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92374发布日期:2022-09-03 02:40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市政设施检查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检查井是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供电、给水、排水、排污、通讯、有线电视、煤气管、路灯线路等维修,安装方便而设置的。一般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是便于定期检查附属构筑物。
3.目前,检查井安装在路面内,检查井井具安装在检查井的顶部,管道线路安装在检查井内且位于井具的下方,当路面上存在积水时,工作人员如果对检查井内部的线路进行维修时,路面上的积水会进入到检查井内,使得工作人员对检查井内的线路维修困难并且还具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检查井的排水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包括检查井本体、井座和井盖,所述检查井本体的顶部开口且内部中空,所述井座同轴设置在检查井本体的顶部,所述井座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检查井本体内部连通的连通槽,所述固定槽的侧壁上设置有海绵圈,所述固定槽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的顶部与海绵圈连通、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水管,所述检查井本体的内底壁上设置有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的出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底部与出水管连通,所述井盖与海绵圈卡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路面上存在积水时,积水向靠近井盖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水被海绵圈吸收,水中的杂质被海绵圈拦截,海绵圈吸收的水被蒸发,海绵圈吸收多余的水通过第一排水孔和第一排水管流入到出水管内,然后排放到市政排水系统中,有效避免路面上的积水会进入到检查井本体内,提高了检查井本体的排水效果。
7.可选的,所述固定槽的底壁上沿连通槽的侧壁的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孔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分别与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孔连通,所述井盖的顶部沿连通槽的侧壁的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三排水孔,所述第三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排水孔与第三排水孔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路面上的积水漫过海绵垫与井盖的顶部接触时,井盖上的积水通过第三排水孔、第二排水孔和第二排水管并汇入到第一排水管中,有效避免积水在井盖上堆积,进一步提高了检查井本体的排水效果。
9.可选的,所述固定槽的底壁上设置有固定杆,所述井盖的底壁沿连通槽的侧壁的周向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固定杆沿连通槽的侧壁的周向滑动连接在弧形槽内,所述固定杆
与连通槽一端的侧壁抵接后,第二排水孔与第三排水孔连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季偏多的季节时,转动井盖,使固定杆与连通槽的一端的侧壁抵接,使第二排水孔与第三排水孔连通,在雨季偏少的季节时,转动井盖,使固定杆与连通槽的另一端的侧壁抵接,使第二排水孔与第三排水孔不连通,有效避免杂物将第二排水孔堵塞,提高适用性。
11.可选的,所述检查井本体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底部位于排水槽的正上方,所述排水槽的底壁上设置有固定台,所述出水管的一端沿竖直方向从固定台的顶部伸出,所述出水管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的连接端位于出水管的伸出端的下方,所述固定台的顶部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部开口且内部中空,所述出水管的伸出端位于套筒的内部,所述套筒的底部能与固定台的顶部接触,所述套筒的内侧壁与出水管的伸出端的外侧壁之间存在缝隙,所述固定台顶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与套筒的底部连接,所述套筒的下平面位于出水管的上平面的下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第一排水管排出的积水下落到排水槽上,当排水槽内的积水高度超过出水管的伸出端的高度时,套筒外部的积水进入到套筒内部并通过出水管的伸出端汇入到市政排水系统中,提高了排污能力、防臭效果和排水效果。
