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18127发布日期:2022-07-12 23:0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需拆卸边梁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2.边梁为基坑内地下室结构外墙内边到基坑竖向支护内边间的横向内支撑结构体。地下室外墙结构和基坑竖向支护有紧贴法和分离法两种施工方法,前者内支撑需要全部或部分拆除,后者在不影响结构外墙施工的前提下拆除地下室外墙内的内支撑。传统施工作业中,无论采取哪种做法,均会造成建筑垃圾、施工安全隐患以及地下室外墙渗漏,同时影响施工质量及进度,增加基坑新变形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建筑垃圾量大、存在施工安全隐患以及地下室外墙渗漏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需拆卸边梁或减少边梁拆除量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
4.一种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在基坑沿边部位的支护结构、沿所述支护结构的竖直方向设置的至少一道边梁以及与所述边梁一一对应连接的至少一道内支撑梁,
5.所述边梁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边梁连接件以形成边梁接槎部,所述边梁接槎部包括上接槎和下接槎,所述支护结构上分别于对应所述上接槎的部位和对应所述下接槎的部位浇筑形成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外墙,作为上接槎或下接槎的连接部,所述边梁上设置有用于防水止水的防渗漏件;
6.所述边梁与所述连接部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形成外墙或成为外墙的一部分。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梁连接件为预留钢筋、角钢、钢板、直螺纹套筒中的一种或多种。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渗漏件包括预埋在所述边梁上的后置止水钢板;或/和在边梁接槎部设置凹槽或错槽;或/和设置在所述边梁上的注浆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接槎的边缘和所述下接槎的边缘分别预埋有角钢或/和钢板,所述后置止水钢板焊接在角钢或/和钢板上。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接槎或/和所述下接槎处预制成接槎凹槽或接槎错槽。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注浆管预埋于竖向支护结构与边梁上接槎和下接槎相交部位附近,或/和预埋于所述接槎凹槽或所述接槎错槽内形成注浆部,所述注浆部用于在一体化结构施工完毕后向与边梁接槎部相连接的外墙缝隙注浆补缝。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边梁与地下室梁板面接近或位于相同标高且不影响后续使用时,与所述边梁连接的内支撑梁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保留;当所述边梁与地下室
梁板位于不同高度影响使用或外观时,与所述边梁连接的内支撑梁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拆除或部分拆除。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地下室外墙在边梁的上部边内移时,边梁上下接槎质量标准不变,所述边梁的上部设置有外墙连接的上接槎,下部设有下接槎,当所述边梁与地下室梁板面接近或位于相同标高且不影响后续使用时,与所述边梁连接的内支撑梁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保留;当所述边梁与地下室梁板位于不同高度影响使用或外观时,与所述边梁连接的内支撑梁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拆除或部分拆除。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地下室外墙在边梁上下均内移离开基坑竖向支护结构,边梁上下接槎质量标准不变,外墙与边梁横向连接无边梁部分时,需增加左右结构连接件,当所述边梁与地下室梁板面接近或位于相同标高且不影响后续使用时,与所述边梁连接的内支撑梁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保留;当所述边梁与地下室梁板位于不同高度影响使用或外观时,与所述边梁连接的内支撑梁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拆除或部分拆除。
15.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在边梁上设置边梁连接件和防渗漏件,当内支撑梁施工完毕后,通过在支护结构上对应上接槎的部位和对应下接槎的部位分别浇筑形成钢筋混凝土,进一步形成与相邻边梁连接的连接部,在实现各边梁牢固连接,作业完成后,边梁与支护结构结合为一体,提高了基坑内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延长基坑地下结构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此外,将边梁作为基坑内结构的一部分继续使用,无需拆卸边梁或减少边梁拆除量,从而减少了建筑材料的浪费以及基坑内结构施工的作业量,加快了工期进度,并降低了基坑内结构施工的作业成本,还避免了因拆除过程中因建筑结构改变,应力重新分配引起的渗水漏水问题,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防水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一体化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一体化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一体化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一体化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一体化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一体化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一体化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标号说明:
