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5449阅读:735来源:国知局
基坑支护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坑支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和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利用,高层建筑的建造、大型市政设施的施工、以及大量地下空间的开发促使基坑工程快速发展,相关工程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基坑工程呈现“大、深、紧、近”等发展趋势。目前基坑工程逐渐呈现发展速度快、分布区域广、基坑面积大、深度深、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型深基坑工程需要安全、便捷、快速和经济的支护技术,基坑工程的技术手段得到了改进和创新。其中,预应力鱼腹梁式钢支撑技术通过研发和实验研究,在全国一系列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该技术可实现对基坑变形的可靠控制,对支撑材料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达到了基坑工程的绿色支护与节能减耗的目标。

现有对基坑支护系统中,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3669369a)公开了一种基坑的支护结构及支护方法,于基坑的外围设置双排桩,所述双排桩围合形成一加固区域;锚杆组件,一端连接所述双排桩,另一端埋入所述基坑的岩土内,使得所述双排桩锚固于所述基坑的岩土内;加固土体,形成与所述加固区域。上述支护结构采用双排桩虽然可以控制基坑在水平方向的变形,但是其施工复杂,且周期长,导致施工成本大;另外,基坑在竖直方向上仍旧存在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基坑在竖直方向上仍旧存在变形风险且施工量大、成本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基坑变形且能有效降低施工量从而缩短施工速度的基坑支护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所述基坑支护系统,包括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下方的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所述基坑的内壁设有咬合桩,且所述咬合桩形成闭合围堰,其中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均固定在所述咬合桩上,且所述基坑的底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的格构柱。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包括设置在圈梁内侧的第一围檩、与所述第一围檩相连的第一角撑、与所述第一围檩相连的第一腹杆以及与所述第一围檩的两端相互连接的第一钢绞线,且所述第一角撑位于相邻第一围檩之间,所述圈梁位于所述咬合桩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咬合桩上设有第一托架,所述第一围檩安装在所述第一托架的支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包括设置在所述咬合桩内侧的第二围檩、与所述第二围檩相连的第二角撑、与所述第二围檩相连的第二腹杆以及与所述第二围檩的两端相互连接的第二钢绞线,且所述第二角撑位于相邻第二围檩之间,所述圈梁位于所述咬合桩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咬合桩上设有第二托架,所述第二围檩安装在所述第二托架的支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檩通过传力件固定在所述咬合桩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构柱上焊接托座,所述托座上搁置支撑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咬合桩上还设有与所述咬合桩相连的锚固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固体是加劲桩或预应力锚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劲桩位于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的附近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的附近。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基坑支护系统,所述基坑的内壁设有咬合桩,通过所述咬合桩可以有效防止水和土进入基坑,且所述咬合桩形成闭合围堰,使构成的支撑结构刚度大,从而有利于控制基坑侧壁的变形;另外,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与咬合桩形成共同空间受力体系,施工操作面大,便于土方开挖,大大的提高了基坑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所述基坑内部横断面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基坑内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系统,包括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下方的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所述基坑的内壁设有咬合桩11,且所述咬合桩11形成闭合围堰,其中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均固定在所述咬合桩11上,且所述基坑的底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的格构柱10。

上述是本发明的核心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基坑支护系统,包括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下方的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其中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用于控制基坑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所述基坑的内壁设有咬合桩11,通过所述咬合桩11可以有效防止水和土进入基坑,且所述咬合桩11形成闭合围堰,使构成的支撑结构刚度大,从而有利于控制基坑侧壁的变形,避免了基坑竖直方向上的变形;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均固定在所述咬合桩11上,从而形成共同的空间受力体系,不但有利于控制基坑的变形,而且施工操作面大,便于土方开挖;所述基坑的底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的格构柱10,有利于对所述基坑的内支撑结构进行竖直方向上的支撑,从而使基坑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包括设置在圈梁12内侧的第一围檩21、与所述第一围檩21相连的第一角撑22、与所述第一围檩21相连的第一腹杆23以及与所述第一围檩21的两端相互连接的第一钢绞线24,且所述第一角撑22位于相邻第一围檩21之间。其中所述圈梁12位于所述咬合桩11上,通过所述圈梁12可以使所述咬合桩11受力均匀,从而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所述第一围檩21安装在所述圈梁12的内侧;所述咬合桩11上开槽设置第一托架13,所述第一围檩21安装在所述第一托架13的支架上,且所述第一托架13与所述第一围檩21的中心线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具体地,所述第一托架1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围檩21的下表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从而将所述第一围檩21固定在所述咬合桩11上。

