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7764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具体来说是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采用摊大饼的建设方式,无论是住宅开发还是道路、广场、地下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是毫无节制的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硬化,彻底改变了地表原有的生态,加大了雨水径流,导致雨水资源流失,城市湿地严重萎缩,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城市生态系统紊乱,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0003]城市的过度硬化加剧了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一旦长时间下雨,下水道如果不能及时、顺利地排掉雨水,就会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高、大、上的城市建设模式,使得传统的季风通道被阻隔,城市气候环境蒸笼化,加上地表硬化导致空气中有害颗粒无法附着,雾霾程度加剧,城市中心与郊区温度差也由1-3度骤然加大到8-13度。
[0004]为了缓解城市水环境问题,目前城建、水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都是以美化城市为目标,在区域内营建绿地,围绕水泵添加蓄水池,蓄水池一般采用钢筋水泥建造,无法渗透,较少考虑雨水消纳等生态功能,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仍然无法彻底治理。因此,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克服硬化病,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是城市管理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以社区为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物屋顶上构建的露天绿化系统,建筑物周围设置的多个生态滤池与1-2个景观蓄水池,社区停车场、广场及社区道路旁设置的生态草沟系统;其中露天绿化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屋顶植被层、基质层、过滤层、排水层、保护层、防水层,排水层中埋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与安装在建筑物侧面的下泄管上端相连通,下泄管下端通过管道与生态滤池相连通;生态滤池内设有砂土渗透层,砂土渗透层的底部为地下土壤层;景观蓄水池由生态植被层、水体和砂土渗透层构成,砂土渗透层的底部为地下土壤层,在距离景观蓄水池上缘2.5m-2.9m处设置有溢流口,景观蓄水池与设置在社区内的多个导水槽相通;生态滤池与景观蓄水池之间设置10-15cm高度差;生态草沟系统内分段梯次设有多个溢流隔板,溢流隔板上部设有溢流口 ;生态草沟系统内还设有生态植被层、树皮覆盖层、换土层、渗透层、砾石层,在渗透层与砾石层之间埋设有多个穿孔排水管,生态草沟系统通过导水槽与景观蓄水池相通。
[0007]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在建筑物周围依据现有空间设置有多个雨水收集罐,雨水收集罐的上沿设有溢流导管,溢流导管通过导水槽与生态滤池连通,雨水收集罐通过管道与建筑物侧面的下泄管连通。
[0008]作为另一个优选方案,在景观蓄水池周围设立透视围栏。
[0009]作为另一个优选方案,在景观蓄水池内设置亲水平台。
[0010]降雨时,雨水在建筑物的露天绿化系统蓄留,屋顶植被层对初期雨水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过滤层饱满后,雨水溢流通过排水管、下泄管进入雨水收集罐,雨水收集罐储满水后,通过溢流导管、导水槽流入生态滤池。同时,生态滤池和生态草沟系统也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过滤,以下渗回补地下水为主。溢流的雨水通过生态草沟系统内分段设置的多个溢流隔板上的溢流口,梯次进入景观蓄水池,或通过导水槽进入景观蓄水池。
[0011]在暴雨期,溢流的雨水通过景观蓄水池上部的溢流口进入与社区相连的市政排水管道,社区内基本没有内涝风险。
[00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以社区为单元,通过在建筑物屋顶构建绿化系统,地面设置雨水收集罐、生态滤池、生态草沟系统等,使雨水的排泄方式以下渗、回补地下水为主,将社区内的汇水区全年雨水径流系数控制在0.12-0.15以内,达到国家公园绿地的雨水径流系数设计标准。温差控制在1_3°C以内,彻底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并赋予景观功能,形成雨水花园系统。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0014]图2为露天绿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生态滤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雨水收集罐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景观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生态草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建筑物,2、露天绿化系统,2.1、屋顶植被层,2.2、基质层,2.3、过滤层,2.4排水层,2.5、保护层,2.6、防水层,3、排水管,4、下泄管,5、生态滤池,6、雨水收集罐,6.1、溢流导管,7、导水槽,8、景观蓄水池,8.1、生态植被层,8.2、水体,8.3、砂土渗透层,8.4、地下土壤层,8.5、透视围栏,8.6、亲水平台,9、停车场,10、道路,11、生态草沟系统,11.1、生态植被层,11.2、树皮覆盖层,11.3、换土层,11.4、渗透层,11.5、烁石层,12、溢流隔板,12.1溢流口,13、穿孔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现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0021]参照图1和图2,以社区为单元,在社区内的建筑物I的屋顶构建露天绿化系统2 ;露天绿化系统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屋顶植被层2.1、基质层2.2、过滤层2.3、排水层2.4、保护层2.5、防水层2.6,在排水层2.4中埋设有排水管3。建筑物I的屋顶由原来的钢筋混凝土板改造成绿色花园,屋顶植被层2.1选用吸附力强的绿色植物,基质层2.2选用透水性好、厚度适宜、能涵养适度雨水的土壤,能够保温隔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0022]参照图1、图3和图4,在建筑物I周围依据现有空间设置生态滤池5和雨水收集罐6,建筑物I的侧面安装有下泄管4,下泄管4上端与排水管3相连通,下泄管4下端通过管道与雨水收集罐6、生态滤池5连通;生态滤池5内设有砂土渗透层8.3,砂土渗透层8.3的底部为地下土壤层8.4,雨水收集罐6的上沿设有溢流导管6.1,溢流导管6.1通过导水槽7与生态滤池5连通。露天绿化系统2中溢流的雨水通过排水管3、下泄管4流入雨水收集罐6和生态滤池5中,流入雨水收集罐6的雨水可用于社区绿化,浇灌植物,当下雨量骤增时,雨水收集罐6内的雨水则通过溢流导管6.1流入生态滤池5 ;流入生态滤池5的雨水通过砂土渗透层8.3进入地下土壤层8.4,以补充地下水。
[0023]参照图1和图5,在社区内依据现有空间设置I个景观蓄水池8,景观蓄水池8由生态植被层8.1、水体8.2和砂土渗透层8.3构成,砂土渗透层8.3的底部为地下土壤层8.4 ;景观蓄水池8与设置在社区内的多个导水槽7相通。在距离景观蓄水池8上缘2.5m-2.9m处也设置有溢流口 12.1,极端降雨条件下的雨水,可通过该溢流口 12.1溢流进入市政雨水管道。景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