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52655发布日期:2020-07-21 12:20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v型槽,尤其是指一种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



背景技术:

废弃采矿场等暴露高陡岩石边坡的生态治理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问题,如果不及时修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采用挂网喷混结构种植绿化来修复裸露岩石边坡的方式存在造价高和植株存活率较低的问题,因此v型槽结构种植绿化的方式由于存在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且植株存活率较高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坡度比较大的边坡面进行v型槽施工时,由于v型槽的混凝土挡板的上下侧高度差较大,会使混凝土在浇筑振捣时因重力作用向山体侧滑移,从而导致v型槽底部与山体连接处混凝土堆积,而上侧挡板混凝土厚度不足的情况,影响了混凝土挡板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由于v型槽的混凝土挡板的上下侧高度差较大,会使混凝土在浇筑振捣时因重力作用向山体侧滑移,从而导致v型槽底部与山体连接处混凝土堆积,而上侧挡板混凝土厚度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内置预制块、施工方便和效率高的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通过在混凝土挡板内合理排布混凝土预制块,并且自下而上分区和分片地浇筑混凝土挡板,将较大面积的浇筑面积划分为多个片区浇筑,同时预制块起到阻挡混凝土因自重造成的向下流动堆积的作用,使得整个浇筑面积混凝土挡板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包括倾斜向上浇筑于岩石边坡上的混凝土挡板,形成v型槽;所述混凝土挡板包括沿水平方向分布且倾斜向上插入岩石边坡上的若干主钢筋,沿主钢筋长度方向分布且绑扎于主钢筋上的若干从钢筋,将混凝土挡板的内部体积分隔为多个浇筑空间且设于主钢筋上的混凝土预制块,以及用于将混凝土预制块、主钢筋和从钢筋浇筑连接在一起的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在将一层混凝土预制块设于主钢筋上后,将混凝土预制块、主钢筋和从钢筋浇筑一起,再将下一层混凝土预制块设于主钢筋上后,再将混凝土预制块、主钢筋和从钢筋浇筑一起,并不断依次循环施工,混凝土预制块和浇筑交替进行施工。

所述岩石边坡的水平方向上开有槽孔,所述主钢筋插入槽孔内,且通过混凝土把主钢筋浇筑在槽孔内。

所述主钢筋的中部套设有不锈钢套,所述不锈钢套的一端通过混凝土被浇筑在槽孔内,不锈钢套的另一端外伸出槽孔。

所述混凝土挡板的底部开有与v型槽连通的排水孔。

所述排水孔上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于v型槽内。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无纺布和若干碎石,所述无纺布包裹于碎石上。

所述混凝土挡板与岩石边坡的夹角为30至60度。

所述槽孔的直径和深度分别为50mm和800mm。

两个相邻主钢筋之间的距离为300mm,两个相邻从钢筋的距离为200mm。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挡板内加入混凝土预制块将整个挡板的浇筑面积划分为多个片区浇筑,并且通过逐层多次浇筑混凝土预制块、主钢筋和从钢筋浇筑一起,使得混凝土预制块起到阻挡混凝土因自重造成的向下流动堆积的作用,使得整个浇筑面积混凝土挡板均匀,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挡板的质量,解决了现有由于v型槽的混凝土挡板的上下侧高度差较大,会使混凝土在浇筑振捣时因重力作用向山体侧滑移,从而导致v型槽底部与山体连接处混凝土堆积,而上侧挡板混凝土厚度不足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主钢筋的中部套设有不锈钢套,所述不锈钢套的一端通过混凝土被浇筑在槽孔内,不锈钢套的另一端外伸出槽孔。混凝土挡板底部与岩石边坡的交接处是主钢筋所受弯矩最大位置,也是主钢筋最容易被破坏的位处。通过在主钢筋的中部套设不锈钢套,并把主钢筋与槽孔浇筑在一起,不锈钢套可以保护主钢筋,提高主钢筋的承载力,延长混凝土挡板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的混凝土预制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涉及陡峭岩石边坡v型槽,包括倾斜向上浇筑于岩石边坡10上的混凝土挡板1,形成v型槽11;所述混凝土挡板1包括沿水平方向分布且倾斜向上插入岩石边坡10上的若干主钢筋12,沿主钢筋12长度方向分布且绑扎于主钢筋12上的若干从钢筋13,将混凝土挡板1的内部体积分隔为多个浇筑空间且设于主钢筋12上的混凝土预制块14,以及用于将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连接在一起的混凝土15;在浇筑的过程中,在将一层混凝土预制块14设于主钢筋12上后,将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一起,再将下一层混凝土预制块14设于主钢筋12上后,再将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一起,并不断依次循环施工,混凝土预制块14和浇筑交替进行施工。