另外,由于基坑的转角处受到的应力大,因此需要将所述第一角撑22安装在相邻第一围檩21之间,且使所述第一角撑22与所述第一围檩21紧固连接,不仅对基坑起到支撑作用,而且可以提高预应力支撑体系的整体刚度;而所述第一围檩21和所述第一腹杆23通过焊接和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围檩21、第一腹杆23以及所述第一钢绞线24组装成一个鱼腹状结构的围檩。

同理,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包括设置在所述咬合桩11内侧的第二围檩、与所述第二围檩相连的第二角撑、与所述第二围檩相连的第二腹杆以及与所述第二围檩的两端相互连接的第二钢绞线,且所述第二角撑位于相邻第二围檩之间。其中所述咬合桩11上开槽设置第二托架14,所述第二围檩安装在所述第二托架14的支架上,且所述第二托架14与所述第二围檩的中心线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具体地,所述第二托架1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围檩的下表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从而将所述第二围檩固定在所述咬合桩11上。另外,所述第二围檩通过传力件30固定在所述咬合桩11上,其中所述第二围檩与传力件30的一端焊接,所述传力件30的另一端和所述咬合桩11焊接,从而将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固定在所述咬合桩11上,不但使其形成共同的空间受力体系,有利于控制基坑水平方向上的变形,而且施工操作面大,便于土方开挖。

另外,由于基坑的转角处受到的应力大,因此需要将所述第二角撑安装在相邻第二围檩之间,且使所述第二角撑与所述第二围檩紧固连接,不仅对基坑起到支撑作用,而且可以提高预应力支撑体系的整体刚度;而所述第二围檩和所述第二腹杆通过焊接和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第二围檩、第一腹杆以及所述第二钢绞线组装成一个鱼腹状结构的围檩。

为了避免开挖基坑的过程中,岸边一侧的土压力大于水压力的不利因素,还需要对所述基坑的内支撑进行减压设计。具体地,所述咬合桩11上还设有与所述咬合桩11相连的锚固体。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固体包括第一道加劲桩31以及第二道加劲桩32或预应力锚索,其中所述第一道加劲桩31位于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的附近,所述第二道加劲桩32位于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的附近,通过所述第一道加劲桩31以及所述第二道加劲桩32的设置,有效控制了基坑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

另外,所述格构柱10上焊接托座,所述托座上搁置支撑梁,通过所述支撑梁支撑上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20以及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40,有利于提高基坑的整体稳定性。

综上,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所述基坑支护系统,包括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下方的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其中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以及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用于控制基坑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所述基坑的内壁设有咬合桩,通过所述咬合桩可以有效防止水和土进入基坑,且所述咬合桩形成闭合围堰,使构成的支撑结构刚度大,从而有利于控制基坑侧壁的变形,避免了基坑竖直方向上的变形;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均固定在所述咬合桩上,从而形成共同的空间受力体系,不但有利于控制基坑的变形,而且施工操作面大,便于土方开挖;所述基坑的底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以及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的格构柱,有利于对所述基坑的内支撑结构进行竖直方向上的支撑,从而使基坑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2.本发明所述基坑支护系统,为了避免开挖基坑的过程中,岸边一侧的土压力大于水压力的不利因素,所述咬合桩上还设有与所述咬合桩相连的锚固体,其中所述锚固体包括加劲桩或预应力锚索,其中所述第一道加劲桩位于所述第一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的附近,具体地,使所述第一道加劲桩固定在所述圈梁12上;所述第二道加劲桩位于所述第二道鱼腹梁工具式组合的附近,通过所述第一道加劲桩以及所述第二道加劲桩的设置,有效控制了基坑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