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式景观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6877发布日期:2019-12-06 17:58阅读:9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阶梯式景观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生态工程及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式景观湖。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沉水植物种植技术都采用自下而上,采用逐步蓄水由水位最低处一层层往上种植沉水植物的方式,如整体水域满种沉水植物需要整体水域全域蓄满水,该方式需水量大,特别是面对大型水体时要求短期内大量补水,以确保栽植的沉水植物存活率,但实际操作中基于补水条件的千差万别很难有充足的水源迅速补给所需水量,而且传统的种植方式中,工人的种植活动会不断的搅起水中底泥,并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由于水中污染物具有扩散性,其种植方式对面积大的水域会造成长时间的水体浑浊,水体得不到静止并沉淀,影响整个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强阳性沉水植物伤害严重,甚至大量死亡,使得整个工程花费人力物力反而还事倍功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阶梯式景观湖,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并提高沉水景观植物的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阶梯式景观湖,景观湖的湖底从湖心到湖边呈整体的逐渐升高趋势,并在湖底从湖心到湖边间隔的若干阶等高线处设置有相应的底围坝,所述每圈底围坝环绕景观湖一周,所有底围坝共同将景观湖分割为若干环绕湖区,每个环绕湖区的湖底均栽种有沉水景观植物。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阶梯式景观湖,所述每圈底围坝设置有若干径向的分隔墙,分隔墙将环绕湖区又分割为若干独立的围坝区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阶梯式景观湖,所述每圈底围坝均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能将本底围坝拦截湖区的尾水排泄彻底的泄水口,所述泄水口均设置有可自由开启和闭合的可调式闸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阶梯式景观湖,两相邻的低处底围坝的顶面高度低于高处底围坝的顶部高度,且高于高处底围坝的底部高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阶梯式景观湖,景观湖的低区环绕湖区栽种喜光程度较低的沉水景观植物,高区环绕湖区栽种喜光程度较高的沉水景观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景观湖设置了阶梯式的底围坝,将湖底分割为若干环绕湖区,并结合径向的分隔墙,又将每个环绕湖区分割为若干围坝区块。这样在进行景观湖的整体建设过程中,可以进行分段土建,分次种植,分次注水,使得施工的进度更加紧凑,有效提高了施工进度。而且可以对沉水植物在较浅的初期养护水位下进行前期养护,避免了一次充满湖水后,因透明度等原因而使得植物难以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并造成大范围的死亡,后续补种工作繁重并困难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景观湖断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景观湖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所示,阶梯式景观湖,景观湖1的湖底从湖心到湖边呈整体的逐渐升高趋势,并在湖底从湖心到湖边间隔的若干阶等高线处设置有相应的底围坝2,所述每圈底围坝2环绕景观湖1一周,所有底围坝2共同将景观湖1分割为若干环绕湖区11,每个环绕湖区11的湖底均栽种有沉水景观植物3。

所述每圈底围坝2设置有若干径向的分隔墙4,分隔墙4将环绕湖区11又分割为若干独立的围坝区块111。

所述每圈底围坝2均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能将本底围坝2拦截湖区的尾水排泄彻底的泄水口21,所述泄水口21均设置有可自由开启和闭合的可调式闸门(图中未示出)。在每段分隔墙4上也可设置可开启和闭合的闸口(图中未示出),都可以以方便景观湖1后期清洗的时候有利于污水、泥水向湖中心排泥,并从湖中心抽走。

两相邻的低处底围坝2的顶面高度低于高处底围坝2的顶部高度,且高于高处底围坝2的底部高度。这样使得每个环绕湖区内的沉水植物在初期养护期内可以保证最浅的位置也能有足够水深保证其正常的生长。

