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装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18669发布日期:2020-05-29 13:51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生态装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重力挡土墙依靠墙身自重承受土压力作用,通常采用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传统的重力挡土墙施工涉及到立模板、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拆模板等工序,施工周期长、占用人力多、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建成的重力挡土墙难以实现绿化作用,而有部分在挡土墙上开孔实现绿化功能,这会导致挡土墙结构强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浇式重力挡土墙难以实现绿化作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包括:墙体,由多个预制件拼接而成,所述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形的第一预制块,每个所述预制件均包括第一表面,在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的第一表面开设用于容纳植物的绿化槽,全部所述预制件的第一表面连接成所述墙体的外表面;基础,设置在所述墙体的下方,与所述墙体固定连接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基础用于与地基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座和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凸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面,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面均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凸块的第一侧面相邻,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所述第一凸块具有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形成l型拐角;每个所述第一预制块的所述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另一个第一预制块的l型凹槽内以拼接形成所述墙体的至少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凸块的宽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凸块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的2倍。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件还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二预制块,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之和;每个所述第二预制块用于放置在一个所述第一预制块的l型凹槽和另一个所述第一预制块的第一凸块的顶面,以形成所述墙体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由多个基础件拼接形成,所述基础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基础块,所述第一基础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底座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底座和所述第二凸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高凸榫,所述基础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表面,所述高凸榫用于插入所述地基;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面且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面均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墙体和所述基础相对位移,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于所述第二凸块的侧面相邻,所述第二凸块的侧面于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包括:多个上基础件和下基础,所述多个上基础件用于拼接形成上基础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上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墙体和所述上基础相对位移的第三限位结构,所述上基础底面具有第四限位结构;所述下基础用于承载所述上基础,所述下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四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上基础和所述下基础相对位移的第五限位结构,所述下基础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表面,所述下基础底面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墙体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基础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二基础块,所述第二基础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三底座和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三凸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三凸块的底面连为一体形成所述上基础的底面,所述第三底座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三凸块的顶面且所述第三底座的顶面和所述第三凸块的顶面均设置有所述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底座的顶面与所述第三凸块的侧面相邻,所述第三凸块的侧面与所述第三底座的顶面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第一预制块的l型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绿化槽为部分所述第一表面沿倾斜靠近所述墙体底面的方向向内凹陷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绿化槽具有靠近所述墙体底面的承载壁,所述承载壁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为30~70度。

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作多个预制件,至少部分预制件为纵截面呈l形的第一预制块,使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具有所述绿化槽;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在所述地基上建造用于承载所述墙体的基础;将所述多个预制件搭建在所述基础上以形成墙体,并使所述绿化槽的开口位于所述墙体的第一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装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在工厂生产的预制件具有精度高、施工质量稳定的特点,利用在工厂预先生产的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并且该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形的第一预制块,由这种预制件拼接形成的墙体具有结构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很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生产预制件的过程中,可以在预制件上预先开设绿化槽,从而在拼接形成的墙体上可以种植绿植,实现挡土墙的绿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绿化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一基础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一基础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三基础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三基础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二基础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二基础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下基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下基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四基础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第四基础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100-生态装配挡土墙;110-墙体;111-绿化槽;1111-承载壁;120-第一预制块;121-第一凸块;1211-第一侧面;1212-第二侧面;122-第一底座;123-第二限位结构;124-第一限位结构;130-第二预制块;140-基础;150-第一基础块;151-第二凸块;152-第二底座;153-高凸榫;154-第三限位结构;160-第三基础块;170-地基;180-上基础;181-第二基础块;1811-第三凸块;1812-第三底座;182-第四限位结构;190-下基础;191-第五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面和底面以该生态装配挡土墙成型之后的位置进行参照。顶面和底面只是用来说明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必要的情况下,顶面和底面可以不完全位于竖直方向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也可以为斜上方或斜下方等相对的两个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态装配挡土墙100,重力挡土墙一般包括墙身和基础140,墙身设置在基础140的上方并与基础140固定连接,基础140与地面固定,墙身贴合于边坡以承担阻挡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石塌落的作用,也因此被称为重力挡土墙。

