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7834发布日期:2021-01-05 17:57阅读:84来源:国知局
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桩端沉渣的厚度直接影响基桩的承载力,当沉渣过厚时,会导致基桩承载力丧失,造成工程事故;基桩浇筑过程中经常出现清底不干净、沉渣过厚,造成基桩承载力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建设工程带来安全隐患。

本发明为一种在基桩浇筑前,在桩底预先埋设一个桩端沉渣检测与处理装置,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通过本装置先对桩端沉渣进行检测,若检测出有沉渣,使用本装置对沉渣进行处理,若无沉渣,则无需处理,起到成桩后,桩端沉渣的检测与补救处理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且液压油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顶板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油管,所述顶板顶端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管,所述顶板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

优选的,所述注油管的内部设置有导油管,所述注油管的底端与顶板的顶端焊接固定,所述导油管的底端贯穿注油管和顶板的内部并与液压油缸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的底端均与液压油缸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的尺寸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的底端均贯穿顶板的内部并延伸到顶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关于顶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均与顶板之间构成焊接一体化结构,所述顶板与液压油缸的顶端以及底板与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均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检测管的内部设置有位移丝,且位移丝的底端与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测管的底端贯穿顶板的内部并延伸到顶板的下方,所述检测管的底端与液压油缸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通过在顶板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且液压油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使用时,将外部输出管与导油管连接,之后将液压油通过导油管注入到液压油缸的内部,液压油缸启动,利用液压伸缩杆将底板向下顶出,底板位移时,拉动位移丝移动,利用位移丝测量沉渣的深度。

2、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通过在顶板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使用时,将浆液注入到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内,之后浆液流出,处理桩端承渣,若检测结果表明桩端没有沉渣,则无需处理;

3、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通过设置有底板和顶板,同时顶板与液压油缸的顶端以及底板与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均焊接固定,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不同形状的底板和顶板,可以处理不同形状的桩体,增强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的顶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的底板和顶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板;2、导油管;3、注油管;4、液压油缸;5、第一注浆管;6、液压伸缩杆;7、底板;8、位移丝;9、检测管;10、第二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4,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包括顶板1和底板7,顶板1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4,且液压油缸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液压伸缩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7,顶板1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油管3,顶板1顶端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管9,顶板1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

进一步的,注油管3的内部设置有导油管2,注油管3的底端与顶板1的顶端焊接固定,导油管2的底端贯穿注油管3和顶板1的内部并与液压油缸4的内部相连通,方便向液压油缸4的内部注油。

进一步的,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的底端均与液压油缸4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的尺寸相同,便于向桩底注入浆液。

进一步的,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的底端均贯穿顶板1的内部并延伸到顶板1的下方,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关于顶板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均与顶板1之间构成焊接一体化结构,顶板1与液压油缸4的顶端以及底板7与液压伸缩杆6的底端均焊接固定,方便固定顶板1和底板7,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择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顶板1和底板7。

进一步的,检测管9的内部设置有位移丝8,且位移丝8的底端与底板7的顶端固定连接,便于检测沉渣深度。

进一步的,检测管9的底端贯穿顶板1的内部并延伸到顶板1的下方,检测管9的底端与液压油缸4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使用时,将外部输出管与导油管2连接,之后将液压油通过导油管2注入到液压油缸4的内部,液压油缸4启动,利用液压伸缩杆6将底板7向下顶出,底板7位移时,拉动位移丝8移动,利用位移丝8测量沉渣的深度,将浆液注入到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内,之后浆液流出,处理桩端承渣,若检测结果表明桩端没有沉渣,则无需处理,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不同形状的底板7和顶板1,可以处理不同形状的桩体,增强实用性,就这样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的使用过程完成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包括顶板(1)和底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4),且液压油缸(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所述液压伸缩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7),所述顶板(1)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油管(3),所述顶板(1)顶端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管(9),所述顶板(1)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管(3)的内部设置有导油管(2),所述注油管(3)的底端与顶板(1)的顶端焊接固定,所述导油管(2)的底端贯穿注油管(3)和顶板(1)的内部并与液压油缸(4)的内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的底端均与液压油缸(4)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的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的底端均贯穿顶板(1)的内部并延伸到顶板(1)的下方,所述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关于顶板(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5)和第二注浆管(10)均与顶板(1)之间构成焊接一体化结构,所述顶板(1)与液压油缸(4)的顶端以及底板(7)与液压伸缩杆(6)的底端均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管(9)的内部设置有位移丝(8),且位移丝(8)的底端与底板(7)的顶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管(9)的底端贯穿顶板(1)的内部并延伸到顶板(1)的下方,所述检测管(9)的底端与液压油缸(4)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且液压油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顶板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油管,所述顶板顶端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管。桩端沉渣检测处理装置,通过在顶板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且液压油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使用时,将外部输出管与导油管连接,之后将液压油通过导油管注入到液压油缸的内部,液压油缸启动,利用液压伸缩杆将底板向下顶出,底板位移时,拉动位移丝移动,利用位移丝测量沉渣的深度。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甘肃众联建设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20
技术公布日:2021.01.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