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5934发布日期:2020-02-21 20:37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预应力管桩具有成批生产,质量稳定可靠,桩身混凝土强度高,单桩承载力高,单位承载力价格便宜;对不同地质条件和不同沉桩工艺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已在我国沿海地区普遍推广应用,在许多地区正取代各种传统桩型,而成为主导桩型,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欢迎,但由于在预应力管桩沉桩时,使桩四周土体受到扰动,相当于桩体积的土体向四周排挤,桩尖和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不排水剪切,以及很大的水平挤压。

桩周土体接近于“非圧缩性”,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形成具有很高孔隙水压力的扰动重塑区,降低了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促使桩周临近土体因不排水剪切而破坏,使与桩等体积的土体在沉桩过程中,向桩周发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从而可造成已完管桩的侧向位移和隆起,造成管桩偏位和承载力降低;造成临近地下管线和构筑物产生较大位移和上浮,甚至造成断裂和破坏。

为了防止和减少挤土效应的不利影响,常用的预防措施之一为在管线、构筑物附近以及单体与单体之间设置释放孔,将超孔隙水通过释放孔排出地表,从而降低地下土体压力。释放孔的常规做法主要有干成法(旋挖钻成直径50cm孔,内置竹笼)、湿成法(旋转钻成孔,泥浆护壁,内置竹笼或填砂)和常规砂桩(挤孔灌砂),但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很多工程都是修建在淤泥质地基上,甚至是填海造田形成的地基上,土质软,有的程流塑状态,这些就使常规的释放孔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干成孔,成孔孔径过大,造成临近桩或管线在土压下向释放孔倾斜,并在短时间内(3-7d)释放孔将闭合,造成释放孔失效,超孔隙水压力得不到释放;湿成法,由于孔内有泥浆和孔周的泥皮,造成填入的砂含泥量过高,且泥皮阻水渗透,造成释放孔的透水效果不良,影响超孔隙水压力的释放;常规砂桩,在成孔时先挤土,加重了挤土效应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证管桩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释放孔不失效,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速度的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包括:

使用钢板焊接箱体和钢制斜坡;

在箱体上设置有型钢立柱,在立柱的顶部设置有主梁和主梁上的电动葫芦吊环;

在箱体上设置有钢制爬梯和平台,以及平台支腿;

在箱体内设置有吸砂泵;

将输送管道与吸砂泵的出水口进行连接,并使用电动葫芦将吸砂泵悬吊到箱体内;

箱体设置有入水口。

所述箱体顶部焊接型钢拉杆。

一种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灌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使用装载机将中粗砂由钢制斜坡侧装入箱体内;

将水由入水口泵入箱体内;

长螺旋钻机就位到已定位的释放孔桩位,开动钻机,钻进成孔;

在提钻的同时,通过调整电动葫芦,将吸砂泵沉入水中,并在开动吸砂泵的同时继续下沉,将中粗砂和水的混合体,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至长螺旋钻机;通过钻杆填充至释放孔中,随着长螺旋钻杆的提升,将释放孔填满。

长螺旋钻杆提升的速度应与砂桩成桩速度相一致。

钻头距地表0.5米时停止提钻,继续向钻孔内注砂直至有大量砂和水一起流出,即认为释放孔已填满,停止向钻孔内注砂。

所述箱体内水面高出中粗砂顶面不少于30cm。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速度,通过与长螺旋钻机配合,能够保证超孔隙水在管桩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的释放通道长期有效;能够保证在其附近的桩不因为释放孔而发生偏移;能够在群桩间和单体间设置释放孔,起到释放孔和消挤孔的双重作用;单体内设置的释放孔最终可成为砂桩,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与长螺旋钻机配合具有移动灵活,成孔速度快,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长螺旋钻机定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长螺旋钻机钻进成孔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长螺旋钻机完成释放孔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图中:

1、箱体(1.5cm后钢板焊接而成);

2、钢制斜坡(1.0cm钢板与箱体1底板成300角焊接);

3、吸砂泵(扬程不小于25米,出口直径120mm);

4、电动葫芦(起吊重量不少于2吨);

5、输送管道(内径120mm泵送胶管)

6、主梁(工字钢);

7、钢制爬梯;

8、平台;

9、护栏;

10、平台支腿;

11、型钢立柱(与箱体1焊接);

12、拉杆;

13、入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1-6可知,一种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包括:

使用钢板焊接箱体1和钢制斜坡2;

在箱体1上设置有型钢立柱11,在立柱的顶部设置有主梁6和主梁上的电动葫芦吊环;

在箱体1上设置有钢制爬梯7和平台8,以及平台支腿10;

在箱体1内设置有吸砂泵3;

将输送管道5与吸砂泵3的出水口进行连接,并使用电动葫芦4将吸砂泵3悬吊到箱体1内;

箱体1设置有入水口13。

所述箱体1顶部焊接型钢拉杆。

一种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装置的灌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使用装载机将中粗砂由钢制斜坡2侧装入箱体1内;

将水由入水口13泵入箱体1内;

长螺旋钻机就位到已定位的释放孔桩位,开动钻机,钻进成孔;

在提钻的同时,通过调整电动葫芦,将吸砂泵3沉入水中,并在开动吸砂泵3的同时继续下沉,将中粗砂和水的混合体,通过输送管道5输送至长螺旋钻机;通过钻杆填充至释放孔中,随着长螺旋钻杆的提升,将释放孔填满。

长螺旋钻杆提升的速度应与砂桩成桩速度相一致。

钻头距地表0.5米时停止提钻,继续向钻孔内注砂直至有大量砂和水一起流出,即认为释放孔已填满,停止向钻孔内注砂。

所述箱体1内水面高出中粗砂顶面不少于30cm。

箱体1顶部焊接型钢拉杆12用于保证填料后,箱体不因为侧压力而变形。

本实用新型淤泥地质释放孔灌砂方法,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速度,通过与长螺旋钻机配合,能够保证超孔隙水在管桩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的释放通道长期有效;能够保证在其附近的桩不因为释放孔而发生偏移;能够在群桩间和单体间设置释放孔,起到释放孔和消挤孔的双重作用;单体内设置的释放孔最终可成为砂桩,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与长螺旋钻机配合具有移动灵活,成孔速度快,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