24.10
‑‑
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
25.100
‑‑
支护结构;200
‑‑
边梁;300
‑‑
内支撑梁;400
‑‑
后置止水钢板;500
‑‑
边梁连接件;600
‑‑
注浆部;700
‑‑
连接部;800
‑‑
角钢;210
‑‑
上接槎;220
‑‑
下接槎;230
‑‑
外墙连接件;240
‑‑
防止水部件;250
‑‑
左右结构连接件;221
‑‑
接槎凹槽;222
‑‑
接槎错槽;310
‑‑
梁板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7.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需拆卸边梁200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10,该一体化结构10包括竖直设置在基坑沿边部位的支护结构100、沿支护结构100的竖直方向(或高度方向)设置的至少一道边梁200以及与边梁200一一对应连接的至少一道内支撑梁300,可以理解为,内支撑梁300的数量与边梁200的数量一一对应,每个边梁200上对应设置一道内支撑梁300,图2示出了由支护结构100、一边梁200以及一道内支撑梁300构成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10的基本单元,即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10的局部结构,其余附图中同样对该基本单元在不同实施例下的结构进行了示例说明。本实施例中,边梁20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穿插设置有边梁连接件500以形成边梁接槎部,边梁接槎部包括上接槎210和下接槎220。支护结构100上分别于对应上接槎210的部位和对应下接槎220的部位浇筑形成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外墙,作为上接槎210或下接槎220连接的连接部700,该连接部700向相邻的边梁200延伸并与相邻边梁200的上接槎210或下接槎220连接。上接槎210和下接槎220处的砼和连接部700的尺寸、形状既要满足设计和规范,又要满足后续外墙砼的施工和使用需要。边梁200上设置有用于防水止水的防渗漏件,即图1所示的后置止水钢板400,边梁200与连接部700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形成外墙或成为外墙的一部分。如此,上下边梁200或边梁200与基坑底的结构底板之间通过由砼固结形成的连接部700连接为一体,在增大支护结构100上临近基坑内侧的厚度、提高支护强度的同时,边梁200施工完毕后无需拆除或根据需要进行部分拆除,使得边梁200成为基坑内结构的一部分,避免了因拆除边梁200造成的支护结构100上应力重新分布进而可能引起的支护结构100渗漏加重问题,从而提升基坑的防水效果。在实际施工作业中,根据施工条件和对墙面的施工设计要求,连接部700的厚度与边梁200的厚度按设计匹配,于此不再赘述。
28.需要说明的是,边梁200上的上接槎210和下接槎220的尺寸及形状不仅限于图1示出的那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尺寸形状进行调整,同样的,边梁200的高度、截面大小以及形状也不仅限于图1示出的那样,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
29.支护结构100是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以及保护设施,用以保证地下结构施工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本实施例中,支护结构100为咬合桩或/和地连墙,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基坑采用咬合桩支护或地连墙支护的支护方式。其中,咬合桩是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可以理解为钢筋混凝土桩墙,具体通过相邻混凝土排桩间部份圆周相嵌,并于后序次相间施工的桩内署入钢筋笼,使之形成具有良好防渗作用的整体连续防水、挡土围护结构;地连墙又称为地下连续墙,是通过在地面下采用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并依次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的一道连续墙壁,地连墙具有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对沉降及变位较易控制,结构和地基的变形较小以及耐久性和抗渗性能好等优点。
30.请结合图3与图4,一实施例中,上接槎210或/和下接槎220处预制成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防止后浇筑砼外墙新旧砼的冷缝形成通缝从而引起的渗漏问题,此种做法
主要适用于边梁200、地下室外墙以及支护结构100一体化时的施工方式。进一步的,当上接槎210与下接槎220处分别形成有接槎错槽222时,接槎错槽222在临近支护结构100的一侧形成凹位。通过在上接槎210与下接槎220处设置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增大了边梁200与连接部700的结合面积,且固结后的连接部700在与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连接部位形成凸起,边梁200对连接部700产生沿水平方向的约束力,以避免连接部700从两个边梁200之间脱落,从而提升本实施例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的稳定性。
