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39512发布日期:2020-05-22 17:19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挡土墙通常采用现浇的方式完成,由于采用现浇的方式完成需要在施工区域进行架设模板、浇筑混凝土等工序,对于地质情况较差或者较为偏僻的地区难以完成;并且由于现浇混凝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结构强度,在紧迫性较高的区域难以适用。因此通过现浇方式完成的挡土墙存在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挡土墙存在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包括:多个预制件,用于拼接形成墙体,所述墙体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多个上基础件,用于拼接形成上基础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上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墙体和所述上基础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上基础底面具有第三限位结构;下基础,用于承载所述上基础,并与所述上基础构成所述低凸榫基础,所述下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三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上基础和所述下基础相对位移的第四限位结构,所述下基础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表面,所述下基础底面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墙体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座和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凸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面,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凸块的第一侧面相邻,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所述第一凸块具有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形成l型拐角;每个所述第一预制块的所述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另一个第一预制块的l型凹槽内以拼接形成所述墙体的至少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凸块的宽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凸块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的2倍。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件还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二预制块,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一凸块的长度之和;每个所述第二预制块用于放置在一个所述第一预制块的l型凹槽和另一个所述第一预制块的第一凸块的顶面,以形成所述墙体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基础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基础块,所述第一基础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底座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凸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底面连为一体形成所述上基础的底面,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面且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面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凸块的侧面相邻,所述第二凸块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第一预制块的l型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底座的高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凸块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凸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上基础件还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二基础块,所述第二基础块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块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基础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底座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基础块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块的下方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块之间,所述第二基础块的顶面设置有所述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基础块的底面设置有所述第三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均为凸榫,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和所述第四限位结构均为卯槽;所述凸榫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底座高度的0.06到0.16倍,所述卯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凸榫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的侧面具有绿化槽,所述绿化槽设置于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上,所述绿化槽伸出于所述预制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作可以拼接形成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的墙体的多个预制件,并且所述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制作可以拼接形成上基础以承载所述墙体的多个上基础件;并且拼接而成的所述上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上基础和所述墙体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并且拼接而成的所述上基础底面具有第三限位结构;在预设位置开挖地基;在所述地基上制作下基础,使下基础底面贴合于地基表面,使下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三限位结构配合而限制所述上基础和所述下基础相对位移的第四限位结构;将所述多个上基础件搭建在所述下基础上形成所述上基础,并且使所述第四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三限位结构配合;将所述多个预制件层层搭建在所述上基础上形成所述墙体,并且使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

本申请提供的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利用工厂预先生产预制件,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利用多个上基础件拼接形成上基础,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对下基础进行吊装或者是现场浇筑,其对施工场地的要求大大降低,并且由于预制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部分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上基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上基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下基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下基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基础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基础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基础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基础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步骤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1-绿化槽;110-下基础;120-上基础;121-第一基础块;1211-第二凸块;1212-第二底座;122-第二基础块;130-墙体;131-第一预制块;1311-第一凸块;13111-第二侧面;13112-第一侧面;1312-第一底座;132-第二预制块;141-第一限位结构;142-第二限位结构;143-第三限位结构;144-第四限位结构;150-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面和底面以该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成型之后的位置进行参照。顶面和底面只是用来说明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必要的情况下,顶面和底面可以不完全位于竖直方向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也可以为斜上方或斜下方等相对的两个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重力挡土墙一般包括墙身和基础,墙身设置在基础的上方并与基础固定连接,基础与地面固定,墙身贴合于边坡以承担阻挡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石塌落的作用,也因此被称为重力挡土墙。在基础中设置有凸榫,凸榫的高度小于0.1m即为低凸榫,具有低凸榫的基础即为低凸榫基础,对应的该基础的重力挡土墙为低凸榫重力挡土墙。

如图1所示,该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包括墙体130、上基础120以及下基础110。

如图2所示,墙体130由多个预制件拼接形成,拼接形成的墙体130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41,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131。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纵截面是指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正常使用状态下,平行于墙体承担阻挡土体或岩石的面的截面。

