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36835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叉装车/装载机的的重要组成构件,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复合动臂。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叉装车/装载机工作装置的一部分,动臂受力情况复杂,需要良好的结构强度保证使用寿命及安全性能。而板材的力学性能在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降低,因此在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上,单纯增加动臂主板的板厚不但使得动臂重量非常的大并且也很难满足负载需求。另外,传统动臂由于摇臂的装配需要,在动臂的中部会装配支撑横梁,现有的动臂的两片动臂主板也是通过该支撑横梁连接为一体的,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动臂的结构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其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校准工作,以达到两块动臂主板的良好平行度以及对应的连接孔的同轴度;另外,支撑横梁因受力较大,往往体积也较大,且可布置的范围小,最终会或多或少的遮挡叉装车/装载机操作人员的视线,难以看到货叉的位置,降低工作效率及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复合动臂,以克服现有的大吨位用的动臂存在的重量大、难以满足负载需求、结构不稳定、生产校准工作量大、支撑横梁容易遮挡视线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包括动臂主体,该动臂主体由两个动臂单元构成,两个动臂单元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连接为一体,前横梁和后横梁布设于动臂单元的两个端部;该动臂单元由至少两片的动臂板通过连接梁一体连接形成,所有动臂板均设有由后向前排布的车架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所有动臂板的车架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分别同轴布置。动臂通过该车架连接孔与车体的主车架铰接,驱动动臂转动的驱动油缸与该油缸连接孔铰接,铲斗、货叉等属具与该属具连接孔?父接。
[0006]进一步地:
[0007]同一上述动臂单元的动臂板通过前梁、中梁和后梁连接以为一体。
[0008]上述前梁与上述属具连接孔邻接,上述中梁与上述油缸连接孔邻接,上述后梁由上述车架连接孔邻接。
[0009]上述动臂单元包括两块上述动臂板,两块动臂板分别配置一副板,两块副板布设于两块动臂板之间;副板与上述前梁、中梁固定连接。
[0010]上述前梁贯穿上述副板,副板的后端底沿设有与中梁相配适的缺口,中梁扣设于该缺口内。
[0011]上述副板中部设有贯通区域,以在达到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副板的重量。
[0012]上述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分别固定装配有轴套,每一上述动臂板与其相配适的上述副板通过属具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的轴套连接为一体。
[0013]摇臂通过销轴装配于上述动臂单元,该销轴的两端对应装配于两块上述动臂板的上述摇臂连接孔,摇臂布设于两块动臂板之间。
[0014]上述动臂板的后端的两侧侧壁均固定有加强板,所有加强板分别设有与上述车架连接孔相配适的通孔。
[0015]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动臂适用于较大吨位的叉装车/装载机,该动臂通过多块动臂板复合形成动臂单元的方式替代重量大、厚度大的动臂主板,既能够保证所需的结构强度需求,也有效地降低了动臂的重量,降低动臂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而两个动臂单元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连接为一体的结构方式,既增强了动臂的结构不易变形的稳定性,减少其生产过程的校准工作量,也有效增大了司机的操作视野,避免了支撑横梁的视线阻挡,从而提高司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动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动臂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图2,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包括动臂主体1,该动臂主体1由两个动臂单元11构成,两个动臂单元11通过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连接为一体,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布设于动臂单元11的两个端部,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的位置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位置以减少对视线的影响。该动臂单元11由两片动臂板14通过连接梁一体连接形成,同一上述动臂单元11的动臂板14通过前梁15、中梁16和后梁17连接以为一体。所有动臂板14均设有由后向前排布的车架连接孔141、摇臂连接孔142、油缸连接孔143和属具连接孔144,所有动臂板14的车架连接孔141、摇臂连接孔142、油缸连接孔143和属具连接孔144分别同轴布置。前梁15与上述属具连接孔144邻接,上述中梁16与上述油缸连接孔143邻接,上述后梁17由上述车架连接孔141邻接。动臂通过该车架连接孔141与车体的主车架铰接,驱动动臂转动的驱动油缸与该油缸连接孔143铰接,铲斗、货叉等属具与该属具连接孔144铰接。摇臂通过销轴装配于上述动臂单元11,该销轴的两端对应装配于两块上述动臂板14的上述摇臂连接孔142,摇臂布设于两块动臂板14之间。摇臂铰接位置的设置也可简化属具的结构,加大属具中间部位的可视空间,进一步扩大操作人员的视野。
