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钢板桩组合围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599发布日期:2020-05-08 14:2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钢板桩组合围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钢板桩组合围护结构。



背景技术:

围堰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一般主要用于水工建筑中,除作为正式建筑物的一部分外,围堰一般在用完后拆除。围堰高度高于施工期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钢板桩围堰是最常用的一种板桩围堰。钢板桩是带有锁口的一种型钢,其截面有u形、z形、w形三种形状,u型钢板桩的应用比较普遍,而带止口的钢板桩称为拉森钢板桩。现有的钢板桩围堰用支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的支护装置其一般只支撑钢板桩围堰的上部分,而无法对中部或是下部进行支撑,导致支撑强度较差,固定效果不好,在长期工作后极易出现钢板桩围堰散乱现象。

目前,公告号为cn20894990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固定效果好的钢板桩围堰用支护装置,包括钢板桩围堰本体,所述钢板桩围堰本体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位于钢板桩围堰本体内侧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支撑管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管,所述支撑管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支撑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撑臂,钢板桩围堰本体靠近固定架的一侧活动安装有位于撑臂外侧的横撑。

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对钢板桩围堰的固定效果和支撑强度,使钢板桩围堰在长期工作后不易出现散乱现象,从而有利于人们使用,但存在以下缺陷:由于钢板桩是由多个钢板桩本体连续互锁而成的呈波浪状的板,钢板桩在施工时易造成钢板桩倾斜,只对钢板桩围堰内侧的顶端、中部和底端设置横撑,容易影响钢板桩之间的咬合效果,导致围堰整体的防水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钢板桩组合围护结构,其能够提高围堰整体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层钢板桩组合围护结构,包括外层钢板桩、与外层钢板桩平行设置的内层钢板桩,所述外层钢板桩与内层钢板桩均由多个钢板桩本体连续互锁而成,所述外层钢板桩的槽口与内层钢板桩的槽底对齐设置;对应的所述外层钢板桩的槽口与内层钢板桩的槽底、外层钢板桩的槽底与内层钢板桩的槽口之间均插装有工型钢;所述外层钢板桩与内层钢板桩之间还填充土体形成加强层;所述外层钢板桩的外侧套设有与外层钢板桩贴合的第一固定框;所述内层钢板桩的内侧设有与内层钢板桩贴合的第二固定框;所述第二固定框内侧壁之间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杆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沿第二固定框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固定框的对应内壁上;所述第二支撑杆沿第二固定框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固定框的对应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形成导向空间,有利于外层钢板桩与内层钢板桩的安装,避免钢板桩安装时产生较大的倾斜。在外层钢板桩的槽口与内层钢板桩的槽底之间安装工型钢,对外层钢板桩与内层钢板桩之间再进行调整,使得外层钢板桩的外壁与第一固定框的内壁抵接,内层钢板桩的内壁与第二固定框的外壁抵接,最后在外层钢板桩与内层钢板桩之间用土填实,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使得相邻钢板桩本体之间的咬合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围护结构的防水效果。在施工结束后,方便拆除进行重复利用。设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有利于提高围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能够对钢板桩本体起到支撑作用。填充土体,能够减弱水头压力,渗漏点水流速度,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对应钢板桩本体的槽口位置设有与钢板桩本体抵接的卡紧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卡紧柱,有利于提高对钢板桩本体的抵接,使得相邻钢板桩本体之间的联锁能力更强,同时也对钢板桩本体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框与第二固定框分别沿外层钢板桩和内层钢板桩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框的相邻的两个边框的转角自上而下开设有l型的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框的相邻的两个边框的转角自上而下开设有l型的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内插装有与其相适配的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插装有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固定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便于安装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使得沿着外层钢板桩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框能够保持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提高不同的第一固定框的同步性,进而使得外层钢板桩能够受到均匀的抵接力,避免上下受力不同引起钢板桩本体发生倾斜。对与内层钢板桩也是相同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架通过第一角铁与第一固定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第二角铁与第二固定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第一固定架安装好后,在第一固定架的相应位置固定好第一角铁,使得第一固定框能够架设于第一角铁上方便对第一固定框进行固定。对于第二固定架也是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设置第一角铁和第二角铁,使得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层钢板桩和内层钢板桩的相邻两个侧壁之间采用角桩连接;所述角桩成直角结构;所述角桩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钢板桩本体相互锁合的锁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角桩,便于衔接钢板桩本体,使得围护结构转角处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连接杆、与连接杆两端部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母、固定于调节螺母背离连接杆端部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二固定框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结构与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相同且与第一支撑杆错开设置;所述连接杆两端的调节螺母内旋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成可调节的结构,使得在围护结构安装好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二固定框的水平方向进行调节,使得第二固定框与钢板桩本体抵接,提高钢板桩本体之间的咬合效果,从而使得围护结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围护结构的防水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固定框的相邻的两个内壁的转角之间分别通过角支撑杆固定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角支撑架,对第二固定框的四角进一步加固,使得围护结构的整体能够更加稳定可靠,提高了围护结构的整体使用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使得相邻钢板桩本体之间的咬合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围护结构的防水效果,在施工结束后,方便拆除进行重复利用,设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有利于提高围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能够对钢板桩本体起到支撑作用,填充土体,能够减弱水头压力,渗漏点水流速度,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2.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成可调节的结构,使得在围护结构安装好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二固定框的水平方向进行调节,使得第二固定框与钢板桩本体抵接,提高钢板桩本体之间的咬合效果,从而使得围护结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围护结构的防水效果更好;