如图1,该生态装配挡土墙100包括基础140和承载于该基础140之上的墙体110。

如图2所示,墙体110由多个预制件拼接形成,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形的第一预制块12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制块120的纵截面是指在工作状态下平行于竖直方向的截面,第一预制块120整体上也可以呈基本的长方体形状。每个预制件均包括第一表面,在至少部分预制件的第一表面开设用于容纳植物的绿化槽111,全部预制件的第一表面连接成墙体110的外表面。在挡土墙建成之后,第一表面即为该生态装配挡土墙100背离边坡的面,在第一表面上开设绿化槽111种植绿植,不影响该生态装配挡土墙100稳固边坡的功能,还可以实现绿化功能。并且由于预制件在工厂中生产完成,其加工精度较高,并且预制件包括纵截面成l形的第一预制块120,其拼接形成的墙体110结构强度较高并且抗剪强度也较高,适应用于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并且在工厂中生产完成的预制件,在预制件上开设绿化槽111难度较低。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浇的挡土墙难以实现绿化功能的问题。

如图3所示,由于绿化槽111内需要承载一部分供绿植成长的土壤,为了防止土壤从绿化槽111中被雨水冲刷流失,绿化槽111为部分第一表面沿倾斜靠近墙体110底面的方向向内凹陷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墙体110底面在工作状态下为竖直方向上的下端面,沿倾斜靠近墙体110底面的方向即以倾斜的角度接近墙体110下端的方向。由于混凝土制成的预制件表面较为粗糙,因此土壤在绿化槽111内难以在雨水的作用下冲刷流失。

如图4所示,由于根据不同的情况,该生态装配挡土墙100需要贴合边坡建造,这就导致该生态装配挡土墙100的墙体110需要一定角度的倾斜,而倾斜之后的绿化槽111依然需要具有容纳土壤并且阻止土壤在雨水的作用下冲刷流失的作用,因此绿化槽111具有靠近墙体110底面的承载壁1111(参见图5),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参见图5中的α角)为30~90度。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节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参见图4中的β角),一般来说,墙体110倾斜的角度越大,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越小,以实现稳定绿化槽111内土壤的作用。

如图5所示,具体来说,在墙体110倾斜的角度为10度时,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可以设置为60度。在保证预制件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不同的植物的土壤量的需求,绿化槽111的深度可以设置为预制件厚度的0.1到0.5倍,具体来说,在预制件厚度为1m的情况下,绿化槽111的深度可以为0.3m。在保证预制件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不同的植物生长空间的需求,绿化槽111的高度可以设置为预制件高度的0.1到0.5倍,具体来说,在预制件高度为1m的情况下,绿化槽111的高度可以为0.3m。

如图2所示,为了适应于不用的绿植,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可以为矩形,可以为梯形也可以为三角形。在绿化槽111内的绿植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时,可以将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设置为三角形,以方便绿植攀附;在绿化槽111内的绿植不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而是需要伸出第一表面时,可以将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设置为矩形;在绿化槽111内的绿植部分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部分不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而需要伸出第一表面时,可以将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设置为梯形。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的形状。

如图3所示,为了使拼接形成的墙体110的结构强度和抗剪强度均达到预期强度,第一预制块12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座122和第一凸块121,第一底座122与第一凸块121相邻设置,第一底座122的底面与第一凸块121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24,第一底座122的顶面低于第一凸块121的顶面,第一底座122的顶面和第一凸块121的顶面均具有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24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123,第一底座122的顶面与第一凸块121的第一侧面1211相邻,第一侧面1211与第一底座122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第一凸块121具有与第一侧面1211相对的第二侧面1212,第二侧面1212与第一凸块121的底面形成l型拐角;每个第一预制块120的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20的l型凹槽内以拼接形成墙体110的至少部分。

