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坚固耐用的窨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18469发布日期:2021-11-29 13:4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坚固耐用的窨井盖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窨井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坚固耐用的窨井盖。


背景技术:

2.城市建设中会有好多地下管道,比如下水道、地下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电力管道、通讯管道、国防管道等,这些管道每隔一段要有一个通向地面的出口,由管道到地面的这一段称为窨井,窨井口通常与地面平齐,因此需要一个盖子,用来盖窨井的盖子,叫窨井盖,窨井盖通常用钢筋水泥、金属、强化塑料等材料制成,形状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在窨井盖上,一般要注明井下管道的用途和管养单位及电话等信息。
3.化工企业生产园区也许使用窨井盖,但是化工企业生产园区排放的水中含有大量的酸碱等化学品,腐蚀性强,容易对窨井盖造成损害,且现有的窨井盖为了扩大排水效果会在窨井盖表面开设有排水口,杂质会随水流一起进入排水道内部,造成排水道堵塞,清理起来很不方便,存在不具备过滤的功能,防腐蚀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坚固耐用的窨井盖,具备过滤的功能,防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解决了不具备过滤的功能,防腐蚀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6.2.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坚固耐用的窨井盖,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竖龙骨,相邻两个所述竖龙骨的相对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横龙骨,所述框架为聚碳酸酯材料构件,所述框架的顶部设置有数量为两个的提拉装置,所述框架的顶部设置有警示灯,所述框架的底部卡接有过滤装置,所述框架的顶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水口。
9.优选的,所述排水口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有防堵框。
10.优选的,所述框架的底部开设有数量为两个的卡槽,所述过滤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卡块,所述卡块位于卡槽的内壁。
11.优选的,所述提拉装置包括第一弹簧,所述框架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为两个的安装槽,所述第一弹簧和安装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勾环,所述固定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框架的内部开设有均匀分布并与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的内壁。
12.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数量为两个的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的相对侧设置有滤框,所述滤框的内底壁嵌入安装有滤网。
13.优选的,两个所述侧板的相对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侧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的内壁,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之间固定连接
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二弹簧内部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和警示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14.3.有益效果
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6.(1)本方案通过设置框架、竖龙骨和横龙骨,聚碳酸酯材质的框架增加了装置的腐蚀性能,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且竖龙骨和横龙骨,有效加强了框架整体的坚固性,使得装置不易变形,通过设置过滤装置,可对杂质进行过滤和拦截,避免杂质进入下水道内部,增加装置的功能性,具有较好经济性能,适合大面积推广,通过设置提拉装置,在拉取装置时更加方便,第一弹簧可将勾环有效的隐藏起来,避免影响其日常正常使用;
17.(2)通过设置防堵框,可避免大垃圾卡在排水口的内壁,使得清理框架表面垃圾更加方便,通过设置卡块和卡槽,在对过滤装置进行清理时更加方便;
18.(3)通过设置第二弹簧、第三弹簧和压力传感器,可以利用第二弹簧的弹力对滤框内部进行有效监测,压力传感器和警示灯相结合,及时提醒清理人员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4.图中标号说明:
25.1、框架;101、卡槽;102、第一滑槽;2、排水口;201、防堵框;3、过滤装置;301、侧板;302、第二滑槽;303、第二滑块;304、滤框;305、滤网;306、第二弹簧;307、第三弹簧;308、卡块;309、压力传感器;4、提拉装置;401、第一弹簧;402、固定块;403、勾环;404、第一滑块;5、竖龙骨;6、横龙骨;7、警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
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请参阅图1

5,一种坚固耐用的窨井盖,包括框架1,框架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竖龙骨5,相邻两个竖龙骨5的相对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横龙骨6,框架1为聚碳酸酯材料构件,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数量为两个的提拉装置4,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警示灯7,框架1的底部卡接有过滤装置3,框架1的顶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水口2。
30.进一步的,排水口2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有防堵框201,通过设置防堵框201,可避免大垃圾卡在排水口2的内壁,使得清理框架1表面垃圾更加方便。
31.进一步的,框架1的底部开设有数量为两个的卡槽101,过滤装置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卡块308,卡块308位于卡槽101的内壁,通过设置卡块308和卡槽101,在对过滤装置3进行清理时更加方便。
32.进一步的,提拉装置4包括第一弹簧401,框架1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为两个的安装槽,第一弹簧401和安装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02,固定块4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勾环403,固定块40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404,框架1的内部开设有均匀分布并与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一滑槽102,第一滑块404位于第一滑槽102的内壁,通过设置提拉装置4,在拉取装置时更加方便,第一弹簧401可将勾环403有效的隐藏起来,避免影响其日常正常使用。
33.进一步的,过滤装置3包括数量为两个的侧板301,两个侧板301的相对侧设置有滤框304,滤框304的内底壁嵌入安装有滤网305,通过设置过滤装置3,可对杂质进行过滤和拦截,避免杂质进入下水道内部,增加装置的功能性,具有较好经济性能,适合大面积推广。
34.进一步的,两个侧板301的相对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302,侧板30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303,第二滑块303位于第二滑槽302的内壁,第二滑块303和第二滑槽30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306,第二滑槽30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二弹簧306内部的第三弹簧307,第三弹簧3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309,压力传感器309的输出端和警示灯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弹簧306、第三弹簧307和压力传感器309,可以利用第二弹簧306的弹力对滤框304内部进行有效监测,压力传感器309和警示灯7相结合,及时提醒清理人员进行维护。
35.工作原理:将装置整个放在下水道的上方,竖龙骨5和横龙骨6对框架1进行支撑,框架1和下水道接触,通过设置框架1、竖龙骨5和横龙骨6,聚碳酸酯材质的框架1增加了装置的腐蚀性能,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且竖龙骨5和横龙骨6,有效加强了框架1整体的坚固性,使得装置不易变形,水会先通过防堵框201和排水口2进入过滤装置3内部,通过设置防堵框201,可避免大垃圾卡在排水口2的内壁,使得清理框架1表面垃圾更加方便,垃圾残留在滤框304中,水从滤网305中排出,通过设置过滤装置3,可对杂质进行过滤和拦截,避免杂质进入下水道内部,增加装置的功能性,具有较好经济性能,适合大面积推广,当滤框304中垃圾较多时,第二滑块303会压缩第二弹簧306,当第二滑块303和压力传感器309接触时,第三弹簧307会弯曲,对压力传感器309进行保护,压力传感器309将信号传输至警示灯7,警示灯7发光,通过设置第二弹簧306、第三弹簧307和压力传感器309,可以利用第二弹簧306的弹力对滤框304内部进行有效监测,压力传感器309和警示灯7相结合,及时提醒清理人员进
行维护,清理人员将提拉装置4中的勾环403向上拉动,第一弹簧401发生形变,第一滑块404运动到第一滑槽102的内顶壁,将整个装置提起,通过设置提拉装置4,在拉取装置时更加方便,第一弹簧401可将勾环403有效的隐藏起来,避免影响其日常正常使用,利用卡块308和卡槽101将过滤装置3取下进行清理即可,通过设置卡块308和卡槽101,在对过滤装置3进行清理时更加方便。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