3.开设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便于安装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使得沿着外层钢板桩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框能够保持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提高不同的第一固定框的同步性,进而使得外层钢板桩能够受到均匀的抵接力,避免上下受力不同引起钢板桩本体发生倾斜。对与内层钢板桩也是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角桩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第一角铁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第二角铁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钢板桩本体;11、外层钢板桩;111、角桩;12、内层钢板桩;2、工型钢;3、第一固定框;31、第一固定槽;4、第二固定框;41、第二固定槽;42、卡紧柱;43、第一支撑杆;431、连接杆;432、调节螺母;433、安装板;44、第二支撑杆;45、角支撑杆;5、第一固定架;51、第一角铁;6、第二固定架;61、第二角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层钢板桩组合围护结构,包括外层钢板桩11、与外层钢板桩11平行设置的内层钢板桩12。外层钢板桩11与内层钢板桩12均由多个钢板桩本体1连续互锁而成,外层钢板桩11和内层钢板桩12的相邻两个侧壁之间采用角桩111连接,角桩111成直角结构,角桩1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钢板桩本体1相互锁合的锁扣。钢板桩本体1选用拉森钢板桩,其截面呈u形且两端部成型有锁扣,钢板桩本体1的u形内壁的部分形成钢板桩本体1的槽口,u形的直边部分的另一侧为钢板桩本体1的槽底,能够提高钢板桩本体1的强度,便于安装钢板桩本体1,同时能够避免在安装时发生折弯。本实施例的内外是以钢板桩本体1围成的基坑为参照,背离基坑为外,靠近基坑为内。外层钢板桩11的槽口与内层钢板桩12的槽底对齐设置,外层钢板桩11的槽口与内层钢板桩12的槽底、外层钢板桩11的槽底与内层钢板桩12的槽口之间均插装有工型钢2,外层钢板桩11与内层钢板桩12之间还填充土体形成加强层。

如图3、图4所示,外层钢板桩11的外侧套设有与外层钢板桩11贴合的第一固定框3,第一固定框3沿外层钢板桩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框3的相邻的两个边框的转角自上而下开设有l型的第一固定槽31,第一固定槽31内插装有与其相适配的第一固定架5。第一固定架5通过第一角铁51与第一固定框3固定连接,且第一角铁51的上端面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固定框3的底部,第一角铁51与其上端面垂直的端面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固定架5上。内层钢板桩12的内侧安装有与内层钢板桩12贴合的第二固定框4,第二固定框4沿内层钢板桩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固定框4的相邻的两个边框的转角自上而下开设有l型的第二固定槽41,第二固定槽41内插装有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固定架6。第二固定架6通过第二角铁61与第二固定框4固定连接,且第二角铁61的上端面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二固定框4的底部,第二角铁61与其上端面垂直的端面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二固定架6上。第一固定框3和第二固定框4对应钢板桩本体1的槽口位置焊接有与钢板桩本体1抵接的卡紧柱42,该卡紧柱42的形状与钢板桩本体1的形状相适配,增大与钢板桩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钢板桩本体1安装地更加稳固。

如图5、图6所示,第二固定框4内侧壁之间安装有多个第一支撑杆43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杆44。第一支撑杆43沿第二固定框4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支撑杆43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框4的对应内壁上,第二支撑杆44沿第二固定框4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支撑杆44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框4的对应内壁上。第一支撑杆43包括连接杆431、与连接杆431两端部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母432、固定于调节螺母432背离连接杆431端部的安装板433。安装板433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二固定框4上。第二支撑杆44的结构与第一支撑杆43的结构相同且与第一支撑杆43错开设置,且第二支撑杆44通过螺栓固定于安装有第一支撑杆43的下方的第二固定框4上。连接杆431两端的调节螺母432内旋向相反。第二固定框4的相邻的两个内壁的转角之间分别通过角支撑杆45固定相连。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根据施工场地确定好围护结构所围堰四角的位置,插打好四个第一固定架5,使得第一固定架5位于围堰的四角,再将第一角铁51安装在第一固定架5上。第一固定框3先架在第一角铁51上,再将第一固定框3与第一角铁51接触的面通过螺栓固定住。第二固定框4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固定框3相同。先将多个钢板桩本体1相互锁合形成外层钢板桩11,在依次安装好内层钢板桩12,最后在外层钢板桩11和内层钢板桩12的槽底之间插装工型钢2。安装好后,在第二固定框4内侧壁之间安装有多个第一支撑杆43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杆44。第一支撑杆43沿第二固定框4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支撑杆4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固定框4的对应内壁上,第二支撑杆44沿第二固定框4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支撑杆4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固定框4的对应内壁上。在第二固定框4相邻的两侧壁的转角处焊接好角支撑架。最后通过转动第连接杆431进行微调,使得连接杆431两端的调节螺母432与连接杆431的端部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固定框4与内侧钢板桩抵接,通过此种设置,使得钢板桩整体结构更加稳固,防水效果更好。在整体围护结构安装完好后,再对外层钢板桩11和内层钢板桩12填充土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