13.可选的,所述固定台上设置有浮球,所述套筒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固接杆,所述浮球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与固接杆连接,所述套筒的底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支撑杆滑动连接在滑动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第一排水管排出的积水下落到排水槽上,排水槽内的积水增多与浮球接触,并带动浮球向远离排水槽的底壁的方向移动,使套筒的底部与固定台的顶部分离,有效避免杂质堆积在支撑杆和套筒之间,有效保障了排水效果。
15.可选的,所述支撑杆远离固定台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杆,所述滑动槽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杆滑动连接在限位槽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滑动连接在限位槽内,有效避免套筒与出水管的伸出端分离。
17.可选的,所述套筒的顶部开设有过滤槽,所述过滤槽的底壁上设置有滤水板,所述滤水板上阵列开设有滤水孔,所述套筒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滤水孔连通的第四排水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槽内的积水漫过套筒的顶部后,部分积水位于滤水板上,当排水槽内的积水高度低于第四排水孔时,滤水板上的积水从第四排水孔排入到排水槽内,积水中的杂质被滤水板拦截,提高过滤效果。
19.可选的,所述套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封闭第四排水孔的开口的封板,所述封板的顶部与套筒的外侧壁铰接,所述封板的底部能与套筒的外侧壁接触。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板将第四排水孔封闭,有效避免积水通过第四排水孔进入到排水槽内,防止倒灌。
21.可选的,所述套筒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第四排水孔连通的连接槽,所述封板的顶部与连接槽的侧壁铰接,所述封板的底部能与连接槽的侧壁接触,所述封板靠近连接槽的底壁的一端能与连接槽的底壁接触,所述封板远离连接槽的底壁的一端与套筒的外侧壁在同一水平面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板与连接槽的底壁连接,封板远离连接槽的底壁的一
端与套筒的外侧壁在同一水平面,积水漫过封板时,积水对封板施加一个向靠近连接槽的底壁的力,使封板与连接槽的底壁连接更加紧密,有效防止套筒在移动的过程中,封板与连接槽的底壁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提高密封效果。
23.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检查井本体的内底壁开设排水槽,在排水槽的底壁上预埋出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的水管,将出水管的一端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另一端沿竖直方向从排水槽的底壁伸出,在排水槽的底壁且在出水管的伸出部分的管道的外侧壁上浇筑固定台,并使出水管的伸出端从固定台的顶部伸出;s2:固定台的顶部安装支撑杆和套筒,支撑杆的顶部滑动连接在套筒的底部,使用套筒将出水管的伸出端位于套筒的内部,将支撑杆的底部安装在固定台的顶部,s3:在套筒的外侧壁上安装固接杆,固接杆上安装连接杆,在连接杆的底部安装浮球;s4:在检查井本体的顶部安装井座,井座开设固定槽,固定槽的侧壁上设置海绵圈,在固定槽的底壁开设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孔的顶部与海绵圈连接、底部安装第一排水管;s5:固定槽的底壁上开设第二排水孔,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孔之间安装第二排水管,在井盖上开设第三排水孔,在固定槽的底壁上安装固定杆,井盖的底部开设弧形槽,固定杆滑动连接在弧形槽内,将井盖与海绵圈卡接。