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桩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268485发布日期:2020-04-03 18:42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桩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庞大的建筑也越来越多,在修建较为庞大的建筑时,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到注浆管,注浆管在各类建筑中可以起到承载的重要作用。

现有技术中,受运输条件和沉(打)桩架高度限制,注浆管多为一定长度的中空圆筒,单个注浆管的沉桩深度无法承担起较大的承载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使得注浆管承载力更大的管桩施工方法。

一种管桩施工方法,包括:

获取桩位信息;

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第一管桩内,并将固定有所述第一节注浆管的第一管桩移至预设桩位;

对固定有所述第一节注浆管的第一管桩进行沉桩,直至所述第一管桩沉桩至预设深度;

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下一节注浆管固定于下一管桩内,并将固定有所述下一节注浆管的下一管桩移至所述第一管桩的沉桩桩位;

将所述下一管桩与已沉桩的上一管桩进行接桩处理,得到接桩后管桩;

对所述接桩后管桩进行沉桩,直至所述接桩后管桩沉桩至预设深度,并返回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下一节注浆管固定于下一管桩内的步骤,直至所有桩位都沉桩完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桩位信息包括沉桩位置信息以及沉桩深度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第一管桩内,包括:

将所述第一管桩放置于地面支架,将所述第一节注浆管放置于所述第一管桩的桩腔内;

通过所述注浆管固定装置将所述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所述桩腔内;

将所述第一节注浆管与所述注浆管固定装置的出浆管进行连通连接;

将所述注浆管固定装置的上端板与所述第一管桩的桩帽进行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进行沉桩时,沉桩方法包括锤击法、振动法及静力压桩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下一管桩与已沉桩的上一管桩进行接桩处理,包括:

将所述下一管桩吊起至与所述上一管桩为同一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将所述下一管桩中的注浆管与所述上一管桩中的注浆管进行连通连接;

将所述下一管桩与所述上一管桩进行桩帽对准连接,并进行接桩校核;

在接桩校核通过后,得到接桩后管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桩校核包括接桩垂直度校核以及接桩顺直度校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有桩位都沉桩完毕之后,还包括:使用配置好的浆液对各桩位进行注浆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浆液由水泥和水配置而成,所述浆液中水和水泥的比例为0.5至0.5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根管桩对应的水泥用量为0.3吨至0.6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使用配置好的浆液对各桩位进行注浆处理,包括:使用注浆泵将所述配置好的浆液注入各桩位对应的注浆管内。

上述一种管桩施工方法,获取桩位信息;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第一管桩内,并将固定有所述第一节注浆管的第一管桩移至预设桩位;对固定有所述第一节注浆管的第一管桩进行沉桩,直至所述第一管桩沉桩至预设深度;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下一节注浆管固定于下一管桩内,并将固定有所述下一节注浆管的下一管桩移至所述第一管桩的沉桩桩位;将所述下一管桩与已沉桩的上一管桩进行接桩处理,得到接桩后管桩;对所述接桩后管桩进行沉桩,直至所述接桩后管桩沉桩至预设深度,并返回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下一节注浆管固定于下一管桩内的步骤,直至所有桩位都沉桩完毕。在管桩施工时,通过将注浆管固定于管桩内,然后对多个管桩进行接桩处理,可以有效增加注浆管的长度,从而沉桩后的注浆管可以承担起较大的承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管桩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第一管桩内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注浆管固定于管桩内的实例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下一管桩与已沉桩的上一管桩进行接桩处理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管桩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管桩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桩位信息;

步骤s200,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第一管桩内,并将固定有所述第一节注浆管的第一管桩移至预设桩位;

步骤s300,对固定有所述第一节注浆管的第一管桩进行沉桩,直至所述第一管桩沉桩至预设深度;

步骤s400,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下一节注浆管固定于下一管桩内,并将固定有所述下一节注浆管的下一管桩移至所述第一管桩的沉桩桩位;

步骤s500,将所述下一管桩与已沉桩的上一管桩进行接桩处理,得到接桩后管桩;

