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截水渗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3155发布日期:2021-10-09 11:29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截水渗沟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岩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截水渗沟系统。


背景技术:

2.某些山区,房屋建设于山谷区域,且所在区为高透水性地层,山谷区房屋靠近地下水位近地面,如遇汛期,房屋基础易受冲刷,水患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截水渗沟,以解决高水位区紧邻既有建筑时,地表水、地下水对房屋基础结构的长久冲刷以及房屋地坪积水严重等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截水渗沟系统,包括:铺设于沟底的截水底板,以及分别沿沟高度方向的两侧间隔设置的渗水层与截水层;所述渗水层靠近坡体,所述截水层靠近既有建筑;所述渗水层、所述截水底板以及所述截水层围设成渗沟。
5.进一步地,所述截水渗沟系统还包括排水盲管,所述排水盲管设置于所述渗水层内。
6.进一步地,所述渗水层包括无砂混凝土墙以及紧挨所述无砂混凝土墙横向一侧靠近坡体的圆砾层,所述排水盲管设置于所述圆砾层内。
7.进一步地,所述截水层包括素混凝土墙以及紧挨所述素混凝土墙的横向一侧靠近所述既有建筑的第一黏土层。
8.进一步地,所述截水渗沟系统包括第二黏土层,所述第二黏土层分别铺设于所述渗水层和所述截水层上。
9.进一步地,所述截水渗沟系统包括第一硬化层,所述第一硬化层铺设于所述第二黏土层上。
10.进一步地,所述截水渗沟系统还包括透水盖板,所述透水盖板盖设在所述渗沟的顶端,以将所述渗沟形成封闭空间。
11.进一步地,所述透水盖板的底部位置高于地下水位;和/或,所述透水盖板为无砂混凝土。
12.进一步地,所述渗水层与所述截水层等高设置。
13.进一步地,所述截水渗沟系统包括插设于所述坡体的插筋和铺设在所述坡体的第二硬化层。
14.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截水渗沟系统,通过将截水渗沟临近坡体的一侧设置渗水层,临近既有建筑的一侧设置截水层,有效的将高处流下的水汇集到渗沟并排出,减小地下水压力以及积水现象,排除多余水分,保护土体和既有建筑物不会因产生渗透变形而破坏。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截水渗沟系统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截水底板;2、渗水层;3、截水层;4、渗沟;5、排水盲管;6、第二黏土层;7、第一硬化层;8、透水盖板;9、第二硬化层;10、既有建筑;
19.21、无砂混凝土墙;22、圆砾层;31、素混凝土墙;32、第一黏土层;
20.s、地下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23.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二者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截水渗沟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铺设于沟底的截水底板1,以及分别沿沟高度方向的两侧间隔设置的渗水层2与截水层3;渗水层3靠近坡体,截水层靠近既有建筑10;渗水层2、截水底板1以及截水层3围设成渗沟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高水位区紧邻既有建筑处设置截水渗沟系统,有效截留地表水,确保了临近既有建筑的安全。
