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1401发布日期:2020-09-29 09:2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通常采用桩基础,为满足规范抗滑移、抗倾覆要求,常采用降低基顶标高,保证基础埋深的方法。但此种方法增加了土方开挖量,且增加了基顶~首层剪力墙、柱及首层梁板结构钢筋及混凝土用量;同时也增加了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包括在高层建筑塔楼外圈设置的深梁,所述深梁围成一环状,用于将塔楼基底剪力传递至周边地基;所述深梁安装在外桩基上,所述深梁内部设置拉梁组,所述拉梁组用于增强所述深梁的强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深梁外侧设有构造暗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拉梁组包括第一拉梁件、第二拉梁件、第三拉梁件;

其中,所述第一拉梁件包括多个第一横梁、多个第一竖梁、两个第一斜梁,所述多个第一横梁相互平行且与所述深梁左右两侧壁相连接,所述多个第一横梁和所述多个第一竖梁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竖梁相互平行且其下端安装在所述深梁的下侧壁,其上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中安装在最上方的第一横梁上;所述两个第一斜梁竖直对称,其中一个第一斜梁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中安装在最下方的第一横梁上的左端,另一个第一斜梁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中安装在最下方的第一横梁上的右端;

所述第二拉梁件包括多个第二横梁、多个第二竖梁;所述多个第二横梁相互平行且其一端与所述深梁的左侧壁,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二竖梁中的最左侧的一个第二竖梁上,所述多个第二竖梁相互平行且其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中的处于最上方的一个第一横梁上,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三拉梁件的第三横梁上;

所述第三拉梁件包括多个第三横梁、多个第三竖梁、两个第三斜梁,所述多个第三横梁相互平行且与所述深梁左右两侧壁相连接,所述多个第三横梁和所述多个第三竖梁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多个第三竖梁相互平行且其下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三横梁中处于最下方的一个第三横梁上,其上端安装在所述深梁的上;所述两个第三斜梁竖直对称,其中一个第三斜梁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三横梁中安装在最上方的第三横梁上的左端,另一个第三斜梁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三横梁中安装在最上方的第三横梁上的右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横梁设置为2~5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为2~4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横梁设置为2~5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竖梁设置为2~5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竖梁设置为3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构造暗梁设置为两组,分别安装在所述深梁的上端和下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深梁高度不低于2000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质上是一种建筑结构领域无地下室高层建筑基础形式。适用于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时的高层建筑,为满足规范抗滑移、抗倾覆及埋深要求,采用建筑外轮廓设置深梁的基础结构。

采用深梁+桩基础的基础形式,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且能保证结构基础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的剖面图。

图中:1-深梁、2-外桩基、3-构造暗梁、4-第一横梁、5-第一竖梁、6-第一斜梁、7-第二横梁、8-第二竖梁、9-第三斜梁、10-第三横梁、11-第三竖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在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是一种土质地基上无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深梁基础结构,包括在高层建筑塔楼外圈设置的深梁1,所述深梁1围成一环状,用于将塔楼基底剪力传递至周边地基;所述深梁1安装在外桩基2上,所述深梁1内部设置拉梁组,所述拉梁组用于增强所述深梁的强度。

进一步,所述深梁1外侧设有构造暗梁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塔楼外圈深梁+桩基础的基础形式,包括塔楼范围内普通基础拉梁+桩基础,以及外圈深梁+桩基础。深梁1类似设置地下室时的侧壁,其可将塔楼基底剪力传递至周边地基。

利用目前各成熟结构有限元软件计算出高层建筑结构大震下基底剪力,根据基底剪力与深梁所受被动土压力平衡原理,利用边坡规范公式反算深梁高度h。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具体拉梁组的结构组成,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所述拉梁组包括第一拉梁件、第二拉梁件、第三拉梁件;

其中,所述第一拉梁件包括多个第一横梁4、多个第一竖梁5、两个第一斜梁6,所述多个第一横梁4相互平行且与所述深梁1左右两侧壁相连接,所述多个第一横梁4和所述多个第一竖梁5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竖梁5相互平行且其下端安装在所述深梁1的下侧壁,其上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4中安装在最上方的第一横梁上;所述两个第一斜梁6竖直对称,其中一个第一斜梁6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1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4中安装在最下方的第一横梁4上的左端,另一个第一斜梁6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1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4中安装在最下方的第一横梁4上的右端;

所述第二拉梁件包括多个第二横梁7、多个第二竖梁8;所述多个第二横梁7相互平行且其一端与所述深梁1的左侧壁,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二竖梁8中的最左侧的一个第二竖梁8上,所述多个第二竖梁8相互平行且其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横梁4中的处于最上方的一个第一横梁4上,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三拉梁件的第三横梁10上;

所述第三拉梁件包括多个第三横梁10、多个第三竖梁11、两个第三斜梁9,所述多个第三横梁10相互平行且与所述深梁1左右两侧壁相连接,所述多个第三横梁10和所述多个第三竖梁11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多个第三竖梁11相互平行且其下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三横梁10中处于最下方的一个第三横梁10上,其上端安装在所述深梁1上;所述两个第三斜梁11竖直对称,其中一个第三斜梁11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1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三横梁10中安装在最上方的第三横梁10上的左端,另一个第三斜梁9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深梁1的侧壁,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三横梁10中安装在最上方的第三横梁10上的右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4设置为3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横梁7设置为2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横梁10设置为3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梁5设置为3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竖梁6设置为3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构造暗梁3设置为两组,分别安装在所述深梁1的上端和下端。

图1和图2中所标注的是各个组件的安装尺寸,单位mm。可按照下面所述方法进行施工:

施工塔楼内部桩基基坑。

沿塔楼周边开挖深梁施工操作面,可采用放坡方式,放坡高度根据深梁设计高度h确定。

支模施工塔楼外围深梁+桩基。

深梁与桩基可现浇,也可采用先浇筑桩基混凝土,深梁后植筋的方式(类似于桩板挡墙中的挡板)。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