如图3所示,上基础120由多个上基础件拼接形成,从而承载墙体130,拼接形成的上基础120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41配合以限制墙体130和上基础120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142。墙体130搭建在上基础120上,利用第一限位结构141和第二限位结构142的配合使墙体130稳固地搭建在上基础120之上,上基础120的底面具有第三限位结构143(参见图4)。

如图1所示,下基础110用于承载上基础130,下基础110进行吊装或者是现场浇筑,并与上基础130构成低凸榫基础;即低凸榫基础包括两个部分,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下基础110的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三限位结构143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20和下基础110相对位移的第四限位结构144(参见图5)。上基础120搭建在下基础110上,利用第三限位结构143和第四限位结构144的配合使上基础120稳固地搭建在下基础110之上;下基础110的底面(参见图6)用于贴合于地基150表面以限制下基础110沉降。其中,地基150表面可以是从地平面往下挖出的基坑的底面,下基础110底面与地基150表面贴合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宏观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下基础110与地基150固定的稳定性。具体的,下基础110的底面以及地基150表面均可以为平面,以利于二者的贴合。为了更好地阻止下基础110沉降,下基础110的底面宽度不小于墙体130的宽度。本申请中的宽度是指水平方向上垂直于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长度是在水平截面上,延伸距离最长的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30,利用多个上基础件拼接形成上基础120,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对下基础110进行吊装或者是现场浇筑,其对施工场地的要求大大降低,并且由于预制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如图7所示,在该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50,首先清理平整场地,之后挖除地基土至预设的下基础110底部的位置,并且为了满足施工需要和回填土需求在预设的下基础110底部的位置两侧适当外扩0.2~1m的距离,具体的,可以外扩0.5m的距离。为了防止基坑的侧壁出现塌方的风险,需要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放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现场土质可以按照坡比为1:0.5~1进行临时放坡,具体的,坡比可以为1:0.7。在下基础110制作完成之后或者是上基础120搭建完成之后又或者是墙体13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对基坑进行回填,可以采用混凝土块或者碎石又或者强度较高的土壤等回填基坑,以确保回填之后的地基150的结构稳定。

为了保证墙体130在使用过程中的下沉速度不高于预设值,需要在地基上铺设下基础110。为了保证下基础110的承载能力,下基础110的高度可以设置为0.5~1.0m。为了提高对上基础120以及墙体130的承载能力,下基础11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下基础110沿着墙体130的长度方向延伸为条形。第四限位结构144位于下基础110顶面,为了提高第四限位结构144和第三限位结构143的配合范围以及为了降低施工难度,第四限位结构144沿着下基础110的长度方向持续延伸,第四限位结构144的长度和上基础120的长度相同。当然,第四限位结构144也可以采用多段间隔分布的形式,只需要保证施工精度以确保其可以和第三限位结构143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20和下基础110相对位移即可。为了提高下基础110的生产精度以及缩短施工作业的工期,下基础110可以在工厂预制的方式生产,待下基础110结构强度达到预期强度之后,吊装到现场的地基上,使下基础110的底面贴合于地基表面。当然,由于下基础110结构过于庞大,在搬运过程中存在困难,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施工现场采用现浇的方式制作下基础110,只需要在地基上搭建模具,再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具中,待模具中的混凝土强度达到期望强度之后即可拆去模具,形成下基础110。当然,为了提高下基础110的结构强度,也可以在搭建模具之后在模具形成的容纳空间内铺设钢筋龙骨,之后再浇筑混凝土,这样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更高,可以更稳固地承载上基础120以及墙体130。

继续参见图7,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场边坡情况以及依据施工要求,确定下基础110顶面以及底面的宽度,下基础110顶面的宽度可以为和墙体130的宽度相同,也可以大于墙体130的宽度;下基础110底面的宽度可以为和下基础110顶面的宽度相同,也可以大于下基础110顶面的宽度。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下基础110顶面的宽度和墙体130的宽度相同,下基础110底面的宽度和下基础110顶面的宽度相同。当然,为了提高下基础110的承载能力、提高下基础110底面和地基150的接触面积以更好地限制下基础110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可以提高下基础110底面的宽度以提高下基础110底面的面积。由于边坡的坡度不同,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进行下基础110制作的时候确定下基础110的倾斜角度,以保证搭建在下基础110上的上基础120和墙体130可以和边坡贴合或者靠近边坡以阻止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石塌落。