在墙体110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基础140上搭建一层第一预制块120,之后再层层搭建第一预制块120以形成墙体110。由于第一预制块120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墙体11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一预制块120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一预制块120上开设吊装槽等。具体的,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在上基础180的相邻两个第二凸块151之间,并且第一预制块120的底面和上基础180的第二底座152顶面贴合,也就是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的l型拐角和上基础180的l型凹槽拼接在一起;在此之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在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的l形拐角拼接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的l型凹槽,也就是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放置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上相邻的第一凸块121之间,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的底面和下层第一预制块120的第一底座122的顶面以及另一个下层第一预制块120的第一凸块121的顶面贴合;利用上述形式拼接形成的墙体110,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20的顶面均形成锯齿状,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20均和底层交错连接,使整个墙体110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墙体110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墙体110的抗边坡滑坡的能力,需要使第一预制块120在保持紧密贴合以形成墙体110的状态下,相邻的第一预制块120之间不具有较大的间隙,因此这里采用的第一预制上的第一凸块121的长度和第一底座122的长度相同,第一凸块121的宽度和第一底座122的宽度相同,第一凸块121的高度为第一底座122的高度的两倍。

如图2所示,在墙体110层层搭建的过程中,墙体110的顶面始终保持锯齿状,为了使墙体110的顶面为平面,需要在墙体110的顶部搭建第二预制块130。由于第二预制块130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墙体11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二预制块130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二预制块130上开设吊装槽等。第二预制块130的纵截面呈矩形(参见图7),第二预制块130的高度和第一底座122的高度相同,第二预制块130的长度为第一底座122和第一凸块121的长度之和;每个第二预制块130用于放置在一个第一预制块120的l型凹槽和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20的第一凸块121的顶面,以形成墙体110的顶部。具体的,第二预制块130的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24(参见图8),在第二预制块130和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形成墙体110的状态下,第二预制块130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一预制块120顶面的第二限位结构123配合以限制第二预制块130和第一预制块120的相对位移。

如图3所示,具体来说,为了使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易于配合,第一限位结构124可以设置为卯槽,与之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3可以设置为榫键(参见图6),通过榫卯结构的配合,可以使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之间牢固连接;并且为了有效提高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配合的牢固性,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之间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

如图3所示,为了方便第二限位结构123插入至第一限位结构124内,第一限位结构124设置为开口型,与之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3沿着远离预制件底面的方向逐步收缩。具体来说,第一限位结构124可以设置为梯台型,并且该梯台的下底面为第一限位结构124的开口;与之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3也可以设置为梯台型,并且该梯台的上底面为第二限位结构123的端面。为了确保在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配合的状态下相邻的预制件之间不易发生相对滑动,第一限位结构124的侧壁的坡度设置为1:1~2,具体来说,可以为1:2;相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3的侧壁的坡度也可以设置为1:2。由于装配公差的存在,为了防止榫键的端面在和卯槽的底面贴合的状态下相邻的两个预制件的顶面和底面之间具有间隙,在生产的时候,榫键的高度可以小于卯槽的深度0.5~3cm,具体来说,榫键的高度可以小于卯槽的深度1cm。而为了在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在配合的状态下墙体110具有较强的抗剪强度,需要榫键具有较高的高度和较大的截面积,并且卯槽的侧壁需要有足够强度的支撑,因此,榫键的高度可以为0.03到0.08m,具体来说,榫键的高度可以为0.05m。榫键的宽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宽度的0.2到0.4倍,具体来说,榫键的宽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宽度的0.3倍。榫键的长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长度的0.25到0.4倍,具体来说,榫键的长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长度的0.33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预制块120的宽度为墙体110的厚度。

如图9所示,为了使基础140和墙体110之间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基础140顶面具有用于和墙体110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23配合以限制基础140和墙体110相对位移的第三限位结构154。利用第三限位结构154使墙体110和基础140间牢固连接以使基础140稳定承载墙体110。

如图9所示,第三限位结构154设置为卯槽;并且为了使第三限位结构15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牢固配合并且易于生产,第三限位结构154的规格和第一限位结构124的规格相同。