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当路面上存在积水时,积水向靠近井盖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水被海绵圈吸收,水中的杂质被海绵圈拦截,海绵圈吸收的水被蒸发,海绵圈吸收多余的水通过第一排水孔和第一排水管流入到出水管内,然后排放到市政排水系统中,有效避免路面上的积水会进入到检查井本体内,提高了检查井本体的排水效果;当路面上的积水漫过海绵垫与井盖的顶部接触时,井盖上的积水通过第三排水孔、第二排水孔和第二排水管并汇入到第一排水管中,有效避免积水在井盖上堆积,进一步提高了检查井本体的排水效果;在雨季偏多的季节时,转动井盖,使固定杆与连通槽的一侧的侧壁抵接,使第二排水孔与第三排水孔连通,在雨季偏少的季节时,转动井盖,使固定杆与连通槽的另一侧的侧壁抵接,使第二排水孔与第三排水孔不连通,有效避免杂物将第二排水孔堵塞,提高适用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井盖的局部剖视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套筒的局部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检查井本体;11、排水槽;2、井座;21、固定槽;22、连通槽;23、第一排水孔;24、第二排水孔;3、井盖;31、第三排水孔;32、弧形槽;4、海绵圈;5、第一排水管;6、出水管;7、第二排水管;8、固定杆;9、固定台;10、套筒;101、滑动槽;102、限位槽;103、过
滤槽;104、第四排水孔;105、连接槽;12、支撑杆;13、浮球;14、固接杆;15、连接杆;16、限位杆;17、滤水板;18、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参照图1、图2,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包括检查井本体1、井座2和井盖3,井座2同轴安装在检查井本体1的顶部,井座2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21,固定槽21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检查井本体1内部连通的连通槽22,固定槽21的侧壁上安装有海绵圈4,井盖3与海绵圈4卡接。固定槽21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23,第一排水孔23的顶部与海绵圈4连通、底部安装有第一排水管5,检查井本体1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排水槽1。
32.路面上的积水在向井盖3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被海绵圈4吸收,在海绵圈4内储存的积水被蒸发,海绵圈4多余的积水通过第一排水孔23和第一排水管5流入到排水槽11内,有效避免路面上的积水会进入到检查井本体1内,提高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
33.检查井本体1的顶部开口且内部中空,检查井本体1内安装有线路,在检查井本体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贯穿孔,线路穿过贯穿孔,在检查井本体1内侧壁安装有支撑架,支撑架用于支撑线路。
34.井座2采用合金材质制成的圆形座,固定槽21同轴开设在井座2的顶部上,连通槽22同轴开设在固定槽21的底壁上。
35.海绵圈4采用海绵材质制成的圆环,海绵圈4同轴粘接在固定槽21的侧壁上,第一排水孔23沿固定槽21的侧壁的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在固定槽21的底壁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孔23开设有两个。海绵圈4吸收多余的水进入到井座2的第一排水孔23内,海绵圈4吸收的水进行蒸发使海绵圈4持续保持吸水能力,此外,海绵圈4还具有弹性,当海绵圈4受到挤压,海绵圈4内的水下落到第一排水孔23,有效保障了海绵圈4的吸水效果,同时,海绵圈4将海绵圈4和井盖3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有效避免积水从海绵圈4和井盖3之间的缝隙流入到检查井本体1内,海绵圈4的多孔结构将水的杂质进行拦截,有效防止第一排水孔23被堵塞,有效保障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
36.参照图1、图2、图3,井盖3采用合金材质制成。井盖3的顶部沿连通槽22的侧壁的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三排水孔31,固定槽21的底壁上沿连通槽22的侧壁的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水孔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排水孔31开设有四个。第三排水孔31和第二排水孔24一一对应,每个第二排水孔24能与对应的第三排水孔31连通。第一排水管5和第二排水孔24之间安装有第二排水管7,第二排水管7分别与第一排水管5和第二排水孔24连通,第二排水管7倾斜安装,第二排水管7的较高端与第二排水孔24连接。
37.当过海绵垫与井盖3的顶部接触时,井盖3上的积水依次通过第三排水孔31、第二排水孔24和第二排水管7并汇入到第一排水管5中,有效避免积水在井盖3上堆积,提高了井盖3的排水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
38.固定槽21的底壁上安装有固定杆8,固定杆8采用合金材质的圆杆。井盖3的底壁沿连通槽22的侧壁的周向开设有弧形槽32。井盖3与海绵圈4卡接后,固定杆8沿连通槽22的侧壁的周向滑动连接在弧形槽32内,固定杆8与连通槽22一端的侧壁抵接时,第二排水孔24与
