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31316发布日期:2022-03-05 01:16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桩基施工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桩基施工是建筑物基础施工工程,通过沉桩机械将预制桩打入地层内,直至预制桩下端进入坚实土壤内,或者先成孔再浇筑成混凝土柱状桩体,从而达到加强桩承台承载力的目的。
3.相关技术中,预制桩施工过程为,先将预制桩吊装至竖直状态,然后将预制桩安装于打桩机上,打桩机的桩锤下落锤击预制桩,从而将预制桩锤入土层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预制桩下端倾斜使预制桩未能保持竖直状态,预制桩被锤入土层内后在土层内呈倾斜设置,从而导致预制桩对建筑物的支撑能力下降,降低了建筑物安全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预制桩位置进行校正使预制桩竖直进入土层内,从而提高预制桩对建筑物的支撑能力,进而提高建筑物安全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支撑板上表面的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和第一定位组件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到下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上开设有供预制桩穿过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定位组件上开设有供预制桩穿过的第一通道,预制桩从上到下依次穿过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支撑板,当预制桩穿过第一通道时,预制桩为竖直状态。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桩穿过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时,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对预制桩位置进行校正,从而使预制桩保持竖直状态被锤入土层内,进而提高预制桩对建筑物的支撑能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支撑板上竖直开设有供预制桩穿过的圆形通孔,所述预制桩侧壁抵接于通孔侧壁。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对预制桩位置进行校正,从而降低预制桩进入土层内的倾斜程度。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水平滑动连接于支撑板上表面的两块第一支撑块,两块第一支撑块反向滑移,所述第一支撑块朝向另一第一支撑块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一定位板轴线与通孔轴线平行,所述第一定位板凹陷一侧朝向另一块第一定位板,当两块第一定位板抵接时,两块第一定位板形成与通孔同轴设置的圆形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侧壁抵接于预制桩侧壁,所述支撑板上表面设置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驱动第一支撑块滑移。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预制桩下端与通孔对准后,第一支撑块滑移推动第一定位板向靠近预制桩方向滑移,两块第一定位板抵接后对预制桩位置进行校正,从而使预制桩保持竖直状态被锤入土层内,操作简单方便。
13.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块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支撑板上表面沿第一支撑块滑移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滑槽增加第一支撑块与支撑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增加第一支撑块的滑移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铰接于支撑板上表面的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转动轴向与第一支撑块滑移方向垂直,两块第一支撑块位于两根支撑杆之间,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板一端向靠近另一根支撑杆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板一端铰接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二定位板凹陷一侧背离支撑杆,所述第二定位板轴向与第二定位板转动轴向垂直,所述第一支撑块滑移带动支撑杆转动,当两根支撑杆转动互相靠近时,两块第二定位板随之互相靠近,当两块第二定位板互相抵接且轴线竖直设置时,两块第二定位板组成与通孔同轴设置的圆形第二通道,预制桩侧壁抵接于第二通道内壁。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根支撑杆转动互相靠近,从而带动两块第二定位板互相靠近,调整第二定位板位置使两块第二定位板抵接从而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通道进一步对预制桩位置进行校正,有效降低预制桩的倾斜程度。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块上表面铰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远离第一支撑块一端铰接于相邻支撑杆侧壁,当两块第一支撑块滑移相互靠近时,所述驱动杆带动支撑杆向靠近另一根支撑杆方向转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块第一支撑块滑移互相靠近时,第一支撑块带动驱动杆转动滑移,从而带动两根支撑杆转动互相靠近,从而带动两块第二定位板互相靠近,操作简单方便。
19.可选的,所述支撑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内开设有让位槽,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于让位槽内,所述支撑杆侧壁抵接于让位槽侧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位槽在支撑杆转动过程中对支撑杆起支撑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支撑杆转动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支撑杆侧壁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让位槽侧壁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于导向槽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增加支撑杆与第二支撑块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支撑杆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预制桩依次穿过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通孔,经过三者校正后,预制桩保持竖直状态被锤入土层内,从而有效降低预制桩在土层内的倾斜程度,提高预制桩对建筑物的支撑能力,进而提高建筑物安全稳定性;
