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燕尾坎+贴坡”掺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89895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燕尾坎+贴坡”掺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泄水流道“燕尾坎+贴坡”掺气体型,尤其是解决大单宽、小底坡、低Fr数长明流泄水流道的掺气难题。
【背景技术】
[0002]隧洞泄洪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被广泛采用,按照布置形式可分为龙抬头式、龙落尾式和一坡到底等方式。进出口高差较大时,常采用龙抬头和龙落尾式;高差较小时,纵向落差受限,洞身坡度较缓。无论哪种布置型式,由于泄洪隧洞一般单宽流量大、流速高,易产生空化空蚀现象,需要设置掺气减蚀设施。根据布置形式不同,掺气设施可分为坎式、槽式、突扩式、贴坡式和混合式。其中,掺气坎(槽)具有体型简单、对水流扰动小、便于通气孔布置等特点,工程上常采用布置掺气坎(槽)的方法解决泄水流道掺气减蚀问题。
[0003]对于陡坡水流(如龙抬头或龙落尾段),底板坡度大、流速高、Fr数大,在隧洞底板上设置掺气坎容易形成稳定空腔,不易产生回流积水,掺气效果好。但对于大单宽、小底坡、低Fr数泄流建筑物设置掺气坎极其困难:单宽流量大,水深大,受重力影响显著,挑坎处水流底部静压大,出坎水流运动轨迹对挑坎体型十分敏感;底坡小,纵向落差小,流速相对陡坡小很多,掺气坎平面与水平面夹角小,甚至为反坡,落点处流速方向与底板夹角(射流冲击角)较大,水舌冲击底板后产生回溯水流,回流积水经常封堵掺气槽而使掺气设施功能失效,同时水舌落点处底板受到冲击力较大而容易破坏;低Fr数水流掺气特性明显不同于高Fr数流动情况,重力影响十分明显,坎上抛射水体下缘曲线曲率大,边墙对水流阻力影响不可忽略,泄流道中心和边墙水舌挑距落点差异较大,水舌下缘面落点呈现出两侧近、中间远的“凸”型分布,且不同位置流速与底板夹角也不一致,当底板坡度较缓时,水舌射流冲击角度在临界值附近,回溯水流产生对水舌落点分布及射流冲击角非常敏感。这种水流条件与一般陡坡上设置掺气坎有着本质的区别,若按照陡坡掺气坎(槽)体型,很难形成稳定的空腔,水舌落点处产生回溯水流,空腔积水严重时会淹没通气孔导致掺气设施失效,影响泄水建筑物安全运行。众多已建和在建隧洞工程特别是大型长泄洪洞一般具有流量大、Fr数低、底坡较缓、洞身长的特征,比如二滩泄洪洞单宽流量286m2/s、底坡7.9%、Fr数4.6、长度924m,虽然设置了掺气设施,但是底板和侧墙依然观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空化空蚀破坏的现象,在建的古水水电站泄洪洞单宽流量223m2/s、底坡仅3.3%、Fr数约3.0、长度2508m,沿程设计常规掺气坎13个,试验观测到掺气坎空腔气压极不稳定,腔内回流积水深、水面晃动、间歇性淹没,长明流泄洪洞由于距离长常需采用多道掺气设施,沿程水深、流速相差较大,掺气坎体型也不能完全复制,为了保持整个洞内良好的流态,水面不能触顶,掺气坎挑角也不宜太大。
[0004]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大单宽、小底坡、低Fr数泄洪流道掺气问题是防止泄水建筑物空化空蚀破坏和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需引起关注。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燕尾坎+贴坡”掺气结构,主要解决小底坡、低Fr数泄水流道掺气空腔积水,掺气效果差的难题。另外,此结构原理对于陡坡掺气问题同样适用。
[0006]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燕尾坎+贴坡”掺气结构,特别适用于解决大单宽、小底坡、低Fr数泄水流道的掺气难题。此掺气结构由“燕尾型”挑坎、下游贴坡及连接段组成。
[0008]二维燕尾型挑坎一一底坡坡度小、水流Fr数低、单宽流量大的明流渠道水流,受重力和边壁阻力影响影响突出,坎上流速横向分布不均,常规二维直线挑坎后抛射水舌下缘面沿中心和两侧运动轨迹差异较大,中心抛射距离远而高、两侧近而低,落点并非在同一直线上,而是呈现出两侧近、中间远的“凸”型分布。不同落点处流速与底板夹角(射流冲击角)不一致,当底板坡度较缓时,水舌射流冲击角度较大,即使采用坡度大于原底板的下游贴坡后,回溯水流对水舌落点分布及射流冲击角依然十分敏感,因此对于小底坡掺气坎,优化挑坎体型来减轻空腔回流积水十分必要。试验研究发现,边壁由于阻力影响容易产生滑落积水并形成“积水源”,为了避免边壁“积水源”,增加两侧水舌挑距,使得两侧落点与中心水舌落点齐平或者稍微大于中心挑距,有利于消除空腔积水。以往多采用垂向变化的三维异型挑坎,如U型、V型、凹型等,均是为了增加两侧挑距。但是三维体型复杂,过流面有突变,对抛出水体产生垂向扰动,适应范围也小。本发明在常规连续二维直线挑坎末端对称于流道中心线开“燕尾”槽,称其为燕尾坎,让中心水体比两侧水体提前挑出,且减小中部水流出坎流速方向与底板夹角,使抛射水舌下缘面的中部比两侧曲线曲率更小,且挑距稍短,可减小中部流速较高水体的射流冲击角(即落水点处抛射水舌与底板夹角),有利于统一抛射水舌与贴坡的射流冲击角。燕尾坎开槽深度需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确定,目的是调整坎后水舌挑距尽量相同或中间比两侧稍近,落点呈“一”或“V”字型分布。
[0009]下游贴坡一一掺气空腔积水由抛射水舌冲击下游流道底板及侧墙回溯或滑落产生。当落入底板水舌流速方向与底板夹角(射流冲击角)较大时,落点处产生向上游回溯水股和向下游水体,前者形成空腔积水且不能及时排走;当射流冲击角小于产生回溯水流临界值时,抛射水舌下缘面与流道底板几乎相切,空腔末端形成狭长空腔,不易产生漩滚水流,空腔出现负压,即使产生积水也会被向下游水流“带走”,此时,水舌落点处冲击力也最小。因此,只要保证抛射水舌下缘面与落点处底板夹角(射流冲击角)小于产生回溯水流的临界值,形成有负压的狭长空腔,即可保持空腔无积水状态。一般情况下,小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