如图9所示,基础140由多个基础140件拼接形成,基础140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基础块150,第一基础块15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底座152和第二凸块151,第二底座152和第二凸块151相邻设置,第二底座152的底面与第二凸块151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高凸榫153,基础140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170表面,高凸榫153用于插入地基170以限制基础140和地基170的相对位移。第二底座152的顶面低于第二凸块151的顶面且第二底座152的顶面和第二凸块151的顶面均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154,第三限位结构154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24配合以限制墙体110和基础140相对位移。第二底座152的顶面于第二凸块151的侧面相邻,第二凸块151的侧面于第二底座152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

基础140件和预制件均可以在工厂预制,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在预设位置开挖具有拉槽的地基170,之后在基础140上拼接基础140件形成基础140并使基础140上的高凸榫153插入至拉槽内,使基础140件牢牢固定于地基170上,之后在基础140上拼接预制件形成墙体110即可,由于预制件和基础140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墙体110和基础140在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高凸榫153插入地基170指的是高凸榫153插入至地基170上的拉槽内。如图10所示,为了确保基础140和地基170之间的稳定连接,防止基础140在承受到横向荷载之后相较于地基170发生较大转动,需要保证高凸榫153的的规格。具体的,高凸榫153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基础140高度的0.3倍,高凸榫153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40宽度的1/3~1/2,高凸榫153的长度大于等于墙体110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高凸榫153的规格,在地基170为岩石的情况下,高凸榫153的高度可以为基础140高度的0.3倍,高凸榫153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40宽度的1/2,在地基170为硬质土体的情况下,高凸榫153的高度可以为基础140高度的0.5倍,高凸榫153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40宽度的1/3。并且由于墙体110很多情况下会倾斜设置以贴合边坡,这就会导致墙体110在重力以及边坡的横向荷载的作用下会朝向远离边坡的斜下方倾斜,为了阻止基础140朝向下方沉降,需要基础140的底面具有较大的面积和地基170表面贴合。其中,地基170表面可以是从地平面往下挖出的基坑的底面,基础140底面与地基170表面贴合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宏观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基础140与地基170固定的稳定性。为了有效限制地基170的沉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基础140的宽度,在地基170为岩石的情况下,基础140的宽度可以为墙体110的宽度,在地基170为硬质土体的情况下,地基170的宽度可以为墙体110宽度的1.5倍。

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将高凸榫153插入至拉槽内,高凸榫153为底面为梯形的立方体形,梯形的上底位于高凸榫153的端面,为了保证高凸榫153在拉槽内难以滑动,梯形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坡比均为1:0.2~0.5,具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坡比可以均为1:0.3。

如图4所示,在该生态装配挡土墙100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70,首先清理平整场地,之后挖除地基170土至预设的基础140底面的位置,并且为了满足施工需要和回填土需求在预设的基础140底部的位置两侧适当外扩0.2~1m的距离,具体的,可以外扩0.5m的距离,之后再在地基170表面开挖拉槽,拉槽的规格需要满足和高凸榫153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为了防止基坑的侧壁出现塌方的风险,需要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放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现场土质可以按照坡比为1:0.5~1进行临时放坡,具体的,坡比可以为1:0.7。在基础140搭建完成之后或者是墙体11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对基坑进行回填,可以采用混凝土块或者碎石又或者强度较高的土壤等回填基坑,以确保回填之后的地基170的结构稳定。

如图1所示,墙体110在搭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在基础140上,具体的,第一预制块120上的l型拐角搭建在基础140上的基础140块的l型凹槽内,从而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在相邻的第一凸块121之间,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在第一底座122的顶面,这样搭建形成的墙体110便和基础140交错连接在一起,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而为了减少工厂内模板的需求量,为了使第一预制块120和第一基础块150公用部分模板,并且为了使墙体110和基础140之间方便搭建,第二底座152的长度和第一底座122的长度相同,第二底座152的高度和第一底座122的高度相同,第二凸块151的长度和第一凸块121的长度相同,第二凸块151的高度和第一凸块121的高度相同。

