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65062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泵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
【背景技术】
[0002]栗站按进水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向进水栗站和侧向进水栗站。正向进水栗站的出水水流与进水水流的方向一致。正向进水栗站的水流逐步扩散,流态较平顺,流速稳定,并且正向进水栗站的结构形式比较简单。但是,这种进水栗站需要的场地较大,占地较广,不适宜在面积较小的地方建造。
[0003]侧向进水栗站的出水水流与进水水流的方向之间有一定的角度,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但是,这种结构形式的栗站的配水不均匀,容易形成回流或漩涡,水流的流态较差,流速分布不均匀。
[000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究一种配水均匀、流态稳定、占地面积较小的栗站。【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配水均匀、流态稳定、占地面积较小的设置有配水结构的进水栗站。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至少包括进水管,进水格栅,栗站前池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中的水经所述进水格栅过滤后流入所述栗站前池,所述进水格栅与所述栗站前池之间还设置有配水槽;所述配水槽包括底部配水孔和所述配水槽顶部的配水堰,所述配水堰配水方向与所述出水管出水方向一致;进水通过所述配水槽进入所述栗站前池。
[0007]优选地,所述配水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配水孔,多个所述配水孔的总面积小于所述进水管的总面积。
[0008]优选地,所述配水孔的数量与栗站内水栗的数量相同。
[0009]优选地,每一所述配水孔的中心线和与之对应设置的水栗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
[0010]优选地,配水堰配水方向与所述出水管出水方向一致。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由于在进水格栅与栗站前池之间设置有配水槽,进水通过配水槽顶部的配水堰进入栗站前池,从而将进水从点配水形式改变为线配水形式。由于配水堰配水方向与出水管的出水方向一致,故同时也将进水方向从侧向进水实际转化为正向进水,提高了水流的稳定性,克服了侧向进水配水不均匀、易形成回流、流态较差的缺点,同时具有栗站结构形式紧凑,占地面积较小的优点,有效降低了栗站的成本。
[0013]由于在配水槽的底部设置有配水孔,栗站排水初期进水通过配水孔进行配水后进入栗站前池。另外,由于配水孔的总面积小于进水管的总面积,进水逐渐积聚在配水槽内,当配水槽内的水位超过配水堰的高度时,进水通过配水堰配水后进入栗站前池。从而减小堰上水位与栗站前池水位之差,不至于因跌水而在栗站前池产生大量气泡,更有利于水栗安全稳定的运行。
[0014]由于设置于配水槽底部的配水孔与水栗数量相对应,不仅使得栗站前池配水更加均匀,而且降低了配水孔的施工难度,降低了建设成本。
[00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图中箭头所示为进水的流向。
[0019]该进水栗站包括进水管1、进水格栅2、栗站前池3和出水管4,进水格栅2与栗站前池3之间还设置有配水槽5。
[0020]进入进水管1的水依次通过进水格栅2和配水槽5后流入栗站前池3内,然后通过出水管4流出。配水槽5包括底部配水孔和顶部配水堰51,配水堰51配水方向与出水管4的出水方向一致。
[0021]由于在进水格栅与栗站前池之间设置有配水槽,进水通过配水槽顶部的配水堰进入栗站前池,从而将进水从点配水形式改变为线配水形式。由于配水堰配水方向与出水管的出水方向一致,故同时也将进水方向从侧向进水实际转化为正向进水,提高了水流的稳定性,克服了侧向进水配水不均匀、易形成回流、流态较差的缺点,同时具有栗站结构形式紧凑,占地面积较小的优点,有效降低了栗站的成本。
[0022]配水槽5的底部设置有四个配水孔52,栗站内设置有四个水栗。四个配水孔52的总面积小于进水管1的总面积。由于在配水槽的底部设置有配水孔,栗站排水初期进水通过配水孔进行配水后进入栗站前池。
[0023]另外,由于配水孔的总面积小于进水管的总面积,进水逐渐积聚在配水槽内,当配水槽内的水位超过配水堰的高度时,进水通过配水堰配水后进入栗站前池。从而减小堰上水位与栗站前池水位之差,不至于因跌水而在栗站前池产生大量气泡,更有利于水栗安全稳定的运行。
[0024]由于设置于配水槽的底部的配水孔与水栗的数量相对应,不仅使得栗站前池配水更加均匀,而且降低了配水孔的施工难度,降低了建设成本。
[0025]为了进一步简化配水孔的设置,配水孔52的中心线和与之对应设置的水栗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
[0026]工程设计中,配水堰堰顶高程比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
[0027]氏一栗站前池最高水位;
[0028]Η—堰上水头。
[0029]堰上水头Η的计算方法如下:Q = 1.86*B*H3/2,其中:
[0030]Q—栗站设计流量;
[0031]B—堰宽;
[0032]Η—堰上水头。
[0033]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至少包括进水管,进水格栅,栗站前池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中的水经所述进水格栅过滤后流入所述栗站前池,经水栗提升后通过出水管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格栅与所述栗站前池之间还设置有配水槽;所述配水槽包括底部配水孔和所述配水槽顶部的配水堰,所述配水堰配水方向与所述出水管出水方向一致;进水通过所述配水槽进入所述栗站前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配水孔,多个所述配水孔的总面积小于所述进水管的总面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孔的数量与栗站内水栗的数量相同。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配水孔的中心线和与之对应设置的水栗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栗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堰配水方向与所述出水管出水方向一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置有配水结构的侧向进水泵站,至少包括进水管,进水格栅,泵站前池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中的水经所述进水格栅过滤后流入所述泵站前池,所述进水格栅与所述泵站前池之间还设置有配水槽;所述配水槽包括底部配水孔和所述配水槽顶部的配水堰,所述配水堰配水方向与所述出水管出水方向一致;进水通过所述配水槽进入所述泵站前池。本实用新型具有配水均匀、流态稳定、占地面积较小的有益效果。
【IPC分类】E03B5/00
【公开号】CN204983019
【申请号】CN201520421545
【发明人】夏绍凤, 王矛矛, 高文乔
【申请人】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