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1087阅读:20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包括固定于水泥砂浆上的锚具和钢垫板,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内的承载体,以及至少一对用于套设钢绞线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锚具和承载体连通;所述承载体包括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的支撑板,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承载板上的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套管的两端连通,形成钢绞线穿过通道,将钢绞线依次从套管、导向管再从另一套管穿出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上开有通孔,所述下支撑板上开有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对应的凹槽。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钢绞线可回收、使用方便和施工成本低的有益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设备,尤其是指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
【背景技术】
[0002]在深基坑、变形量控制严格的高边坡、隧道支护体系和山体地质勘查中,旋喷式预应力锚索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整治顺层、滑坡和危岩的目的。然而在锚索施工过程中,传统的钻孔方式在一些特殊的土层如粘性土或砂土中,极易造成塌孔现象。因此,为了解决在特殊的土层钻孔容易出现塌孔的现象,现有预应力锚索的施工工艺在钻孔时采用高压浆栗向孔里注浆的方式。但是现有高压旋喷式的预应力锚索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无粘结性钢绞线下放前钻孔中已充满水泥砂浆,钢绞线下放会受到较大的阻力,造成施工不方便且效率低,并且现有锚索中的钢绞线也无法被重新回收利用,导致材料浪费从而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成本。
[0003]因此,设计一种钢绞线可回收的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对于工程施工建设、降低工程成本、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高压旋喷式预应力锚索施工时存在无粘结性钢绞线下放阻力大且无法被重新回收利用而造成钢绞线下放不方便、施工效率低和施工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钢绞线可回收、使用方便和施工成本低的旋喷式预应力锚索。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0006]—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包括固定于土体上的锚具和钢垫板,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内的承载体,以及至少一对用于套设钢绞线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锚具和承载体连通;所述承载体包括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内的支撑板,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的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套管的两端连通,形成钢绞线穿过通道,将钢绞线依次从套管、导向管再从另一套管穿出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上开有通孔,所述下支撑板上开有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对应的凹槽。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通孔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套设钻杆的套环。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导向管的两端设有钢片。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导向管为“V”型形状。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导向管的V型底端设有弧形段。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凹槽为锥形槽。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导向管设为多个,相应的,所述套管设为多对;每两个所述导向管之间不相互连通,形成多层导向结构。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上支撑板的厚度为5?10cm,所述下支撑板的厚度为20?25cm0
[001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0度。
[0015]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在需要将钢绞线固定时,将钢绞线的一端插入套管,则钢绞线会依次沿套管、导向管再从另一套管穿出从而固定安装于支撑体上,而当钢绞线使用完毕后,只需从一端拉动钢绞线则可快速将钢绞线从所述穿过通道内抽出,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钢绞线下放前钻孔中已充满水泥砂浆,钢绞线下放会受到较大的阻力,造成施工不方便且效率低,并且现有锚索中的钢绞线也无法被重新回收利用,导致材料浪费从而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成本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钢绞线可回收、使用方便和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喷式预应力销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旋喷式预应力锚索的承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沿上支撑板的轴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
[0023]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涉及锚索,包括固定于水泥砂浆I上的锚具2和钢垫板3,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I内的承载体4,以及至少一对用于套设钢绞线100的套管5,所述套管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锚具2和承载体4连通;所述承载体4包括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I内的支撑板,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的导向管42;所述导向管42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套管5的两端连通,形成钢绞线100穿过通道,将钢绞线100依次从套管5、导向管42再从另一套管5穿出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包括上支撑板411和下支撑板412,所述上支撑板411上开有通孔413,所述下支撑板412上开有与所述通孔413位置相对应的凹槽414。所述凹槽414为锥形槽。在需要将钢绞线100固定时,将钢绞线100的一端插入套管5,则钢绞线100会依次沿套管
5、导向管42再从另一套管5穿出从而固定安装于承载体4上,而当钢绞线100使用完毕后,只需从一端拉动钢绞线100则可快速将钢绞线100从所述穿过通道内抽出,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钢绞线100下放前钻孔中已充满水泥砂浆,钢绞线100下放会受到较大的阻力,造成施工不方便且效率低,并且现有锚索中的钢绞线100也无法被重新回收利用,导致材料浪费从而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成本的问题。
[0024]所述通孔413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套设钻杆的套环6。在钻孔时,钻孔穿过通孔413并通过套环6固定于上支撑板411上,而钻杆的前端插入凹槽414内,起到避免钻杆下滑的作用。
[0025]所述导向管42的两端设有钢片7。所述钢片7与水平面的夹角a为30?40度。当水泥砂浆凝固后,钢片7可分散导向管42传来的压应力,将其分散到砂浆中,提高其承载力。
[0026]所述导向管42为“V”型形状,且所述导向管42的V型底端设有弧形段421。所述底端夹角32为40?70度,优选60度。该底端设置有弧形段421的V型导向管42具有良好的过渡和导向作用,可使钢绞线100能沿着导向管42的弧形段421平滑且顺利地穿行,进一步提高了钢绞线100固定的方便性和效率。
[0027]更佳的,为了使承载体4可以同时对多条钢绞线100进行固定连接,提升支撑体的承载能力,所述导向管42设为多个,相应的,所述套管5设为多对;每两个所述导向管42之间不相互连通,形成多层导向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各个导向管42之间不相互连通,使得钢绞线100具有单一的出口通道,防止了钢绞线100之间出现相互干涉和缠绕的情况,可使得钢绞线100的抽出更加方便且快速。
[0028]所述上支撑板411的厚度为5?10cm,所述下支撑板412的厚度为20?25cm。该厚度的上支撑板411和下支撑板412与导向管42所构成的整体结构既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又有较小的体积。
[002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水泥砂浆上的锚具和钢垫板,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内的承载体,以及至少一对用于套设钢绞线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锚具和承载体连通;所述承载体包括固定安装于水泥砂浆内的支撑板,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的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套管的两端连通,形成钢绞线穿过通道,将钢绞线依次从套管、导向管再从另一套管穿出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上开有通孔,所述下支撑板上开有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对应的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套设钻杆的套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的两端设有钢片。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为“V”型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的V型底端设有弧形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锥形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设为多个,相应的,所述套管设为多对;每两个所述导向管之间不相互连通,形成多层导向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的厚度为5?10cm,所述下支撑板的厚度为20?25cm。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旋喷式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0度。
【文档编号】E02D5/74GK205576906SQ201620114473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梁仕华, 戴君
【申请人】广东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