31.一实施例中,边梁连接件500为预留钢筋、角钢、钢板、直螺纹套筒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实际施工作业中,上述各种连接件的性能需满足结构设计要求,以提升基坑结构的稳定性,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即,可以单独采用上述连接件中的一种,也可以配合使用多种连接件。进一步的,边梁200上设置有至少一道边梁连接件500。例如,当预留钢筋作为边梁连接件500时,边梁200上设置有一排、两排或多排预留钢筋,即,边梁连接件500为预埋在边梁200内并沿边梁200的高度方向分布的排筋。预留钢筋的数量根据钢筋的机械性能、混凝土性质以及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施工标准确定,当预留钢筋的数量为两排时,防渗漏件夹设在两排预留钢筋之间。当边梁连接件500采用角钢、钢板、直螺纹套筒时,边梁连接件500也可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设置在边梁200上。
32.防渗漏件用于提高基坑的防水性能,防止水渗漏至地下室内,以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防水性。防渗漏件包括预埋在边梁200上的后置止水钢板400或角钢800;或/和在边梁接槎部设置凹槽或错槽;或/和设置在边梁200的凹槽或/和错槽内埋设注浆管,外引注浆口,以便合适时进行注浆,从而形成注浆部600,注浆部600用于在一体化结构施工完毕后向边梁接槎部与连接部700之间注浆补缝;后置止水钢板400、凹槽或错槽、注浆部600三种防水手段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两两结合或三种并用。具体的,将注浆管预埋于竖向支护结构100与边梁上接槎和下接槎相交部位附近,或/和预埋于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内形成注浆部600,其中,注浆管包括第一注浆管610与第二注浆管620,在设置凹槽或错槽时,第一注浆管610与第二注浆管620分别预埋于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内;在没有设置槽体时,第一注浆管610位于边梁上接槎的交角处,第二注浆管620位于边梁下接槎的交角处。在设计注浆部600时,通过向缝隙处灌浆,避免基坑外部雨水或其他水源经由边梁200与连接部700之间的缝隙进入地下室内,从而提高基坑内的防水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角钢800可以同时作为防渗漏件和边梁连接件500使用,在具体实际中,作业人员可以对上述防水方式及防水部件进行选择及组合,以满足施工需求,于此不再赘述。
33.进一步的,当防渗漏件为预埋在边梁200上的后置止水钢板400时,后置止水钢板400靠设置在边梁200的中部并沿边梁200的高度方向延伸。优选的,后置止水钢板400边可开设有止水凹槽。也可以理解为,后置止水钢板400与支护结构100平行设置,用于阻断边梁200两侧的水路连通,避免支护结构100外侧的水经由支护结构100和边梁200渗漏进入地下室内侧,以保证地下室的防水性。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边梁接槎部顶端或底端预埋的角钢或钢板上沿外墙中部附近焊接后置止水钢板进行防水。
34.一实施例中,在设置后置止水钢板400的基础上,上接槎210的边缘和下接槎220的边缘分别预埋有角钢800或/和钢板,后置止水钢板400焊接在角钢800或/和钢板上,如此,施工人员可以在边梁200成型后再将后置止水钢板400焊接在角钢800上,提高了边梁200防水作业的灵活性。进一步的,当边梁200采用角钢800与后置止水钢板400配合进行防水时,
上接槎210的边缘和下接槎220的边缘分别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角钢800,每个角钢800上焊接不少于一个后置止水钢板400。也就是说,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地下室外墙结构以及防水等级要求,在边梁200的两个接槎部位分别沿边梁200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一个角钢800,并在角钢800靠中附近焊接后置止水钢板400,以实现对地下室外墙结构的防水保护。
35.注浆部600用于在施工后期填充边梁200与连接部700之间的缝隙,以便进行止防水处理作业,具体的,在地下室出现渗漏之前或出现渗漏之后,可经由注浆部600从外部接入受约束时凝固成型的注浆料,流动的注浆料灌满边梁200与连接部700之间的缝隙后凝固成型,从而实现对地下室的防水处理。一实施例中,注浆部600为于边梁200的顶部或边梁200的底边侧上与内支撑梁300连接部位开设的注浆预留孔或预埋在边梁200上的注浆管。当注浆部600为注浆预留孔时,边梁200与内支撑梁300的连接部位形成倾斜注浆面,且注浆部600位于边梁200上临近边梁200顶部的位置,避免在注浆过程后,因注浆预留孔附近区域存在盲区造成的浆液卸压未能注满孔隙或裂缝与支护结构100之间的注浆区问题的发生,以提高成型后的连接部700的整体性和抗渗能力。
36.注浆管或利用凹槽或错槽注浆补漏多用于外墙紧贴法施工时。在实际施工时,注浆管对与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配合使用,注浆管预埋于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内形成注浆部600,通过接槎凹槽221或接槎错槽222对注浆管的约束,来实现注浆管的定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实际施工作业中,注浆管的管口须高于注浆位,注浆管口应尽可能的沿支护结构100向上设置,并高于上接槎的位置,且注浆管口应当凸出于地下室外墙内,以降低施工作业难度。
37.一实施例中,边梁连接件500和防渗漏件设置在边梁200上的同一边侧。当然,在满足连接部700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可对边梁连接件500与后置止水钢板400的相对位置关系进一步进行调整,以适应施工条件。
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包括需要对支护结构100与外墙之间的空间有回填的情况和无需进行回填的情况,其中,当无需进行回填时,支护结构100、边梁200以及连接部700形成的连接体即构成外墙,在此情况下,无需拆卸边梁200,且不用进行回填,减少了材料的浪费以及土石方回填的工作量和作业成本,地下室的有效空间以边梁200为边界,从而增大了基坑内的有效面积;此外,还避免了因拆卸边梁200造成的基坑内竖向支护受损进而造成的墙体渗漏问题,基坑内不易渗水,延长了一体化结构10的使用寿命,并保证了基坑地下结构使用的安全性。
