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27541阅读:2281来源:国知局
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申请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沿海回填区域的建筑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沿海回填区域建筑施工中,基坑支护工程的一种围护挡土方式,国内以往在沿海回填区域的基坑工程施工中,常采用冲孔灌注桩或者是采用SMW工法桩(Soil Mixing Wall)结合基坑内支撑的方式作基坑支护。

以往采用冲孔灌注桩作基坑支护时,围护结构较为坚固,难以凿除,对于日后还需挖除的部位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且该方式需另加高压旋喷桩或是水泥土搅拌桩作止水,还需耗费大量的钢筋和混凝土,造价较高;而采用SMW工法桩+基坑内支撑的支护方式时,基坑内往往会有大量格构柱和钢砼支撑等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方开挖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中各机械的工作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沿海地区地质情况特点,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确保基坑支护安全、保证基坑支护效果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沿海回填区域的建筑工程,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至少一SMW工法桩、预应力锚索和围护圈梁;其中,

所述围护圈梁沿水平方向封闭砌筑于若干所述SMW工法桩上,所述预应力锚索对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围护圈梁进行锚固。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索包括锚固段和自由段;其中,所述锚固段固定于所述建筑工程地下的稳定岩体中,所述预应力锚索的自由段一端与所述锚固段相连,另一端与连接于一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围护圈梁的砌筑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索为可回收锚索。

进一步地,所述SMW工法桩包括水泥土搅拌桩及插设于水泥土搅拌桩内的H型钢。

进一步地,所述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素混凝土传力带,所述素混凝土传力带设置于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建筑工程的底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素混凝土传力带沿所述SMW工法桩向所述底板方向的横向宽度为400毫米~600毫米。

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沿海回填区域的建筑工程,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施工若干SMW工法桩;

施工形成未施预应力的锚索;

施工形成围护圈梁,所述围护圈梁沿水平方向封闭砌筑于若干所述SMW工法桩上;

对未施预应力的锚索施加预应力,以形成用于对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围护圈梁进行锚固的预应力锚索。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索包括锚固段和自由段;其中,所述锚固段固定于所述建筑工程地下的稳定岩体中,所述预应力锚索的自由段一端与所述锚固段相连,另一端与连接于一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围护圈梁的砌筑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SMW工法桩包括水泥土搅拌桩及插设于水泥土搅拌桩内的H型钢,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建筑工程的地下室工程完成后,回收所述预应力锚索和所述H型钢。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建筑工程的底板之间施工形成素混凝土传力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采用了SMW工法桩结合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方式,规避了采用冲孔灌注桩作支护时,后期难以凿除的情况,对于分期开发的工程,利于不同开发时期的地下结构进行连通;

2、采用预应力锚索对SMW工法桩及围护圈梁进行锚固,避免了采用在基坑内布置格构柱和钢砼支撑时对各类机械的工作面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在土方开挖和后续地下工程施工时的车辆及各类施工机械有较为灵活的操作空间;

3、采用SMW工法桩,其中,H型钢可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予以回收利用,预应力锚索也可采用可回收锚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旨在本着根据沿海地区地质情况特点,确保基坑支护安全,保证基坑支护效果,提高施工效率,在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提出了“SMW工法桩与一道预应力锚索”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沿海回填区域的建筑工程,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至少一SMW工法桩100、预应力锚索200和围护圈梁300;其中,

所述围护圈梁300沿水平方向封闭砌筑于若干所述SMW工法桩100上,所述预应力锚索200对所述SMW工法桩100和所述围护圈梁100进行锚固。

优选地,所述基坑支护结构位于自然地坪以下。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索200包括锚固段200a和自由段200b;其中,所述锚固段200a固定于所述建筑工程地下的稳定岩体中,所述自由段200b一端与所述锚固段200a相连,另一端与连接于一所述SMW工法桩100和所述围护圈梁300的砌筑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预应力锚索200为可回收锚索。

优选地,所述SMW工法桩100包括水泥土搅拌桩100b及插设于水泥土搅拌桩内的H型钢100a。优选的,所述SMW工法桩是以多轴型钻掘搅拌机在现场向一定深度进行钻掘,同时在钻头处喷出水泥系强化剂而与地基土反复混合搅拌,在各施工单元之间则采取重叠搭接施工,然后在水泥土混合体未结硬前插入H型钢或钢板作为其应力补强材,至水泥结硬,便形成一道包括水泥土搅拌桩100b及插设于水泥土搅拌桩内的H型钢100a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连续完整的、无接缝的地下墙体桩。

此外,所述围护圈梁300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用以提高基坑支护结构的整体空间刚度、增加整体性,对建筑物起腰箍的作用,提高抗剪、抗拉强度,并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或其他较大振动荷载对房屋的开裂破坏,其作用主要还有调节可能发生的不均匀沉降,加强基础的整体性,也使地基反力更均匀点,同时还具有圈梁的作用和防水防潮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素混凝土传力带600,所述素混凝土传力带600设置于所述SMW工法桩100和所述建筑工程的底板50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素混凝土传力带600沿所述SMW工法桩100向所述底板500方向的横向宽度为400毫米~600毫米。优选的为500毫米。所述素混凝土传力带600的作用是在H型钢和起锚固作用的预应力锚索回收时将荷载传递到能稳定承受荷载的地下室混凝土底板上,以形成新的力学平衡。

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沿海回填区域的建筑工程,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S01:施工若干SMW工法桩;

步骤S02:施工形成未施预应力的锚索;

步骤S03:施工形成围护圈梁,所述围护圈梁沿水平方向封闭砌筑于若干所述SMW工法桩上;

步骤S04:对未施预应力的锚索施加预应力,以形成用于对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围护圈梁进行锚固的预应力锚索。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索包括锚固段和自由段;其中,所述锚固段固定于所述建筑工程地下的稳定岩体中,所述预应力锚索的自由段一端与所述锚固段相连,另一端与连接于一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围护圈梁的砌筑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SMW工法桩包括水泥土搅拌桩及插设于水泥土搅拌桩内的H型钢,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建筑工程的地下室工程完成后,回收所述预应力锚索和所述H型钢。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S05(未标示),在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建筑工程的底板之间施工形成素混凝土传力带。进一步地,所述素混凝土传力带沿所述SMW工法桩向所述底板方向的横向宽度为400毫米~600毫米,即所述SMW工法桩和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优选的为500毫米。素混凝土传力带的作用是在H型钢和起锚固作用的预应力锚索回收时将荷载传递到能稳定承受荷载的地下室混凝土底板上,以形成新的力学平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采用了SMW工法桩结合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方式,规避了采用冲孔灌注桩作支护时,后期难以凿除的情况,对于分期开发的工程,利于不同开发时期的地下结构进行连通;

2、采用预应力锚索对SMW工法桩及围护圈梁进行锚固,避免了采用在基坑内布置格构柱和钢砼支撑时对各类机械的工作面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在土方开挖和后续地下工程施工时的车辆及各类施工机械有较为灵活的操作空间;

3、采用SMW工法桩,其中,H型钢可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予以回收利用,预应力锚索也可采用可回收锚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变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