25.具体的,截水渗沟系统设置于坡底与既有建筑10之间。初始开挖沟时,截水渗沟系统形状可为如图1中的梯形,也可为方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沟的高度,宽度可根据需要设置,例如2m。本实施例中,截水渗沟系统采用靠近坡体一侧渗水,靠近既有建筑一侧截水,以达到有效的将高处流下的水汇集到渗沟 4并排出。当降雨量大的情况,雨水以及积水直接流入渗沟4排出,有效减小地下水压力以及积水现象,保护土体和既有建筑物不会因产生渗透变形而破坏。
26.在梯形截水渗沟系统内,渗水层2与截水层3设置于截水底板1的上端,如此,截水底板1可有效的将沟底积水拦截在渗沟4内,不渗透到更深的地下层;渗水层2与截水层3也可设置于截水底板1的两侧。截水底板1用于承受水流冲击,可选用抗压强度较大的、不透水的材料,例如,c30素混凝土。
27.一实施例中,截水渗沟系统包括排水盲管5,排水盲管5设置于渗水层2 内。排水盲管具有极高的表面渗水能力和内部通水能力,在高透水地层,地下积水较多,通过渗水区2的排水盲管5排出积水,有效阻隔积水,保护既有建筑。排水盲管数量以及安装位置不限,本实施例中尽可能靠近沟底,有利于积水汇集。
28.渗水层2包括无砂混凝土墙21以及紧挨无砂混凝土墙21横向一侧靠近坡体的圆砾层22。截水层3包括素混凝土墙31以及紧挨素混凝土墙31的横向一侧靠近既有建筑10的第一黏土层32。无砂混凝土墙21与素混凝土墙31以及截水底板1围设成渗沟4。素混凝土墙31的抗压强度可以较截水底板1低一些,其构建材料可选用c20素混凝土。
29.更进一步的,排水盲管5设置于圆砾层22内。排水盲管5例如可选用φ 45mm的全透水排水盲管。
30.本技术的截水渗沟系统可为明沟,雨水降落到渗沟4内,直接排水;也可为暗沟,将渗沟4顶部遮盖,雨水渗透流入渗沟4后排出。
31.一实施例中,截水渗沟系统还包括透水盖板8,透水盖板8盖设在渗沟4 的顶端,以将渗沟4形成封闭空间。进一步的,透水盖板8加盖在无砂混凝土墙21与素混凝土墙31的顶端。
32.进一步地,透水盖板8的底部位置高于地下水位s。另外,基于透水盖板8 的透水性,可选用无砂混凝土。
33.一实施例中,渗水层2与截水层3等高设置,例如无砂混凝土墙21与素混凝土墙31等高设置,和/或,圆砾层22与第一黏土层32等高设置。渗沟4的两侧等高设置,有利于透水盖板8的加盖安装以及截水渗沟系统的渗透排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等高设置。
34.一实施例中,截水渗沟系统包括第二黏土层6,第二黏土层6分别铺设于渗水层2和截水层3上。第二黏土层6的铺设可避免雨水的冲刷导致渗沟系统圆砾层22、第一黏土层32的流失。具体的,第二黏土层6分别铺设于圆砾层 22和第一黏土层32。第二黏土层6的铺设高度可与透水盖板8高度相当,例如可约低于透水盖板8的高度,预留第一硬化层7的厚度即可,使得整个渗沟系统的上表面水平整齐,提升观感。
35.进一步地,截水渗沟系统包括第一硬化层7,第一硬化层7铺设于第二黏土层6上。第一硬化层用于将截水渗沟系统的表层硬化,进一步的防止雨水冲刷。
36.一实施例中,截水渗沟系统包括插设于坡体的插筋和铺设在坡体的第二硬化层9,在坡体上打设插筋以及铺设第二硬化层可预防坡体泥土经雨水冲刷流失以及利于雨水从坡体上流入渗沟4。
3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截水渗沟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为:
38.在坡底与既有建筑10之间开挖截水渗沟系统区域;开挖至沟底后进行渗沟的立模施工;
39.在沟底浇筑素混凝土形成截水底板1,沿沟高度方向的两侧间隔浇筑形成无砂混凝土墙21和素混凝土墙31;具体的,无砂混凝土墙21和素混凝土墙31 可设置于截水底板1的上端,也可设置于截水底板1的两侧;
40.在无砂混凝土墙21靠近坡体的一侧埋设排水盲管5后,回填圆砾层22,在素混凝土墙31靠近既有建筑10的一侧回填第一黏土层32;
41.圆砾层22和第一黏土层32回填至地下水位面s附近时,在圆砾层22和第一黏土层32上端铺设第二黏土层6;
42.将第一硬化层7铺设在第二黏土层6上,另外,第一硬化层7还铺设在截水渗沟系统与地面的衔接处,以使得截水渗沟系统上表面水平整齐,提升观感;
43.将预制的透水盖板8加盖在无砂混凝土墙21和素混凝土墙31的上端;需要说明的
是,实际施工中,可先进行预制透水盖板8的加盖,再进行第一硬化层7的铺设,不限定先后顺序;
44.对坡体的坡面打设插筋,并铺设第二硬化层9。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