如图1所示,由于第一预制块120的底面长度为第二凸块151和第二底座152的长度之和,因此,在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在相邻的第一凸块121之间的状态下,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50之间无法保持紧密贴合,第一基础块150之间的间距为第一凸块121的长度,需要在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50之间填充第三基础块160以使基础140保持结构完整。第三基础块160的长度和第一凸块121的长度相同,第三基础块160的高度和第二底座152的高度相同;第三基础块160用于设置在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50之间,第三基础块160的顶面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123(参见图11),第三基础块160的底面设置有高凸榫153(参见图12)。在搭建底座的过程中,第一基础块150和第三基础块160沿基础140长度方向依次首尾连接搭建在基础140上,第三基础块160上的高凸榫153插入至地基170上的拉槽内以限制第三基础块160和地基170相对位移。在墙体110和基础140拼接为一体的状态下,第三基础块160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23和墙体110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24配合以限制墙体110和基础140相对位移。

由于第一基础块150和第三基础块160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基础14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一基础块150和第三基础块160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一基础块150和第三基础块160上开设吊装槽等。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基础140的结构稳定性,第一基础块150和第三基础块160可以为一体结构,只需要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将第一底座122的长度延长至原先第一底座122的长度和原先第三基础块160的长度之和即可。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第一底座122和第二底座152的高度均为0.5m,第一底座122和第二底座152的长度均为1.0m,第一凸块121和第二凸的高度均为1.0m,第一凸块121和第二凸块151的长度均为0.5m。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墙体110的宽度,墙体110的宽度可以为0.5~4.0m,第二底座152和第二凸块151的宽度和墙体110的宽度相同,第一底座122和第一凸块121的宽度不小于墙体110的宽度。

为了提高基础140和墙体110的连接强度,在搭建预制件的过程中,可以在基础140的顶面和/或预制件的底面涂刷粘接剂,待粘接剂固化之后便可以将基础140件和墙体110牢固地粘接在一起。也同样的,为了提高墙体110的结构强度,在层层搭建预制件以形成墙体110的过程中,可以在下层预制件的顶面和/或上层预制件的底面涂刷粘接剂,待粘接剂固化之后便可以将相邻层的预制件牢固地粘接在一起。具体的,粘接剂可以为环氧树脂胶粘剂。这种粘接剂具有粘接牢固、固化速度快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基础140和墙体110的连接强度并缩短工期。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施工地区土质较软,则采用上述具有高凸榫153的基础140会由于地基170抗剪能力差而无法有效限制基础140的位移,因此可以采用下述方式制作形成基础140。

如图13所示,基础140包括上基础180和下基础190,上基础180由多个上基础180件拼接形成,从而承载墙体110,拼接形成的上基础180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24配合以限制墙体110和上基础180相对位移的第三限位结构154(参见图15)。墙体110搭建在上基础180上,利用第一限位结构124和第二限位结构123的配合使墙体110稳固地搭建在上基础180之上,上基础180的底面具有第四限位结构182(参见图16)。由于上基础180件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上基础18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上基础180件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上基础180件上开设吊装槽等。

如图14所示,下基础190用于承载上基础180,下基础190进行吊装或者是现场浇筑;即基础140包括两个部分,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下基础190的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三限位结构154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80和下基础190相对位移的第五限位结构191(参见图17)。上基础180搭建在下基础190上,利用第四限位结构182和第五限位结构191的配合使上基础180稳固地搭建在下基础190之上;下基础190的底面(参见图18)用于贴合于地基170表面以限制下基础190沉降。其中,地基170表面可以是从地平面往下挖出的基坑的底面,下基础190底面与地基170表面贴合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宏观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下基础190与地基170固定的稳定性。具体的,下基础190的底面以及地基170表面均可以为平面,以利于二者的贴合。为了更好地阻止下基础190沉降,下基础190的底面宽度不小于墙体110的宽度。本申请中的宽度是指水平方向上垂直于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长度是在水平截面上,延伸距离最长的方向。