在施加工过程中,首先在岩石边坡10水平方向均匀钻出槽孔,槽孔与坡面成a度;然后,将主钢筋12放入槽孔内,灌入水泥砂浆锚固;最后,当锚固砂浆达到锚固强度时绑扎从钢筋13以及模板。在模板内放入混凝土预制块14,具体的,将一层混凝土预制块14设于主钢筋12上后,将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一起,再将下一层混凝土预制块14设于主钢筋12上后,再将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一起,并不断依次循环施工,混凝土预制块14和浇筑交替进行施工,直到混凝土挡板1达到所需高度。

本结构通过在混凝土挡板1内加入混凝土预制块14将整个挡板的浇筑面积划分为多个片区浇筑,并且通过逐层多次浇筑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一起,使得混凝土预制块14起到阻挡混凝土因自重造成的向下流动堆积的作用,使得整个浇筑面积混凝土挡板1均匀,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挡板1的质量,解决了现有由于v型槽11的混凝土挡板1的上下侧高度差较大,会使混凝土在浇筑振捣时因重力作用向山体侧滑移,从而导致v型槽11底部与山体连接处混凝土堆积,而上侧挡板混凝土厚度不足的问题。

另外,由于在混凝土挡板1内加入混凝土预制块14,使得需要浇筑混凝土的体积极大地被减小,提高了施工的方便性,以及施工的速度和效率。

所述岩石边坡10的水平方向上开有槽孔,所述主钢筋12插入槽孔内,且通过混凝土把主钢筋12浇筑在槽孔内。通过在槽孔内浇筑混凝土可以把主钢筋12固定在岩石边坡10上,极大地提高了主钢筋12与岩石边坡10的连接紧固性。

所述主钢筋12的中部套设有不锈钢套2,所述不锈钢套2的一端通过混凝土15被浇筑在槽孔内,不锈钢套2的另一端外伸出槽孔。混凝土挡板1底部与岩石边坡10的交接处是主钢筋12所受弯矩最大位置,也是主钢筋12最容易被破坏的位处。通过在主钢筋12的中部套设不锈钢套2,并把主钢筋12与槽孔浇筑在一起,不锈钢套2可以保护主钢筋12,提高主钢筋12的承载力,延长混凝土挡板1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所述混凝土挡板1的底部开有与v型槽11连通的排水孔16。所述排水孔16设为多个且均匀分布于混凝土挡板1的底部上。

为了防止v型槽11内的土体通过排水孔16流失,所述排水孔16上设有过滤装置3,所述过滤装置3设于v型槽11内。在过滤装置3的过滤作用下,v型槽11内多余的水分通过排水孔16排出,而v型槽11内的土体则被阻挡在内部而无法流走。

所述过滤装置3包括无纺布和若干碎石,所述无纺布包裹于碎石上。在无纺布和若干碎石的过滤作用下,土体中较大颗粒的颗料被阻挡在v型槽11内部而无法随着水分通过排水孔16流走。

所述混凝土挡板1与岩石边坡10的夹角a为30至60度。所述槽孔的直径和深度分别为50mm和800mm。两个相邻主钢筋12之间的距离为300mm,两个相邻从钢筋13的距离为200mm。

在施加工过程中,首先在岩石边坡10水平方向每隔300mm槽孔,槽孔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成60度角,孔径为50mm,孔深800mm;

然后,将直径为16mm的主钢筋12放入槽孔内,主钢筋12插入槽内的长度为600mm以上,主钢筋12外伸出700mm;在外露主钢筋12部分与锚固主钢筋12部分的交界处套上不锈钢套2,不锈钢套2的外径为27mm,其壁厚为2.5mm,其长度为200mm,其材料为304;往槽孔内灌入水泥砂浆锚固;

最后,当锚固砂浆达到锚固强度时绑扎从钢筋13以及模板。从钢筋13的直径为6mm,分布间距200mm。在模板内放入混凝土预制块14,具体的,将一层混凝土预制块14设于主钢筋12上后,将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一起,再将下一层混凝土预制块14设于主钢筋12上后,再将混凝土预制块14、主钢筋12和从钢筋13浇筑一起,并不断依次循环施工,混凝土预制块14和浇筑交替进行施工,直到混凝土挡板1达到所需高度。

在设计混凝土预制块14时考虑到人工搬运的方便性,重量不宜太重,将混凝土预制块14的长度设计为不超过800mm,计算方量约为0.0035m3,其总重量约8.5kg,可实现人工轻松搬运和安装。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