如图1所示,在下基础11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在下基础110上搭建上基础120块以形成上基础120。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缩短施工工期,上基础件可以采用在工厂预制的方式生产,为了提高和墙体130之间的连接强度,上基础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基础块121(参见图3)。第一基础块12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底座1212和第二凸块1211,第二凸块1211的上部用于插入至墙体130内和墙体130拼接以提高墙体130和上基础120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底座1212与第二凸块1211相邻设置,第二底座1212的底面与第二凸块1211的底面连为一体形成上基础120的底面,第二底座1212的底面和/或第二凸块1211的底面具有第三限位结构143(参见图4),第二底座1212的顶面低于第二凸块1211的顶面且第二底座1212的顶面和/或第二凸块1211的顶面具有第二限位结构142,第二底座1212的顶面与第二凸块1211的侧面相邻,第二凸块1211的侧面与第二底座1212的顶面形成用于放置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凹槽。

上基础120在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将第一基础块121依次连接以形成上基础120,使第一底座1312底面和/或第一凸块1311顶面的第三限位结构143和下基础110顶面的第二限位结构142配合以限制下基础110和上基础120相对位移。由于第一基础块121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上基础12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一基础块121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一基础块121上开设吊装槽等。在第一基础块121拼接形成的上基础120中,第一凸块1311间和第一底座1312间隔分布,从而上基础120的顶部呈锯齿状,可以和墙体130交错连接以提高墙体130和上基础120间的连接强度。

参见图1,在上基础12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在上基础120上搭建预制件以形成墙体130。预制件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生产,为了提高预制件之间连接的强度,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131(参见图12),第一预制块13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座1312和第一凸块1311,第一底座1312与第一凸块1311相邻设置,第一底座1312的底面与第一凸块1311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41(参见图13),第一底座1312的顶面低于第一凸块1311的顶面,第一底座1312的顶面与第一凸块1311的第一侧面13112相邻,第一侧面13112与第一底座1312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第一凸块1311具有与第一侧面13112相对的第二侧面13111,第二侧面13111与第一凸块1311的底面形成l型拐角;每个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凹槽内以拼接形成墙体130的至少部分。

在墙体130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在上基础120上搭建一层第一预制块131,之后再层层搭建第一预制块131以形成墙体130。由于第一预制块131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墙体13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一预制块131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一预制块131上开设吊装槽等。具体的,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搭建在上基础120的相邻两个第二凸块1211之间,并且第一预制块131的底面和上基础120的第二底座1212顶面贴合,也就是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拐角和上基础120的l型凹槽拼接在一起;在此之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搭建在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l形拐角拼接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凹槽,也就是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放置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上相邻的第一凸块1311之间,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底面和下层第一预制块131的第一底座1312的顶面以及另一个下层第一预制块131的第一凸块1311的顶面贴合;利用上述形式拼接形成的墙体130,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31的顶面均形成锯齿状,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31均和底层交错连接,使整个墙体130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

为了保证墙体130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墙体130的抗边坡滑坡的能力,需要使第一预制块131在保持紧密贴合以形成墙体130的状态下,相邻的第一预制块131之间不具有较大的间隙,因此这里采用的第一预制上的第一凸块1311的长度和第一底座1312的长度相同,第一凸块1311的宽度和第一底座1312的宽度相同,第一凸块1311的高度为第一底座1312的高度的两倍。

如图1所示,在墙体130层层搭建的过程中,墙体130的顶面始终保持锯齿状,为了使墙体130的顶面为平面,需要在墙体130的顶部搭建第二预制块132。由于第二预制块132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墙体13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二预制块132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二预制块132上开设吊装槽等。第二预制块132的纵截面呈矩形(参见图14),第二预制块132的高度和第一底座1312的高度相同,第二预制块132的长度为第一底座1312和第一凸块1311的长度之和;每个第二预制块132用于放置在一个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凹槽和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31的第一凸块1311的顶面,以形成墙体130的顶部。具体的,第二预制块132的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41,在第二预制块132和第一预制块131搭建形成墙体130的状态下,第二预制块132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41和第一预制块131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42配合以限制第二预制块132和第一预制块131的相对位移。