如图14所示,在该生态装配挡土墙100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70,首先清理平整场地,之后挖除地基170土至预设的下基础190底部的位置,并且为了满足施工需要和回填土需求在预设的下基础190底部的位置两侧适当外扩0.2~1m的距离,具体的,可以外扩0.5m的距离。为了防止基坑的侧壁出现塌方的风险,需要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放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现场土质可以按照坡比为1:0.5~1进行临时放坡,具体的,坡比可以为1:0.7。在下基础190制作完成之后或者是上基础180搭建完成之后又或者是墙体11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对基坑进行回填,可以采用混凝土块或者碎石又或者强度较高的土壤等回填基坑,以确保回填之后的地基170的结构稳定。

为了保证墙体110在使用过程中的下沉速度不高于预设值,需要在地基170上铺设下基础190。为了保证下基础190的承载能力,下基础190的高度可以设置为0.5~1.0m。为了提高对上基础180以及墙体110的承载能力,下基础19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下基础190沿着墙体1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为条形。第五限位结构191位于下基础190顶面,为了提高第五限位结构191和第四限位结构182的配合范围以及为了降低施工难度,第五限位结构191沿着下基础190的长度方向持续延伸,第五限位结构191的长度和上基础180的长度相同。当然,第五限位结构191也可以采用多段间隔分布的形式,只需要保证施工精度以确保其可以和第四限位结构182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80和下基础190相对位移即可。为了提高下基础190的生产精度以及缩短施工作业的工期,下基础190可以在工厂预制的方式生产,待下基础190结构强度达到预期强度之后,吊装到现场的地基170上,使下基础190的底面贴合于地基170表面。当然,由于下基础190结构过于庞大,在搬运过程中存在困难,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施工现场采用现浇的方式制作下基础190,只需要在地基170上搭建模具,再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具中,待模具中的混凝土强度达到期望强度之后即可拆去模具,形成下基础190。当然,为了提高下基础190的结构强度,也可以在搭建模具之后在模具形成的容纳空间内铺设钢筋龙骨,之后再浇筑混凝土,这样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更高,可以更稳固地承载上基础180以及墙体110。

如图14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场边坡情况以及依据施工要求,确定下基础190顶面以及底面的宽度,下基础190顶面的宽度可以为和墙体110的宽度相同,也可以大于墙体110的宽度;下基础190底面的宽度可以为和下基础190顶面的宽度相同,也可以大于下基础190顶面的宽度。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下基础190顶面的宽度和墙体110的宽度相同,下基础190底面的宽度和下基础190顶面的宽度相同。当然,为了提高下基础190的承载能力、提高下基础190底面和地基170的接触面积以更好地限制下基础190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可以提高下基础190底面的宽度以提高下基础190底面的面积。由于边坡的坡度不同,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进行下基础190制作的时候确定下基础190的倾斜角度,以保证搭建在下基础190上的上基础180和墙体110可以和边坡贴合或者靠近边坡以阻止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石塌落。

如图13所示,在下基础19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在下基础190上搭建上基础180块以形成上基础180。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缩短施工工期,上基础180件可以采用在工厂预制的方式生产,为了提高和墙体110之间的连接强度,上基础180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二基础块181(参见图15)。第二基础块18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三底座1812和第三凸块1811,第三凸块1811的上部用于插入至墙体110内和墙体110拼接以提高墙体110和上基础180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三底座1812与第三凸块1811相邻设置,第三底座1812的底面与第三凸块1811的底面连为一体形成上基础180的底面,第三底座1812的底面和/或第三凸块1811的底面具有第三限位结构154(参见图16),第三底座1812的顶面低于第三凸块1811的顶面且第三底座1812的顶面和第三凸块1811的顶面均具有第三限位结构154,第三底座1812的顶面与第三凸块1811的侧面相邻,第三凸块1811的侧面与第三底座1812的顶面形成用于放置第一预制块120的l型凹槽。

