖边浇筑,开挖到底的区域当天必须浇筑,同时施工过程严格进行基坑监测,保证基坑安全(详见图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