景观湖1的低区环绕湖区11栽种喜光程度较低的沉水景观植物,高区环绕湖区11栽种喜光程度较高的沉水景观植物。这样可以在景观湖1最终注满水后,能有效保证各层级的植物得到相应的生长光线条件。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公开了上述阶梯式景观湖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挖掘或者结合自然地形以形成坡底式的景观湖1雏形;

s2:环绕景观湖1的湖底选定若干间隔的湖底等高线夯实成环绕景观湖的底围坝2的基础;

s3:在夯实的底围坝2基础上夯筑、砌筑或者浇筑成型底围坝2,若干底围坝2共同将景观湖1分割成若干环绕湖区11;

s4:在每个环绕湖区11均种植上沉水景观植物3,

s5:往湖内每个环绕湖区11注水,首先确保每个环绕湖区11内的水面达到刚好与本环绕湖区11的低处底围坝2顶面齐平的初期养护水位,即停止继续升高本环绕湖区11的水位,直到所有环绕湖区11的水位都达到初期养护水位,立即停止向湖内注水。

s6:当所有环绕湖区内的沉水景观植物达到养护的成活率标准后,向湖内再次注水直到整体达到标准常水位。

在具体的土建、种植和注水程序上可选择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a:当所述所有的底围坝2建造完毕,并且每个环绕湖区11内均完成沉水景观植物的种植后,从景观湖1的最外层向湖内注水,并且确保水从高处环绕湖区11的底围坝2层层溢流向低处的环绕湖区11。

方案b:当所述所有的底围坝2建造完毕,并且每个环绕湖区11内均完成沉水景观植物3的种植后,从景观湖1的最内层向湖内注水,并且确保水从湖底的最低处逐渐向高处的环绕湖区11渐次注水。

方案c:当每完成一个环绕湖区11的土建施工后,并在进入下一个环绕湖区11的土建施工时,立即开始上一个完成土建的环绕湖区11的植物种植工序,并在完成每一个环绕湖区11的植物种植后,立即向其内注水,直到达到本环绕湖区11的初期养护水位。

在方案b的基础上:在建设每个环绕湖区11时,当完成一个围坝区块111的底围坝2段落和前后的径向分隔墙4的建设后,即可立即对该围坝区块111进行植物种植,并同时进行下一个围坝区块111的土建施工,并且完成一个围坝区块111的植物种植,就立即注水到初期养护水位,直到本环绕湖区11的所有围坝区块111完成注水。

本实用新型将在景观湖1的湖底地形中沿等高线增加阶梯式的底围坝2,每条底围坝2设计成闭合形式,将水域底部地形处理成阶梯状,每块环绕湖区11均可以独立蓄水,底围坝2宽度以挡住所处部位蓄水的侧推力为标准,高度以所处位置种植的沉水植物所需最佳水深为标准,采用该设计后的景观湖1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溢流式逐步蓄水并种植,也可以根据需要先蓄水底部区域然后自下而上种植沉水植物或者根据所需选取适合的环绕湖区11或者围坝区块111先后种植,所需人力灵活可变,不像传统沉水植物种植时为了配合湖水一次蓄积到常规水位而大规模使用人工集中施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由于底围坝2的存在,每块环绕湖区11甚至围坝区块111都可以成为独立水域,施工部位搅动的悬浮物不会影响其余区域的水质,且该种植技术可以不用对水域进行全部蓄水,对补水较弱的地区具有非常好的适配性,且底围坝2高度可控,初期种植的沉水植物易管理且受光率高,可以迅速提高存活率,各地块植物检查和补种也非常方便,不用潜水或者抛种(沉水植物根部包裹泥土球,抛入水下种植方式,该方法中土球易散开,植物易漂浮起来,存活率低),后期雨季到来时可以依靠自然降雨逐步补充整体水域水量,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效果。最终留于水下的底围坝2可以起到分割不同沉水物种的作用,防止优势种迅速扩张而侵略长势较缓物种。底围坝2本身也具有水下景观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阶梯式景观湖,搅动水体面积小,不影响非操作区域。水位浅,种植方便,维护方便。前期水位浅,底部区域也可受到良好的光照条件,利于整体受光,提高初期整体存活率。分割物在后期仍然可以起到控制物种生长范围的作用。生物修复,无污染,无二次残留。节水,节约资源,可充分利用气象资源和水资源,在补水困难的干旱时间或水体下渗迅速的特殊情况下,也可避免水体水位不断下降所造成的的浅水区沉水植物裸露而枯死,对水资源调度也有良好的适配性。

对原生地形破坏小,充分保护水下原生态系统。特别适用于丘陵梯田区改制的水库,节省人力物力,避免大开大挖,避免产生大量土石方。蓄水方式可变,可从湖底慢慢蓄水,也可从上到下逐步蓄水,灵活性强。

补水通过层层“梯田”消能和沉降,水质优于传统无“田埂”蓄水方式。整体可营造水下梯田景观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