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3931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立交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好的解决特别复杂的道路枢纽路口存在的拥挤和堵塞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
背景技术
当前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正在迅猛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只好以车代步来提高办事的速度和效率。这样使得汽车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汽车的急剧增加造成道路前所未有的饱和性拥堵。给各地可持续发展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更严重的是,使紧急救援和救护无法实时到达。三四线城市如此,一二线城市就更加严重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困局呢?原因主要还是在道路路口的红绿灯停和开产生了阻断。车辆刹车减速的停、然后再起步将产生可延时效应,此效应同时也会带来了环保问题。据统计,再好的道路,车辆行驶在其路口通过率也难以达到25%。如果一条道路有2个以上的相同路口,可延时效应的效果将倍增,给道路交通带来严重的压力。虽然,目前有不少城市架设了不少多式样的立交桥,要么只解决了道路部分畅通问题,要么在郊区占用大量土地来解决畅通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通过占用大量土地来解决道路堵塞问题。特别是城市路口占用大量土地是行不通的,且风险非常大。目前各城市汽车数量还在不断急增,如不能有效解决将是道路更加拥堵,道路交通不堪负重,可持续发展将难以想象。各地解决拥堵问题相当迫切,但用现有技术和方法有不能有效的解决,只能不断创新思路,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实时的解决上述拥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不另占用宝贵土地、远离红绿灯影响、提高行车速度和效率、告别拥堵、更加环保,为各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与底层环岛机动车道连接,所述第一机动车道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的第一机动车道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并与第一机动车道桥相互交叉的第二机动车道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跨越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分别设有横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并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连接实现左转的左转弯机动车辅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分别设有横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并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连接实现左转的左转弯机动车辅桥。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的两侧设有辅助机动车道与右转弯辅助机动车道及底层环岛机动车道连接,实现车辆的右转、左转、调头以及直行等全方向行驶。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与底层环岛机动车道连接处的各设置有单行右转弯用辅助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两侧的第二机动车道在第二机动车道桥下各设有调头辅助车道,用于机动车调头行驶。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两侧的第一机动车道在第一机动车道桥下各设有调头辅助车道,用于机动车调头行驶。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为低于地面的下凹设置,下凹的幅度为与地面距离为 1. 5-2. 5m,可有效降低第一机动车道桥并和第二机动车道桥的整体高度。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与第一机动车道桥之间的距离在4_6m之间,优选为4_5m, 便于军警车辆、特种车及超高、超重的车辆顺利通过,方便其在下面直行,左右转弯、调头。与现有技术相此,本发明的优点是是全封闭结构型立交桥,可以降低噪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使道路的通车量发挥至最高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堵车的瓶颈问题,给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图1为本发明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的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去除最高层局部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最底层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进行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图2和图3,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机动车道A和第二机动车道B,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和第二机动车道B与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连接,所述第一机动车道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的第一机动车道桥1,所述第二机动车道B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并与第一机动车道桥1相互交叉的第二机动车道桥2,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2从上跨越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1。第一机动车道A通过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1直接快速穿越第二机动车道B,所述第二机动车道B通过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2直接快速的跨越第一机动车道A,实现相互交叉的第一机动车道A 和第二机动车道B上的车辆互不干扰的直接通过。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1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分别设有横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1并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2连接实现左转的左转弯机动车辅桥4 ;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2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分别设有横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1并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1 连接实现左转的左转弯机动车辅桥3。通过所述左转弯机动车辅桥3,4可以实现第一机动车道A和第二机动车道B无障碍的快速左转弯行驶。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和第二机动车道B的两侧,即第一机动车道A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Al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A2及第二机动车道B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Bl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B2的外侧设有辅助机动车道5,6与右转弯辅助机动车道10及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连接,实现车辆的右转、左转、调头以及直行等全方向行驶。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和第二机动车道B的最外侧设有非机动车道11,供行人及非机动车行走。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和第二机动车道B与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连接处都各设置有单行右转弯用辅助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实现前方向的辅助行驶。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两侧的第二机动车道B在第二机动车道桥2下各设有调头辅助车道9,用于机动车调头行驶。所述第二机动车道B两侧的第一机动车道在第一机动车道桥1下各设有调头辅助车道9,用于机动车调头行驶。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为低于地面的下凹设置,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下凹的幅度为与地面面距离为1. 5-2. 5m,可有效降低第一机动车道桥1并和第二机动车道桥2的整体高度,降低建筑成本。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8与第一机动车道桥1之间的距离在4-6m 之间,便于军警车辆、特种车及超高、超重的车辆顺利通过,方便其在下面直行,左右转弯、 调头。为了能够通过更大型的特种车辆,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1的高度可以设置为4-6m之间。本发明所述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为全封闭结构型立交桥,为了方便行驶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通过,可以设置有过街隧道或者天桥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为了降低噪声、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设有多层绿化带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以,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改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根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全盘任何等同变化的改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与底层环岛机动车道连接, 所述第一机动车道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的第一机动车道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并与第一机动车道桥相互交叉的第二机动车道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跨越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分别设有横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并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连接实现左转的左转弯机动车辅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的正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和逆向机动车行驶车道分别设有横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并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连接实现左转的左转弯机动车辅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的两侧设有辅助机动车道与右转弯辅助机动车道及底层环岛机动车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与底层环岛机动车道连接处的各设置有单行右转弯用辅助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两侧的第二机动车道在第二机动车道桥下各设有调头辅助车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两侧的第一机动车道在第一机动车道桥下各设有调头辅助车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为低于地面的下凹设置,下凹的幅度为与地面距离为 1. 5-2. 5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与第一机动车道桥之间的距离在4-6m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其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与底层环岛机动车道连接,所述第一机动车道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的第一机动车道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设有跨越所述底层环岛机动车道并与第一机动车道桥相互交叉的第二机动车道桥,所述第二机动车道桥跨越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桥。本发明的优点是是全封闭结构型立交桥,可以降低噪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使道路的通车量发挥至最高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堵车的瓶颈问题,给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E01C1/04GK102182129SQ20111011396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4日
发明者刘跃平 申请人:刘跃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