为了提高工厂加工的效率,提高工厂内模具的利用率,第一基础块121的第二底座1212的长度和第一底座1312的长度相同,第二底座1212的高度和第一底座1312的高度相同,第二凸块1211的长度和第一凸块1311的长度相同,第二凸块1211的高度和第一凸块1311的高度相同。以此形成的上基础120在和第一预制块131搭建的状态下,第二凸块1211的顶面刚好和第一底座1312的顶面平齐,第一层第一预制块131夹持在相邻的第二凸块1211之间的状态下,第二层第一预制块131刚好可以夹持在相邻的第一凸块1311之间并且底面分别和第一底座1312和第二凸块1211的顶面贴合。

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预制块131的底面长度为第一凸块1311和第一底座1312的长度之和,因此在第一预制块131搭建在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的状态下,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无法保持紧密贴合,第一基础块121之间的间距为第二凸块1211的长度,需要在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填充第二基础块122以使上基础120保持结构完整。第二基础块122纵截面为矩形(参见图9),第二基础块122的长度和第二凸块1211的长度相同,第二基础块122的高度和第二底座1212的高度相同;第二基础块122用于设置在第一预制块131的下方并设置在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第二基础块122的顶面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142,第二基础块122的底面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143(参见图10)。将第二基础块122搭建在下基础110上,使第二基础块122上的第三限位结构143和上基础120上的第四限位结构144配合,并且使第二基础块122填充于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此时第二基础块122的顶面刚好和第二底座1212的顶面平齐,从而第一预制块131在搭建在相邻的第二凸块1211的状态下,第一预制块131的底面刚好贴合于第二底座1212以及第二基础块122的顶面。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第一底座1312和第二底座1212的高度均为0.5m,第一底座1312和第二底座1212的长度均为1.0m,第一凸块1311和第二凸块1211的高度均为1.0m,第一凸块1311和第二凸块1211的长度均为0.5m。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墙体130的宽度,墙体130的宽度可以为0.5~4.0m,第一底座1312和第一凸块1311的宽度和墙体130的宽度相同,第二底座1212和第二凸块1211的宽度不小于墙体130的宽度。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上基础120的结构稳定性,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可以为一体结构,只需要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将第二底座1212的长度延长至原先第二底座1212的长度和原先第二基础块122的长度之和即可。

为了提高下基础110和上基础120的连接强度,在搭建上基础件的过程中,可以在上基础件的底面和/或下基础110的顶面涂刷粘接剂,待粘接剂固化之后便可以将上基础件和下基础110牢固地粘接在一起。同样的,为了提高上基础120和墙体130的连接强度,在搭建第一预制块131的过程中,可以在上基础120的顶面和/或第一预制块131的底面涂刷粘接剂,待粘接剂固化之后便可以将上基础件和墙体130牢固地粘接在一起。也同样的,为了提高墙体130的结构强度,在层层搭建预制件以形成墙体130的过程中,可以在下层预制件的顶面和/或上层预制件的底面涂刷粘接剂,待粘接剂固化之后便可以将相邻层的预制件牢固地粘接在一起。具体的,粘接剂可以为环氧树脂胶粘剂。这种粘接剂具有粘接牢固、固化速度快的特点,有利于提高上基础120和下基础110的连接强度并缩短工期。

为了使不同构件之间的拼接牢固并且方便生产,第一限位结构141和第三限位结构143均为凸榫,第二限位结构142和第四限位结构144均为卯槽,第一限位结构141和第二限位结构142之间铆接,第三限位结构143和第四限位结构144之间铆接。为了方便凸榫和卯槽之间的铆接,凸榫设置为梯台型或者圆台型。为了确保凸榫和卯槽之间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在凸榫和卯槽配合的状态下,凸榫和卯槽之间小间隙配合或者是过渡配合。为了确保凸榫不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卯槽中滑出,凸榫的高度设置为第一底座1312高度的0.06到0.16倍,具体的,凸榫的高度可以为第一底座1312高度的0.1倍;为了进一步确保凸榫不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卯槽中滑出,凸榫的侧壁的坡比为1:1~2,从而凸榫可以保证在较为容易插入至卯槽内的同时还不容易从卯槽中滑出。由于装配公差的存在,卯槽的深度要略大于凸榫的高度,以保证凸榫可以完全插入至卯槽内,具体的,卯槽的深度大于凸榫的高度1~5cm。