25.2.将预制桩下端与通孔对准后,再通过两块第二定位板组成第二通道,两块第一定位板组成第一通道,从而对预制桩进行校正,有效减少预制桩抬升高度,降低施工难度;
26.3.第一支撑块滑移推动第一定位板滑移的同时,第一支撑块通过驱动杆带动支撑
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定位板转动,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第一定位组件与支撑板连接关系。
29.附图标记说明:1、预制桩;2、支撑板;21、通孔;22、滑槽;3、定位机构;31、第一定位组件;311、第一支撑块;312、第一定位板;313、滑块;32、第二定位组件;321、支撑杆;322、第二定位板;323、第二支撑块;324、让位槽;325、导向杆;326、导向槽;33、驱动组件;331、驱动杆;332、驱动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参照图1,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板2,支撑板2上表面设置有对预制桩1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3,预制桩1从上到下依次穿过定位机构3和支撑板2,当预制桩1穿过支撑板2时,预制桩1为竖直状态。
32.通过定位机构3和支撑板2定位,从而使预制桩1调整为竖直状态,预制装被锤入土层内的过程中定位机构3为预制桩1起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减小预制桩1的倾斜程度,提高预制桩1支撑能力,进而提高建筑物安全稳定性。
33.参照图2,支撑板2放置于地面上,支撑板2上竖直开设有供预制桩1穿过的圆形通孔21,通孔21侧壁抵接于预制桩1侧壁。
34.参照图1,定位机构3包括设置于支撑板2上表面的第一定位组件31,支撑板2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定位组件32,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定位组件32位于第一定位组件31上方,预制桩1从上到下依次竖直穿过第二定位组件32和第一定位组件31,支撑板2上设置有驱动第一定位组件31和第二定位组件32对预制桩1进行定位的驱动组件33。
35.预制桩1下降依次穿过第二定位组件32、第一定位组件31和通孔21,从而对预制桩1位置进行校正,从而使预制桩1保持竖直状态进入土层内。
36.参照图1和图2,第一定位组件31包括沿通孔21同一径向水平滑动连接于支撑板2上表面的两块第一支撑块311,两块第一支撑块311反向滑移。第一支撑块311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313,支撑板2上表面对应第一支撑块311滑移方向开设有滑槽22,滑槽22长度方向与通孔21径向平行,滑槽22两端未开通。第一支撑块311朝向另一第一支撑块31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板312,第一定位板312为弧形板,第一定位板312轴向与通孔21轴向平行,第一定位板312凹陷一侧朝向另一块第一定位板312,当两块第一定位板312抵接时,两块第一定位板312之间形成供预制桩1穿过的圆形第一通道,第一通道与通孔21同轴设置,预制桩1侧壁抵接于第一通道侧壁。
37.预制桩1穿过第二定位组件32后,第一支撑块311滑移带动第一定位板312滑移,当两块第一定位板312互相抵接后,两块第一定位板312形成的第一通道对预制桩1进行校正,从而使预制桩1调整为竖直状态。
38.参照图1,第二定位组件32包括铰接于支撑板2上表面的两根支撑杆321,两块第一
支撑块311位于两根支撑杆321之间,支撑杆321转动轴向与第一支撑块311滑移方向垂直,支撑杆321远离支撑板2一端向靠近另一支撑杆321方向倾斜设置。支撑板2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块323,支撑杆321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块323内。支撑杆321远离支撑板2一端从第二支撑块323内伸出铰接有第二定位板322,第二定位板322为弧形板,支撑杆321铰接于第二定位板322凸起一侧,第二定位板322转动轴向与支撑杆321转动轴向平行,第二定位板322轴向与第二定位板322转动轴向垂直。当两块第二定位板322互相抵接时,两块第二定位板322之间形成供预制桩1穿过的圆形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同轴设置,预制桩1侧壁抵接于第一通道侧壁。
39.参照图1和图2,第二支撑块323内开设有让位槽324,支撑杆321侧壁抵接于让位槽324侧壁,支撑杆321侧壁固定连接有导向杆325,导向杆325长度方向与支撑杆321转动轴向平行,让位槽324侧壁沿导向杆325滑移轨迹开设有导向槽326,导向槽326两端未开通,导向杆325滑动连接于导向槽326内。
40.支撑杆321远离支撑板2一端向靠近另一支撑杆321方向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定位板322滑移,当两块第二定位板322互相抵接后,所形成的第二通道对预制桩1进行校正,从而使预制桩1调整为竖直状态。
41.参照图1和图2,驱动组件33包括铰接于第一支撑块311上表面的驱动杆331,驱动杆331远离第一支撑块311一端铰接于相邻支撑杆321上,每根支撑杆321均有一根驱动杆331与之对应设置,驱动杆331转动轴向与支撑杆321转动轴向平行。当两块第一支撑块311滑移靠近时,驱动杆331带动支撑杆321转动使两块第二定位板322互相靠近。支撑板2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气缸332,驱动气缸332位于第一支撑块311背离另一第一支撑块311一侧,驱动气缸332缸体固定连接于支撑板2上表面,驱动丝杠活塞杆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块311背离另一第一支撑块311一侧,驱动气缸332活塞杆沿第一支撑块311滑移方向伸缩。
42.驱动气缸332活塞杆伸出推动第一支撑块311滑移,从而使两块第一定位板312互相靠近并抵接,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块311通过驱动杆331带动支撑杆321转动,从而使两块第二定位板322互相靠近并抵接,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通孔21对预制桩1进行校正,进而使预制桩1保持竖直状态进入土层内。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桩基施工用支撑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先将预制桩1安装于打桩机上,调整预制桩1位置使预制桩1下端进入通孔21内。驱动气缸332活塞杆伸出推动第一支撑块311滑移,第一支撑块311推动第一定位板312滑移,两块第一定位板312抵接后形成供预制桩1穿过的第一通道,预制桩1侧壁抵接于第一通道侧壁。
44.同时第一支撑块311滑移带动驱动杆331转动滑移,驱动杆331带动支撑杆321转动,支撑杆321远离支撑板2一端带动第二定位板322向靠近另一第二定位板322方向转动,两块第二定位板322互相抵接形成供预制桩1穿过的第二通道,预制桩1侧壁抵接于第二通道侧壁。
45.在竖直方向上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通孔21同轴设置,此三者对预制桩1位置进行调整校正,从而使预制桩1保持竖直状态进入土层内,从而提高预制桩1对建筑物的支撑能力,提高建筑物稳定性。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