上基础180在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将第二基础块181依次连接以形成上基础180,使上基础180底面的第四限位结构182和下基础190顶面的第五限位结构191配合以限制下基础190和上基础180相对位移。由于第二基础块181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上基础18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二基础块181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二基础块181上开设吊装槽等。在第二基础块181拼接形成的上基础180中,第三凸块1811间和第三底座1812间隔分布,从而上基础180的顶部呈锯齿状,可以和墙体110交错连接以提高墙体110和上基础180间的连接强度。

为了提高工厂加工的效率,提高工厂内模具的利用率,第二基础块181的第三底座1812的长度和第一底座122的长度相同,第三底座1812的高度和第一底座122的高度相同,第三凸块1811的长度和第一凸块121的长度相同,第三凸块1811的高度和第一凸块121的高度相同。以此形成的上基础180在和第一预制块120搭建的状态下,第三凸块1811的顶面刚好和第一底座122的顶面平齐,第一层第一预制块120夹持在相邻的第三凸块1811之间的状态下,第二层第一预制块120刚好可以夹持在相邻的第一凸块121之间并且底面分别和第一底座122和第三凸块1811的顶面贴合。

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预制块120的底面长度为第一凸块121和第一底座122的长度之和,因此在第一预制块120搭建在相邻的第二基础块181之间的状态下,相邻的第二基础块181之间无法保持紧密贴合,第二基础块181之间的间距为第三凸块1811的长度,需要在相邻的第二基础块181之间填充第四基础140块以使上基础180保持结构完整。第四基础140块纵截面为矩形,第四基础140块的长度和第三凸块1811的长度相同,第四基础140块的高度和第三底座1812的高度相同;第四基础140块用于设置在第一预制块120的下方并设置在相邻的第二基础块181之间,第四基础140块的顶面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154(参见图19),第四基础140块的底面设置有第四限位结构182(参见图20)。将第四基础140块搭建在下基础190上,使第四基础140块上的第四限位结构182和下基础190上的第五限位结构191配合,并且使第四基础140块填充于相邻的第二基础块181之间,此时第四基础140块的顶面刚好和第三底座1812的顶面平齐,从而第一预制块120在搭建在相邻的第三凸块1811的状态下,第一预制块120的底面刚好贴合于第三底座1812以及第四基础140块的顶面。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上基础180的结构稳定性,第二基础块181和第四基础140块可以为一体结构,只需要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将第三底座1812的长度延长至原先第三底座1812的长度和原先第二基础块181的长度之和即可。

如图21所示,生态装配挡土墙100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制作多个预制件,至少部分预制件为纵截面呈l形的第一预制块120,使至少部分预制件具有绿化槽111。

预制件可以在工厂中进行制作,由于在工厂中进行制作可以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因此生产出来的预制件可以紧密拼接在一起,并且拼接形成的墙体110结构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很高。

需要解释的是,预制件的制作完成时间应该为预制件固化并且强度达到预期强度之时,建造完成之后的预制件可以直接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以快速形成墙体110。

s2、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70。

在岩石和硬质土壤的位置可以建造具有拉槽的地基170,以使具有高凸榫153的基础140可以插入到拉槽内,以固定基础140的位置;在软质土壤的位置可以建造平面的地基170,以使底面成平面的基础140可以铺设在其上以限制基础140的沉降。

s3、在地基170上建造用于承载墙体110的基础140。

s4、将多个预制件搭建在基础140上以形成墙体110,并使绿化槽111的开口位于墙体110的第一表面。

预制件搭建的过程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在吊装的过程中,相邻的预制件之间可以涂抹粘接剂,以使墙体110的结构更加稳固。具体来说,粘接剂可以为环氧树脂。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装配挡土墙100及其施工方法,在工厂生产的预制件具有精度高、施工质量稳定的特点,利用在工厂预先生产的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10,并且该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形的第一预制块120,由这种预制件拼接形成的墙体110具有结构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很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生产预制件的过程中,可以在预制件上预先开设绿化槽111,从而在拼接形成的墙体110上可以种植绿植,实现挡土墙的绿化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