[0020]另外,继续参照图1、图2,上述动臂板14分别配置一副板18,两块副板18布设于同一动臂单元11的两块动臂板14之间;副板18中部设有贯通区域180,以在达到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副板18的重量。副板18与上述前梁15、中梁16固定连接,前梁15贯穿上述副板18,副板18的后端底沿设有与中梁16相配适的缺口,中梁16扣设于该缺口内。副板18的配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动臂单元11的结构强度,保证装配在摇臂连接孔142、油缸连接孔143和属具连接孔144上的轴套19的受力面积,延长轴套19和动臂板14的使用寿命。
[0021]此外,继续参照图1、图2,上述摇臂连接孔142、油缸连接孔143和属具连接孔144分别固定装配有轴套19,每一上述动臂板14与其相配适的上述副板18通过属具连接孔144、摇臂连接孔142、油缸连接孔143的轴套19连接为一体。动臂板14的后端的两侧侧壁均固定有加强板20,所有加强板20分别设有与上述车架连接孔141相配适的通孔,加强板20的配置能够加强动臂板14后端端部的结构强度。
[0022]本实用新型的动臂适用于较大吨位的叉装车/装载机,该动臂通过多块动臂板14复合形成动臂单元11的方式替代重量大、厚度大的动臂主板,既能够保证所需的负载需求,也有效地降低了动臂的重量,降低动臂的生产难度;而两个动臂单元11通过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连接为一体的结构方式,既增强了动臂的结构不易变形的稳定性,减少其生产过程的校准工作量,也有效增大了司机的操作视野,避免了支撑横梁的视线阻挡,从而提高司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安全性。
[0023]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主权项】
1.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包括动臂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臂主体由两个动臂单元构成,两个动臂单元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连接为一体,前横梁和后横梁布设于动臂单元的两个端部;该动臂单元由至少两片的动臂板通过连接梁一体连接形成,所有动臂板均设有由后向前排布的车架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所有动臂板的车架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分别同轴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动臂单元的动臂板通过前梁、中梁和后梁连接以为一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与所述属具连接孔邻接,所述中梁与所述油缸连接孔邻接,所述后梁由所述车架连接孔邻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臂单元包括两块所述动臂板,两块动臂板分别配置一副板,两块副板布设于两块动臂板之间;副板与所述前梁、中梁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贯穿所述副板,副板的后端底沿设有与中梁相配适的缺口,中梁扣设于该缺口内。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板中部设有贯通区域。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分别固定装配有轴套,每一所述动臂板与其相配适的所述副板通过属具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的轴套连接为一体。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分别固定装配有轴套。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摇臂通过销轴装配于所述动臂单元,该销轴的两端对应装配于两块所述动臂板的所述摇臂连接孔,摇臂布设于两块动臂板之间。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臂板的后端的两侧侧壁均固定有加强板,所有加强板分别设有与所述车架连接孔相配适的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吨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它包括动臂主体,该动臂主体由两个动臂单元构成,两个动臂单元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连接为一体,前横梁和后横梁布设于动臂单元的两个端部;该动臂单元由至少两片的动臂板通过连接梁一体连接形成,所有动臂板均设有由后向前排布的车架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所有动臂板的车架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和属具连接孔分别同轴布置。本实用新型的动臂适用于较大吨位的叉装车/装载机,该动臂通过多块动臂板复合形成动臂单元的方式替代重量大、厚度大的动臂主板,既能够保证所需的负载需求,也有效地降低了动臂的重量,降低动臂的生产难度。
【IPC分类】E02F3/38
【公开号】CN205046595
【申请号】CN201520828072
【发明人】肖自能, 姚小龙, 张晓东
【申请人】福建省威盛机械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