步骤s600,对所述接桩后管桩进行沉桩,直至所述接桩后管桩沉桩至预设深度,并返回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下一节注浆管固定于下一管桩内的步骤,直至所有桩位都沉桩完毕。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桩施工方法,在管桩施工时,通过将注浆管固定于管桩内,然后对多个管桩进行接桩处理,可以有效增加注浆管的长度,从而沉桩后的注浆管可以承担起较大的承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桩位信息可以通过测量桩位预先得到,所述桩位信息包括沉桩位置信息以及沉桩深度信息。具体地,根据桩位图和轴线控制点确定桩位,逐个定出桩位,打设钢筋标桩,并用白灰在标桩附近地面上画上一个圆心与标桩重合、直径与管桩相等的圆圈,以方便插桩对中,保持桩位正确。凡测放桩位区域,应设保护标志绳栏,不允许非施工人员及车辆随意进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第一管桩内,包括:

步骤s210,将所述第一管桩放置于地面支架,将所述第一节注浆管放置于所述第一管桩的桩腔内;

步骤s220,通过所述注浆管固定装置将所述第一节注浆管固定于所述桩腔内;

步骤s230,将所述第一节注浆管与所述注浆管固定装置的出浆管进行连通连接;

步骤s240,将所述注浆管固定装置的上端板与所述第一管桩的桩帽进行焊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为使用注浆管固定装置将注浆管固定于管桩内的实例图,首先将第一管桩平放在地面支架上,将第一节注浆管放置进第一管桩的桩腔内,通过注浆管固定装置固定在桩腔内,准备安装桩尖,将注浆管和出浆管进行丝扣连接,将桩尖上端板对准管桩桩帽,对两者之间的焊接部位,进行清杂、除锈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焊接,使桩尖和桩头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进行沉桩时,沉桩方法包括锤击法、振动法及静力压桩法。

具体地,以锤击法沉桩为例,第一管桩沉桩时,应用导板夹具,或桩箍将桩嵌固在桩架两导柱中,桩位置及垂直度经校正后,始可将锤连同桩帽压在桩顶,开始沉桩。桩锤、桩帽与桩身中心线要一致,桩顶不平,应用厚纸板垫平。开始沉桩应起锤轻压并轻击数锤,观察桩身、桩架、桩锤等垂直一致,始可转入正常。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将所述下一管桩与已沉桩的上一管桩进行接桩处理,包括:

步骤s510,将所述下一管桩吊起至与所述上一管桩为同一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步骤s520,将所述下一管桩中的注浆管与所述上一管桩中的注浆管进行连通连接;

步骤s530,将所述下一管桩与所述上一管桩进行桩帽对准连接,并进行接桩校核;

步骤s540,在接桩校核通过后,得到接桩后管桩。

其中,所述接桩校核包括接桩垂直度校核以及接桩顺直度校核。具体地,以未沉桩的第二管桩为下一管桩,以已沉桩的第一管桩为上一管桩为例,首先将第二管桩放置好,将第二节注浆管安装就位。运用吊机将第二管桩就位,将第二节注浆管合第一节注浆管进行连接,调整好桩端的注浆管固定装置后,将第二管桩的桩帽和第一管桩的桩帽对准,校核桩的垂直度和接桩顺直度,校核通过后,开始沉桩作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所有桩位都沉桩完毕之后,管桩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s700,使用配置好的浆液对各桩位进行注浆处理。

具体地,当管桩沉桩完成后2~3天进行注浆施工。注浆浆液配比和每套管桩的水泥用量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配置。一般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和自来水配置而成,浆液水灰比控制范围在0.5~0.55,每根桩的水泥用量控制在0.3~0.6吨。浆液配置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拌制每桶浆液应先加水至水量标志线,然后再按要求投入水泥,水泥投入应均匀,搅拌时间应充足,即每孔用水泥浆应提前配置好,而且在注入前应不停搅拌,以防止浆液分层离析。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配置好的浆液对各桩位进行注浆处理,包括:使用注浆泵将所述配置好的浆液注入各桩位对应的注浆管内。

具体地,浆液配置好并且注浆管分别与注浆泵连接好后,进行注浆作业。注浆压力控制在1.8~3.2mpa范围内,注浆流量为10~14l/min。停止注浆的标准是:注浆压力达到和每套桩的注浆水泥用量达到设计值。注浆结束后将注浆管封闭。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桩施工方法,可以适用重要厂房和设备的桩承重地基基础形式,由于桩基所在土基的土层土质较差,容易产生负摩阻力或桩基存在后期沉降可能,当设计采用管桩的工后注浆来提高桩端承载力或抵抗负摩阻力时,可以解决软弱土基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工后沉降的预防,提高桩端承载力,以及克服负摩阻力对管桩后期沉降的影响。该施工方法克服了桩侧负摩阻力对管桩的影响,并提高了管桩的桩端承载力,进而保证了管桩的施工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