第三排水孔31连通,固定杆8于连通槽22另一端的侧壁抵接时,第二排水孔24与第三排水孔31连通。
39.在雨季偏多的季节时,工作人员可以沿连通槽22的侧壁的周向转动井盖3,使固定杆8与连通槽22的一端的侧壁抵接,使第二排水孔24与第三排水孔31连通,在雨季偏少的季节时,工作人员可以连通槽22的侧壁的周向转动井盖3,使固定杆8与连通槽22的另一端的侧壁抵接,使第二排水孔24与第三排水孔31不连通,有效避免杂物将第二排水孔24堵塞,有效保障井盖3的排水效果,其次,固定杆8与弧形槽32滑动连接,使得第二排水孔24与第三排水孔31错位需将井盖3沿连通槽22的侧壁的周向转动才行,有效避免车辆或行人经过井盖3时,将第二排水孔24与第三排水孔31错位,进一步有效保障井盖3的排水效果。
40.参照图1、图4,检查井本体1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排水槽11,第一排水管5的底部位于排水槽11的正上方,排水槽11的两侧的侧壁设置由倾斜面,从第一排水管5排出的水下落到排水槽11的倾斜面上,有效防止水与排水槽11的侧壁连接时飞溅。
41.排水槽11的底壁上浇筑有固定台9,固定台9采用混凝土浇筑成型。出水管6的一端沿竖直方向从固定台9的顶部伸出,出水管6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的连接端位于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下方,固定台9的顶部安装有套筒10,套筒10的底部开口且内部中空,套筒10的横截面为圆形。出水管6的伸出端位于套筒10的内部,套筒10的底部与固定台9的顶部接触,套筒10的内侧壁的尺寸大于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尺寸,使得套筒10的内侧壁与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外侧壁之间存在缝隙。套筒10外侧壁的水能通过套筒10和出水管6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出水管6内,套筒10的顶部低于检查井本体1的内底壁。
42.参照图1、图4,固定台9顶部安装有支撑杆12,套筒10的底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动槽101,支撑杆12滑动连接在滑动槽101内。支撑杆12远离固定台9的一侧一体成型有限位杆16,使限位杆16和支撑杆12之间形成t型杆,在滑动槽101的侧壁上开始由限位槽102,使滑动槽101和限位槽102之间形成t型槽,限位杆16沿滑动槽101的深度方向滑动连接在限位槽102内。当限位杆16的底部与限位槽102的底部的侧壁接触时,套筒10的下平面依然位于出水管6的上平面的下方,使得套筒10的下平面始终位于出水管6的上平面的下方。
43.固定台9上安装有浮球13,浮球13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小,使得浮球13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能漂浮在水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浮球13采用pp发泡材质制成的球体。套筒10的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固接杆14,固接杆14采用合金材质制成的圆杆,浮球13的顶部安装有连接杆15,连接杆15的顶部与固接杆14焊接,连接杆15和固接杆14之间形成l型。浮球13的下平面位于套筒10的的下平面的上方,且位于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下方。
44.第一排水管5排出的水堆积在排水槽11的底壁上,当排水槽11的积水刚漫上固定台9时,浮球13未与积水接触,当排水槽11的积水的高度继续上升并与浮球13接触时,积水对浮球13的浮力带动套筒10向远离固定台9的方向移动,使套筒10的底部与固定台9分离,积水从套筒10和固定台9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套筒10与出水管6的伸出端之间的缝隙中,当积水的高度进一步上升,使积水高度超过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上平面时,套筒10和出水管6的伸出端之间缝隙的积水从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顶部开口进入到出水管6内,并带动套筒10外侧壁的积水进入到出水管6内,并最终汇入到市政排水系统中,直到积水的高度与固定台9的高度持平,积水停止向出水管6的伸出端流动,从而将排水槽11内的积水排走,有效避免积水与线路接触,提高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