39.当无需进行回填时,需要根据地下室梁板高度与边梁200高度的关系具体选择施工方案,具体的,请再参阅图2,图2示出了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时的结构,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面接近或位于相同标高且不影响后续使用时,内支撑梁300上设有用于与梁板接槎的梁板连接件310,梁板连接件310可以是钢筋、角钢、钢板、直螺纹套筒中的一种或多种,即与边梁200连接的内支撑梁330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保留。这样,在边梁200施工完毕后,施工人员可以在内支撑梁300上的梁板连接件310位置进一步支模并进行砼施工,以连接梁板和内支撑梁300,即将内支撑梁300和边梁200作为地下室梁板的一部分,在不拆除边梁200和内支撑梁300的同时,实现了对边梁200和内支撑梁300的再利用,减少了材料浪费,即内支撑梁300能为结构梁板所用则用,不影响使用或美观,能藏则藏。进一步的,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面位于相同相近标高且影响后续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拆除有
影响的多余部分。
40.请参阅图5,另一实施例中,在采用紧贴法,即边梁200与地下室外墙贴合连接时,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位于不同高度,若内支撑梁300影响后续使用或影响外观时,则将与边梁200连接的内支撑梁300在边梁200施工完毕后拆除,仍保留原来的边梁200与支护结构100以形成外墙。当然,在实际施工作业中,考虑到边梁200使用情况,可以仅对内支撑梁300上影响基坑内结构使用功能或外观的部分进行拆除,可以适当保留内支撑梁300的一部分,拆除部分在图5中以虚线示出。
41.又一实施例中,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位于相同或相近标高,即处于同一高度或高度差较小,且地下室外墙在边梁200的上部边内移时,边梁200上下接槎质量标准不变,边梁200的上部设置有外墙连接的上接槎,下部设有下接槎,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面接近或位于相同标高且不影响后续使用时,与边梁200连接的内支撑梁300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可保留;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位于不同水平高度影响使用或外观时,与边梁200连接的内支撑梁300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拆除或部分拆除。在此情况下,边梁200的上部设置有外墙连接件230以及防止水部件240。具体的,请分别参阅图6与图7,图6示出了仅在边梁200的上部设置外墙连接件230以及防止水部件240的情形,在此种情况下,此时的边梁下接槎与下部地下室外墙相连,中部为地下室顶的梁板部分,上接槎与上部地下室外墙相连,也可以理解为,边梁200与地下室外墙采用的是半紧贴半分离法连接。图7示出了在边梁200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外墙连接件230以及防止水部件240的情形,即地下室外墙在边梁200上下均内移离开基坑竖向支护结构100,即边梁200与地下室外墙采用的是分离法。在此情况下,边梁200上下接槎质量标准不变,外墙与边梁200横向连接无边梁部分时,需增加左右结构连接件250,左右结构连接件250为预埋在边梁200上的横向钢筋或钢板等。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面接近或位于相同标高且不影响后续使用时,与边梁200连接的内支撑梁300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保留;当边梁200与地下室梁板位于不同高度影响使用或外观时,与边梁200连接的内支撑梁300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后拆除或部分拆除。在此种情况下,原内支撑梁300上位于边梁200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部段成为实际边梁的一部分,地下室外墙与支护结构100呈分离式连接结构。外墙连接件230可以是预留筋、角钢、钢板、直螺纹套筒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的,在基坑内结构施工完毕后,考虑到基坑结构设计要求,需要在外墙与基坑内操作面之间设置功能空间,如化粪池或其他功能性结构,此时将外墙向基坑的内侧移动并在外墙与基坑内操作面之间形成预留位,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外墙连接件230和防止水部件240的位置进行支模和砼施工以形成外墙,并在边梁200的底部砼施工形成砼墙或设置预留钢,以便于与外墙底连接,在降低外墙的施工难度的同时,提高外墙的刚度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各类预留筋并不仅限于钢筋,还可以是钢板或其他钢结构,于此不再赘述。
42.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内支撑边梁与地下室外墙一体化结构10,在边梁200上设置边梁连接件500和防渗漏件,当边梁200施工完毕后,通过在支护结构100上对应上接槎210的部位和对应下接槎220的部位分别浇筑形成钢筋混凝土,进一步形成与相邻边梁200连接的连接部700,在实现各边梁200牢固连接,作业完成后,边梁200与支护结构100结合为一体,提高了基坑内结构的稳定性,消除了施工安全隐患问题,有利于延长基坑地下结构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此外,将边梁200作为基坑内结构的一部分继续使用,无需拆卸边
梁或减少边梁拆除量,从而减少了建筑材料的浪费以及基坑内结构施工的作业量,加快了工期进度,并降低了基坑内结构施工的作业成本,还避免了因拆除过程中因建筑结构改变,应力重新分配引起的渗水漏水问题,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防水性。
4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