为了方便施工,第四限位结构144设置为和下基础110等长的条形凹槽,为了和第四限位部配合,上基础120底面的所有第三限位结构143共同形成和上基础120等长的条形凸块,由于凸块和凹槽之间具有足够长度的配合,凸块和凹槽难以发生相对位移,保证了上基础120和下基础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7所示,为了提高该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的绿化,可以在墙体130的侧面设置绿化槽101,绿化槽101设置于预制件上。具体的,为了提高绿化效果,每个预制件上均具有绿化槽101,也就是说第一预制块131(参见图19)和第二预制块132(参见图21)上均设置有绿化槽101。为了使绿化槽101内的植物可以很好地接收阳光,绿化槽101伸出于预制件(参见图18)。为了使绿化槽101具有较大的容纳量,设置于第一预制块131上的绿化槽101的长度和第一预制块131的长度相同(参见图20),同时,设置于第二预制块132上的绿化槽101的长度和第二预制块132的长度相同(参见图22)。绿化槽101可以在工厂生产预制件的时候同时进行生产,可以使绿化槽101具有很高的加工精度并且加工方便。

如图16所示,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制作可以拼接形成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41的墙体130的多个预制件,并且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131。

s1.2,制作可以拼接形成上基础120以承载墙体130的多个上基础件;并且拼接而成的上基础120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41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20和墙体130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142;并且拼接而成的上基础120底面具有第三限位结构143。

这里,s1.1和s1.2分别为建造预制件和基础件,上述两个步骤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分步进行,可以先进行s1.1后进行s1.2,也可以先进行s1.2后进行s1.1。并且上述两个步骤中预制件或基础件的建造完成的时间应该为预制件件或基础件已经固化并且达到预期强度之时,建造完成之后的预制件或者基础件均可以直接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以快速形成墙体或上基础。

s2,在预设位置开挖地基150。

预设位置可以为边坡的底部,也可以为靠近边坡底部一定距离并且处于边坡上塌落的土体或岩石运动的路径上的位置,只需要将该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建造于此可以阻挡边坡上塌落的土体或者岩石运动至需要保护的位置即可。

s3,在地基150上制作下基础110,使下基础110底面贴合于地基150表面,使下基础110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三限位结构143配合而限制上基础和下基础110相对位移的第四限位结构。

下基础110底面与地基150表面贴合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宏观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下基础110与地基150固定的稳定性。

为了提高下基础的整体性,并且考虑到下基础110结构庞大不易吊装,下基础110可以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进行生产。具体的,在地基表面搭建模具,再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具中,待模具中的混凝土强度达到期望强度之后即可拆去模具,形成下基础110。

s4,将多个上基础件搭建在下基础110上形成上基础,并且使第四限位结构144和第三限位结构143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基础件包括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沿下基础长度方向交替布置,第二基础块122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基础块121之间,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上的第三限位结构143均和下基础110上的第四限位结构144配合。

s5,将多个预制件层层搭建在上基础120上形成墙体130,并且使第一限位结构141和第二限位结构142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制件包括第一预制块131和第二预制块132,具体的,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搭建在上基础120的相邻两个第二凸块1211之间,并且第一预制块131的底面和上基础120的第二底座1212顶面贴合,也就是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拐角和上基础120的l型凹槽拼接在一起;在此之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搭建在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l形拐角拼接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凹槽,也就是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放置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31上相邻的第一凸块1311之间,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31的底面和下层第一预制块131的第一底座1312的顶面以及另一个下层第一预制块131的第一凸块1311的顶面贴合;利用上述形式拼接形成的墙体130,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31的顶面均形成锯齿状,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31均和底层交错连接,使整个墙体130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而每个第二预制块132放置在一个第一预制块131的l型凹槽和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31的第一凸块1311的顶面,以形成墙体130的顶部。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30,利用多个上基础件拼接形成上基础120,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对下基础110进行吊装或者是现场浇筑,其对施工场地的要求大大降低,并且由于预制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