并且,套筒10外侧壁的积水进入到出水管6的流速较快,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快,并最终维持在巅峰的流速,巅峰的流速足以将一些大颗粒杂质一起随着积水进入到出水管6内,并最终汇入到市政排水系统中,有效避免积水中大颗粒杂质将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顶部开口堵塞,有效保障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另外,积水未与浮球13接触时,套筒10的底部和固定台9的顶部抵接,使积水无法进入到套筒10的内部,有效避免杂质首先就进入到套筒10的内部,使套筒10内部发生堵塞的情况,有效保障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积水的高度在出水管6的伸出端的上平面的下方时,积水中的淤泥和大颗粒杂质在排水槽11的底壁上沉淀,并被固定台9拦截,有效避免淤泥和大颗粒杂质首先进入到套筒10的内部,使套筒10内部发生堵塞的情况,有效保障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
45.工作人员对检查井本体1内的线路进行维修时,两脚分别踩在排水槽11两侧的检查井本体1的内底壁上,并将维修工具等放置在检查井本体1的内底壁上,实现人及维修工具与水分离的效果,方便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维修,同时,进入到检查井本体1内部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5下落到排水槽11内,也有效避免线路与水接触,提高安全性。
46.参照图1、图4,套筒10的顶部开设有过滤槽103,过滤槽103的底壁上安装有滤水板17,滤水板17上阵列开设有滤水孔,套筒1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滤水孔连通的第四排水孔104。套筒10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用于封闭第四排水孔104的开口的封板18,封板18的顶部与套筒10的外侧壁铰接,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封板18在重力的推动下封板18的底部能与套筒10的外侧壁接触。排水槽11内的积水漫过套筒10的顶部后,靠近套筒10的积水首先进入到排水槽11内,当排水槽11内的积水高度低于第四排水孔104时,滤水板17上的积水从第四排水孔104排入到排水槽11内,在排水槽11内的积水中的杂质被滤水板17拦截,提高过滤效果,此外,积水刚漫过套筒10的顶部时,由于排水槽11的底壁与积水的高度差的原因,加快积水向靠近套筒10移动的流速,从而提高了排水效果,有效保障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
47.为了进一步提高封板18的稳定性,套筒1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第四排水孔104连通的连接槽105,封板18的顶部与连接槽105的侧壁铰接,封板18的底部能与连接槽105的侧壁接触,封板18靠近连接槽105的底壁的一端能与连接槽105的底壁接触,封板18远离连接槽105的底壁的一端与套筒10的外侧壁在同一水平面上。封板18与连接槽105的底壁连接,封板18远离连接槽105的底壁的一端与套筒10的外侧壁在同一水平面,积水漫过封板18时,积水对封板18施加一个向靠近连接槽105的底壁的力,使封板18与连接槽105的底壁连接更加紧密,有效防止套筒10在移动的过程中,封板18与连接槽105的底壁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提高密封效果。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当路面上存在积水时,积水向靠近井盖3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水被海绵圈4吸收,水中的杂质被海绵圈4拦截,海绵圈4吸收的水被蒸发,海绵圈4吸收多余的水通过第一排水孔23和第一排水管5流入到出水管6内,然后排放到市政排水系统中,有效避免路面上的积水会进入到检查井本体1内,提高了检查井本体1的排水效果。
49.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检查井井具安装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检查井本体1的内底壁开设排水槽11,在排水槽11的底壁上预埋出与市政排
水系统连接的水管,将出水管6的一端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另一端沿竖直方向从排水槽11的底壁伸出,在排水槽11的底壁且在出水管6的伸出部分的管道的外侧壁上浇筑固定台9,并使出水管6的伸出端从固定台9的顶部伸出;s2:固定台9的顶部安装支撑杆12和套筒10,支撑杆12的顶部滑动连接在套筒10的底部,使用套筒10将出水管6的伸出端位于套筒10的内部,将支撑杆12的底部安装在固定台9的顶部,s3:在套筒10的外侧壁上安装固接杆14,固接杆14上安装连接杆15,在连接杆15的底部安装浮球13;s4:在检查井本体1的顶部安装井座2,井座2开设固定槽21,固定槽21的侧壁上设置海绵圈4,在固定槽21的底壁开设第一排水孔23,第一排水孔23的顶部与海绵圈4连接、底部安装第一排水管5;s5:固定槽21的底壁上开设第二排水孔24,第一排水管5和第二排水孔24之间安装第二排水管7,在井盖3上开设第三排水孔31,在固定槽21的底壁上安装固定杆8,井盖3的底部开设弧形槽32,固定杆8滑动连接在弧形槽32内,将井盖3与海绵圈4卡接。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