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77764阅读:来源:国知局
蓄水池8周围设立透视围栏8.5,有利于保障社区居民安全。在景观蓄水池8内设置亲水平台8.6,方便居民亲水观赏。在景观蓄水池8水面,植入根系发达的植物,可净化水体,增加景观功能。
[0024]生态滤池5与景观蓄水池8之间设置10-15cm高度差,便于雨水自然渗流。
[0025]参照图1和图6,以社区道路10为骨架,在社区停车场9、广场及社区道路10旁设置纵横交错的生态草沟系统11,生态草沟系统11内分段梯次设有多个溢流隔板12,溢流隔板12上部设有溢流口 12.1 ;生态草沟系统11内还设有生态植被层11.1、树皮覆盖层11.2、换土层11.3、渗透层11.4、烁石层11.5,在渗透层11.4与烁石层11.5之间埋设有多个穿孔排水管13,穿孔排水管13是在普通的排水管上钻有多个孔而形成的,以增加渗透能力。生态草沟系统11通过导水槽7与景观蓄水池8相通。下雨时,道路10和建筑物I周围的雨水可通过导水槽7流入景观蓄水池8和生态草沟系统11,景观蓄水池8、生态草沟系统11内蓄集的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当下雨量骤增时,溢流的雨水通过生态草沟系统内分段设置的多个溢流隔板12上的溢流口 12.1,梯次进入景观蓄水池8,或通过导水槽7进入景观蓄水池8。
[0026]本实用新型以社区为单元,配置不采用钢筋水泥构建的雨水管道系统,社区内不另建雨水排水管道,能够有效回补地下水,防止城市内涝;屋顶上构建露天绿化系统2,生态草沟系统11、景观蓄水池8内培育植被,不仅能够净化水体,美化环境,还能够有效解决城市雾霾及热岛效应,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0027]现以南方某市某社区为例,具体说明在该区域内通过构建本实用新型雨水蓄留系统后的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
[0028]该社区的面积:500m*500m=250000 m2,在社区内设计景观蓄水池8的面积为30m*30m=900 m2。
[0029]该社区的气候条件:地处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分,雨水集中,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历年平均气温是16.2?,极端最高气温是40°C,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HO ;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373毫米,最大日降雨量为251毫米,最大风速为22米/秒。
[0030]在现有室外排水设计中,一般设计重现期为2年一遇,雨水径流系数为0.8,即80%的雨水通过管道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在极端暴雨条件下,易造成社区内涝。而本实用新型的雨水蓄留系统设计重现期取20年一遇,综合径流系数取值0.12-0.15,为国家公园绿地的径流系数取值标准。设计重现期是指在较长的统计期间,等于或大于某一平均降雨量的降雨多少年出现一次;径流系数是指一定汇水面积的径流水量与降雨量的比值,取值从0-1,数字越大径流越大,数字越小蓄留的雨水更多。
[0031]假定在最大日降雨量251毫米的极端情况下,根据计算得出每小时降雨量达2615m3,即每小时降雨量在10毫米左右,屋顶花园、生态滤池、生态草沟、景观蓄水池整体运行,错开了雨水径流高峰期,运行平稳,超量的雨水可通过景观蓄水池8上设置的溢流口12.1溢流进入市政雨水干管网,社区内不再建设雨水管网,可节省投资。而在一般降雨条件下,社区内雨水基本不用进入市政雨水管网。景观蓄水池8非降雨期及一般降雨期的水深以满足景观需要即可,水位保持在1-1.5m安全深度为宜,周边设立的透视围栏8.5,有利于保障社区居民安全。加上蓄水池边坡自然延伸,以及设置的亲水平台8.6,便于社区居民亲水观赏。经过土壤改造和整体优化布局,降雨期社区雨水花园系统可消纳雨水每小时15毫米,平时蓄集的雨水通过可渗透土壤层自然渗入地下水体,社区基本没有内涝风险,通过屋顶及社区全面的生态绿化改造,社区热岛效应也降至I 一 3 °C,社区扬尘基本消失,社区绿色植物吸附大气中雾霾颗粒的能力增强,从而也减少了雾霾现象。
[0032]任何城乡社区(包活工业、农业、矿山、学校、医院等)均可结合当地空间及气候条件的具体情况灵活布置雨水花园系统。无论是旧区改造,还是新区建设,雨水蓄留系统都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地形高低起伏的地貌条件下,顺势而为的雨水蓄流系统更能体现蓄留雨水和景观的功能。
【主权项】
1.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以社区为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物屋顶上构建的露天绿化系统,建筑物周围设置的多个生态滤池与1-2个景观蓄水池,社区停车场、广场及社区道路旁设置的生态草沟系统;其中露天绿化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屋顶植被层、基质层、过滤层、排水层、保护层、防水层,排水层中埋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与安装在建筑物侧面的下泄管上端相连通,下泄管下端通过管道与生态滤池相连通;生态滤池内设有砂土渗透层,砂土渗透层的底部为地下土壤层;景观蓄水池由生态植被层、水体和砂土渗透层构成,砂土渗透层的底部为地下土壤层,在距离景观蓄水池上缘2.5m-2.9m处设置有溢流口,景观蓄水池与设置在社区内的多个导水槽相通;生态滤池与景观蓄水池之间设置10-15cm高度差;生态草沟系统内分段梯次设有多个溢流隔板,溢流隔板上部设有溢流口 ;生态草沟系统内还设有生态植被层、树皮覆盖层、换土层、渗透层、砾石层,在渗透层与砾石层之间埋设有多个穿孔排水管,生态草沟系统通过导水槽与景观蓄水池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建筑物周围依据现有空间设置有多个雨水收集罐,雨水收集罐的上沿设有溢流导管,溢流导管通过导水槽与生态滤池连通,雨水收集罐通过管道与建筑物侧面的下泄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景观蓄水池周围设立透视围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景观蓄水池内设置亲水平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解决城市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的雨水蓄留系统,以社区为单元,包括建筑物屋顶上构建的露天绿化系统,建筑物周围设置的多个生态滤池与1-2个景观蓄水池,社区停车场、广场及社区道路旁设置的生态草沟系统;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在建筑物屋顶构建绿化系统,地面设置雨水收集罐、生态滤池、生态草沟系统等,使雨水的排泄方式以下渗、回补地下水为主,将社区内的汇水区全年雨水径流系数控制在0.12-0.15以内,达到国家公园绿地的雨水径流系数设计标准。温差控制在1-3℃以内,彻底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内涝、雾霾及热岛效应,并赋予景观功能,形成雨水花园系统。
【IPC分类】E04D13-00, E04D13-08, A01G1-00, E03B3-02, E03F1-00, E03F5-10
【公开号】CN204385854
【申请号】CN201420810453
【发明人】刘波
【申请人】刘波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